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百歲壽星:唐山市樂亭縣樂亭鎮麻坨村李寶存

來源:樂亭縣民政局、樂亭文化研究會主編《樂亭百歲壽星》(2016年輯印)||反盜版標記:今日頭條號:樂亭故鄉人

百歲壽星:唐山市樂亭縣樂亭鎮麻坨村李寶存

“那人不錯,大人孩子沒說人家差的。”

“李老爺子,沒討人嫌的地方,再活100歲也沒人煩。”“他和全村老老少少都合得來。遇啥事也不和人翻臉,一輩子沒和左鄰右舍、鄉里鄉親爭吵過。”

這是鄉親們對一年前以101歲高齡謝世的李寶存老人的讚譽和評價。

李寶存老人是樂亭鎮麻坨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出生於1912年3月,他人高,腿長,走路生風,面慈心善,一生勤勞。生育有四子,在麻坨村這個有著千餘人的大村沒有說人家不是的。

他以勤勞,善理家事,友善待人,深受人們稱道。過日子,忙田裡,做生意樣樣精通。改革開放前,生產隊勞動時就經常忙裡偷閒的做一點兒小本生意。改革開放後,老人如魚得水施展長處,雖已進入高齡,卻不做清閒之人,藉助家離縣城較近的優勢,做起了賣生活油餅的生意,即從縣棉油廠批來原料,在街裡擺攤零售,因為老人始終堅守不搞坑蒙拐騙的信條,不做缺斤短兩損人缺德之事,秉承婦孺不詐,童叟無欺的性格,小買賣越做越順手,越做越紅火,不管有多少同行,人們都爭相買他的油和餅。

一次在縣棉油廠的門前,幾個人同時擺攤賣油餅,一個小孩受其家長指使,在幾個人中打聽著李老頭的油,其他同行問為啥非買李老頭的不可?這孩子笑著直言:“我奶奶說他不糊弄人,他要不在這兒就不買。”由此可見老人的人緣和心地。

還有一件事,更可以說老人的可信任度。改革開放初,萬事都摸索著來,哪一行也沒有成型的規定,工商稅務管理方面也是一樣,對雨後春筍般興起的街攤生意人,曾經要求他們統一給消費者開據發票,即不論對方買多少你的東西物品,都得當場給人家開據由工商稅務方面統一發制的單據,一份都沒有落下,這樣賣一份油餅就得給人家開一份票據,再賣第二份。一次一位家住縣城的婦女從老人的攤上買了5斤油餅,老人把票據給買家寫好,說話間又忙第二份生意,油錢卻忘收了,而那位婦女在誇讚老人的同時也忘記付錢了。買賣雙方各自忙開了。第二天上午那位買油的婦女又來到老人的攤前,抱歉地說:“真是對不起你老,昨天買您的5斤油餅,光顧說話了,我拿著油和票據就走了,也沒付您錢,晚上我才發現,一家人催著我今兒個務必給您老送過來。”老人拿著買主送回來的錢,這才想起忘了收錢,那婦女臨走還說:“我們街裡的人都知道您老做買賣講誠信,我們哪能昧著良心不給您錢呢。”其他攤主羨慕,紛紛說:咱們以後也應該學老李頭啊。從此老人的好名聲傳得越來越遠。

老人不光做買賣講仁德,就是與村裡的人日常相處,或是鄰里之間對那些摩肩擦腳的事也總是和藹友善,寬懷大度,禮讓在先,從不斤斤計較,正如他說:“平平淡淡中讓對方覺得人家敬咱們了一尺,咱也應該讓人家一丈。”

承包責任制剛開始時,人們都以讓自己分得責任田多長點糧食為目的,因此對種地都格外仔細、認真,有的人將邊邊角角都種的滿滿的,邊界挨的幾乎無距離。有一年老人的地鄰將邊壟種的明顯影響了老人的種植,不少人都看不公,為老人鳴不平。可老人對此只是一笑了之,僅僅跟對方說了一下種地的規矩,種近了不利長莊稼,再也不提下文了,既不找地邊,也不釘界樁,讓地鄰很是難為情。老人就是這樣與鄉親們相處,讓麻坨村的千餘名村民越來越佩服,越老越敬重,他以百歲高齡,不僅成了家裡的寶,也成了全村人的寶。李寶存近百歲時,耳不聾眼不花,精神飽滿,身心愉悅。只是意外摔了一跤,不得不靜心躺下來休息,由四兒媳細心的照料。鄉親們聞之,紛紛拿來罐頭,雞蛋等營養品前來探望,人們沒有過多的言語,只是用這種簡單樸素又普通的方式來表達對老人的敬意。老人的家人說:“父親活到了百歲無人煩,值了。”

心地善良寬容禮讓行事,這就是李寶存長歲百歲人人敬的養身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