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袁枚:清朝第一小資男,把日子過成別人的終極夢想

袁枚小資了一輩子,甚至在臨去世的時候,都不忘叮囑兩個兒子寫訃告要注意紙張:用淡紅紙小字寫訃,不可用素紙,其餘平行用小古簡最雅,用大紙便市井氣。”

生活過得如此精緻,我等俗人只能膜拜。


袁枚:清朝第一小資男,把日子過成別人的終極夢想


近些年,“小資”火了起來,它側重的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或者說藝術的生活。真正的小資應該必須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經濟收入、生活品位、思想水準和藝術鑑賞能力的文藝青年。

可見成為一名小資的門檻兒還是很高的,得有錢、有才、有品位。可歷史上的文人一般都很難逃脫“文章憎命達”的命運,但袁枚卻是個例外。

袁枚:清朝第一小資男,把日子過成別人的終極夢想


一、不差錢的文藝青年

袁枚首先是個文藝青年,9歲還不知道詩是什麼模樣,15歲才開始寫律詩。但並不像賈島一樣“三年吟兩句”,一味苦吟,他崇尚性靈,認為詩歌的目的就是為了抒發人的真性情,不久就自成一派——性靈派。

性靈派的指導思想就是袁枚寫的《隨園詩話》。歷史上一直把詩歌尊於正統地位,因而有詩莊詞媚這一說,言志一直是詩歌的主要功能,但袁枚卻憑藉“性靈”二字,把詩歌言情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在清朝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袁枚《所見》

袁枚雖然是一名文藝青年,但並沒有走苦情路線,不是顏回那種“身在陋巷”窮的只剩下“一簞食,一瓢飲”,也不像陶淵明一樣歸隱南山,耕種勞作。談錢對袁枚來說,既不傷感情,也不傷自尊。

他一直官運亨通,就算是後來棄官,但和朝堂上的名流都有交往,加上他才氣斐然,名氣很大,因此靠經常為人撰寫墓誌銘和其他文章掙錢,這也是他日後能夠維持自己小資生活的重要前提。

袁枚:清朝第一小資男,把日子過成別人的終極夢想


【隨園湖樓請業圖卷(部分)】

二、坐擁度假村的CEO

袁枚有了錢的第一件事就是買房,他花300金買下了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舊址,好好的修整一番成了堪比度假區的隨園。

他聽取意大利傳教士的建議,採用了西方建築樣式,博採中國曆代園林設計的精華,園中將西湖、斷橋、蘇堤、南北峰等杭州美景巧妙複製過來。

園內藏書多達30萬卷,而且書架都是檀木的,雕漆鵠金;晉帖唐碑則成了袁枚的玩物;硯臺都是蕉葉青花,多為古款,不少人慨嘆到“為大江南北富貴人家所未有”。

儘管隨園如此豪奢,袁枚卻沒有因此將大門緊閉,反而不設大門,讓鄉民隨意進入,隨意遊玩,一時之間,隨園成了文藝青年的休閒地和廣大鄉民的遊樂園。

不僅如此,袁枚還多次在家中辦了只有上流社會才能參加的party——“開筵宴客,排日延賓,酒賦琴歌,殆無虛日,其極一時裙屐之盛者”,參加party的人,上有大清相國,皇親國戚,下有兩江總督,文壇名將,甚至連林則徐都是座上賓。可見袁枚的交友之廣。

袁枚:清朝第一小資男,把日子過成別人的終極夢想


【《隨園食單》書影】

三、瘋狂的美食達人

袁枚住的不含糊,在吃上面也從來都不將就,是個名副其實的美食家,他寫的《隨園食單》,寫了當時流行的326種南北菜餚糕點,和當時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漢族飲食名著。其開篇就說:“先天須知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人性下愚,雖孔、孟教之,無益也;物性不良,雖易牙烹之,亦無味也。”

可見烹飪在袁枚心裡已經上升到了哲學層面,其性質和教書育人差不多,而佐料料的重要性不亞於穿衣打扮對女性的重要性,甚至佐料都必須達到以下標準:“醬用伏醬,先嚐甘否;油用香油,須審生熟;酒用酒釀,應去糟粕;醋用米醋,須求清洌。且醬有清濃之分,油有葷素之別,酒有酸甜之異,醋有陳新之殊,不可絲毫錯誤。”

袁枚曾介紹一些“家常菜”,比如豆芽火絲,做法是把豆芽截斷,中間用特製的錐子鏤空,再將切成銀針粗細的火腿絲嵌進去,這樣火腿才能和豆芽合二為一;又比如魚翅炒蘿蔔絲,蘿蔔絲要在雞湯裡過兩次,去掉蘿蔔味,而魚翅只要上半截,下面半截要扔掉。按照這種方法做菜,估計不少家庭主婦都要吐血而亡。

在吃這方面,袁枚可以說是精益求精,在茶酒方面他也頗有心得。為此在《隨園食單》中專門作《茶酒單》,他說,茶者七碗生風;酒者一杯忘世,非飲用六清不可。

泡茶的水以泠、惠泉為上,如果沒有就用天然的泉水、雪水,而且光是收集到這些水還不夠,還得放夠時間,不然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

他認為茶中以武夷山的武夷茶為最頂尖,清芬撲鼻,舌有餘甘;龍井雖清但味薄;陽羨雖佳而韻遜。很像是玉和水晶,品格不同,味道自然也不同。

袁枚:清朝第一小資男,把日子過成別人的終極夢想


【隨園湖樓請業圖卷(部分)】

四、有深度的大眾情人

再文藝的小資,如果在感情方面一張白紙,也難免讓人覺得少了點什麼。在清朝,鮮少有人能像袁枚一樣說出:“惜玉憐香而心不動者,聖也;惜玉憐香而心動者,人也;不知玉不知香者,禽獸也。”

這些言論在當時看來是很大逆不道的,在如今看來卻是很在理。柳下惠坐懷不亂,只能說他自制力強,但不能說他沒動心。

據說袁枚小時候有一次去吳山玩兒,看到一位賣藝少女在表演空中走繩,還是小正太的袁枚就學大人一樣,往少女身上投錢,結果少女對他嫣然一笑,袁枚就“神為之移焉”。

那場面倒是像極了張生初見崔鶯鶯的一幕,想來袁枚作為個有深度、有思想、有品位,還尊重女性的人,在當時也是很受女性歡迎的。

袁枚小資了一輩子,甚至在臨去世的時候,都不忘叮囑兩個兒子寫訃告要注意紙張:用淡紅紙小字寫訃,不可用素紙,其餘平行用小古簡最雅,用大紙便市井氣。”

還提醒他們屍體變硬後穿靴子不合適,要用那雙極其華麗的刺繡鞋搭配白綾襪最妙。

生活過得如此精緻,我等俗人只能膜拜。

袁枚:清朝第一小資男,把日子過成別人的終極夢想


【隨園湖樓請業圖卷(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