03.05 用視頻直播理事會打開了公益透明之窗

用視頻直播理事會打開了公益透明之窗

堂吉偉德

2月28日,馬雲公益基金會在1月份的三屆二次理事會視頻公開,馬雲全程犀利。他希望未來能把馬雲公益基金會打造成公益界的黃埔軍校,為NGO輸送人才,把結果導向、效率導向帶出去。

公益基金會的理事會屬於決策機構,召開會議的目的在於研究重大事項,比如決定重大業務活動計劃,包括資金的籌集、管理和使用計劃; 審定年度收支預算及決算等。公益組織的決策機構在召開會議時,因涉及到比較敏感的信息,通常會採取的閉門會議的形式。層級管理的模式下,連其未參會的內部人員都很難了解到會議的信息,外部就更鮮有機會洞悉整個過程。但馬雲公益基金會卻在2019年開始,打開理事會大門邀請外界旁聽,會議過程全程錄相公開併發布到網上,接受社會監督。這種做法,無疑開創了公益透明風氣的先河。

這是一種形式上的創新,但更是一種主動走出去接受監督的嘗試,“公開辦公益”的導向值得充分肯定。公開透明是公益慈善組織的生命線。信息公開透明才能創造條件接受外界監督,反之,若信息不透明不公開不真實,外界就很難實施有效監督,既會增加公眾對暗箱操作等行為的合理性懷疑,也會給某些違規現象提供方便。 近年來,以“郭美美事件”為代表的一系列負面事件,造成了公益組織公信力的極大下滑。公眾對公益慈善組織信任度的降低,也影響了其參與公益事件的熱情,使得公益作為“治癒人類和世界的良藥”,其功能未能得到更好的發揮。

非營利組織作為第三部門實施了社會第三次分配模式,能更好的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行扶貧濟困和弱勢救濟,緩解不安、降低苦難和促進和諧。公益慈善組織絕大部分的收入和收益來源於公眾捐款,承擔著“替人花錢”的公共責任,其特徵和使命都決定了公益組織必須恪守公開透明的底線,並以此為基礎進行規範化運作,才能贏得社會大眾的高度信任,保持旺盛的公信力。反之,若因暗箱操作等不透明行為讓形象受損,公眾信任度下降得越快,對公益慈善事件的傷害就越重。

規範治理和公開透明是公益組織公信力的兩大支柱,尤其需要實現整個運作的公開透明。是全面徹底的透明,還是部分和有限的透明,在結果上會呈現出極大差異。GTI項目發佈的 2015年度民間公益組織透明指數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民間公益組織透明度平均得分上升到32.44分,在財務信息和內部治理信息上的披露較少,還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最近,因一些地方的紅十會在防疫期間,出現了捐贈物資發放緩慢、分配不公等問題,再次引發了公眾加快公益慈善組織改革的討論。

從這一點來說,用視頻直播理事會議打開了公益透明之窗,為提高公開透明提供了參照和示範,也回答了“公益慈善組織如何做得更好”的問題。真正的公益不能靠一個人來做,而應當是所有人來做,通過公益事業來喚醒大眾,是一個公益組織的最終使命。而要實現這個路徑,就必須重新“定義公益”,改變時下公益組織內部專業人士少,缺乏專業投入度的短板,以公開透明為基礎,用較高的報酬聘請和使用一批專業化的人才隊伍,不斷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提升公益組織公信力,鮮明導向激活更多人的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


用視頻直播理事會打開了公益透明之窗


用視頻直播理事會打開了公益透明之窗


用視頻直播理事會打開了公益透明之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