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專家提示:疫情期間,這幾個小習慣可能會損傷耳朵

“前一段時間,通過網上義診,我們發現大量有關耳鳴、耳痛、眩暈等問題。”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龔樹生4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介紹,疫情期間大家開啟了新的生活模式,在家裡學習,在家裡辦公,時間久了,有幾個小習慣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損傷耳朵。

專家提示:疫情期間,這幾個小習慣可能會損傷耳朵

別熬夜,或致耳鳴

居家辦公很多人都會熬夜,熬夜後會產生耳鳴,到目前為止耳鳴原因或者發病機制還不是特別清楚,但比較明確的一點是,缺少睡眠或者情緒緊張都可以導致耳鳴。一旦耳鳴出現,應儘快調整作息時間,儘量避免過度熬夜,因為睡眠被剝奪後,就會影響內耳微循環,出現耳鳴,甚至導致聽力下降等。

用電器,當心噪音

現在家裡家用電器越來越多,給我們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其產生的噪聲也可能危害健康。使用家用電器,儘量把噪聲降到最低,用過之後應該關掉開關。平時接打電話、看電視、聽音響等,都要把音量調到適中,避免影響家人或鄰居。

戴耳機,注意時長

專家提示:疫情期間,這幾個小習慣可能會損傷耳朵

不恰當使用耳機也會導致耳朵受損傷。在居家隔離狀態下,有人聽音樂、上網課、看電視、打遊戲甚至做運動時都會佩戴耳機,這樣長時間佩戴耳機,有些人就出現了耳鳴、耳痛、耳朵發悶堵,甚至聽力下降的問題。建議每一次佩戴時間要控制在三四十分鐘左右,每天戴耳機時間不超過三個小時,未成年人建議不超過兩個小時。另外,安靜環境裡戴耳機相對來說對耳朵損傷較小,在嘈雜環境裡不建議戴耳機。

掏耳朵,當心耳炎

此外,掏耳朵話可能損傷外耳道皮膚,導致外耳道炎症。龔樹生介紹,正常人都會有耵聹,也就是耳屎,耳屎對於正常人來說是非常有益的,因為它有殺菌的作用,可以保護好外耳道的皮膚。建議大家儘量不要去掏耳朵,尤其是用不乾淨的器具或者是用力不當,這樣更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

專家提示:疫情期間,這幾個小習慣可能會損傷耳朵

龔樹生表示,如果原來已經有外耳道炎、外耳道溼疹或慢性中耳炎病史,在居家期間出現的耳朵癢或耳朵痛症狀跟平時沒有太大區別,可以在家用藥物控制。但如果症狀加重,甚至耳流膿的性狀發生了變化,如一般是稀薄的膿液或粘稠的膿液,變成了血性的或像豆腐渣一樣的膿液,並且疼痛加重,就應該立即到醫院就診。此外,如出現突發性耳聾、眩暈,尤其是伴有頭痛等,應及時就醫,避免錯過最佳診療時間。

END

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

記者:吳佳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