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碧江:扶贫项目“产建同步”复工 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碧江:扶贫项目“产建同步”复工 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扶贫产业是确保群众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撑。碧江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推动区内重点扶贫项目裕国(铜仁)香菇生产加工项目复工复产,并组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进入香菇种植基地发展生产,力保搬迁群众疫情期间收入不减,全力实现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双赢发展。

碧江:扶贫项目“产建同步”复工 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裕国(铜仁)香菇生产加工项目种植基地

连日来,在裕国(铜仁)香菇生产加工项目种植基地,数十台工程车在工地上来回穿梭,项目建设方正在全力以赴加紧施工抢进度,力争按原定目标完成食用菌种植大棚建设。

"我们计划3月底要完成400个大棚建设,目前已经建了220个。正式复工后我们首先是加派人员,现在施工人员达到了220人左右,机械设备增加到了31台,我们要把浪费的时间抢回来。”裕国(铜仁)香菇生产加工项目承建方项目经理赵英男说。

碧江:扶贫项目“产建同步”复工 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裕国(铜仁)香菇生产加工项目施工现场

同时,为不耽误香菇种植时机,在已建设好的大棚内,碧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正组织人手将培育好的菌棒上架。

“按照生产要求,我们边培训边上架边生产,争取把前期因为疫情耽搁的时间抢回来。目前已经上架了24个棚,近23万棒,余下的50万棒争取在20天之内完成。”碧江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鹏介绍。

碧江:扶贫项目“产建同步”复工 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培训现场

菌棒上架的产业工人大部分是来自碧江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户。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碧江区作为铜仁市主城区,承接了来自沿河、印江、松桃三县的12000余户50000名搬迁群众。为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碧江区依托优质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引进了湖北裕国菇业有限公司,与政府平台公司铜仁纬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子公司铜仁源盛菇业有限公司,在滑石乡建设集菌棒栽培、食用菌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菌棒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于一体的食用菌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并按照“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搬迁户和贫困群众以进入基地就业和创业的方式增收。

碧江:扶贫项目“产建同步”复工 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培训现场

“我们第一年采取免租的方式承包给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贫困户以及提供土地流转的群众,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能保障一个大棚有2.4万元以上的收入。”铜仁市纬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永汁告诉记者。

复工复产的号角吹响以来,碧江区积极动员搬迁群众进入基地就业。在相关部门的动员下,2019年6月从沿河县官舟镇新场村搬迁到碧江区的陈军,成了香菇种植基地的第一批大棚租赁户之一。

“技术上有指导,我们没有风险,就是提供劳力,这一季做得好就一直在这里做下去。”碧江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陈军说。

为解决种植过程中的用工问题,碧江区还组织种植户以10人为一组进行联合经营,在需要多个劳动力的时候大家就互相帮忙,共同生产。在只需要少量劳动力的时候,就轮流上工。这样既节约了成本,也让种植户有了更多生产之外的时间。

碧江:扶贫项目“产建同步”复工 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香菇大棚

“目前,我们是十个人为一组,每一户包了一个棚,每年最少有2万元的收入。平时上班地点离家近还可以照顾小孩,香菇的生产周期稳定,业余时间还可以干点其它活。”碧江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谢勇说。

截至目前,已有191户易地扶贫搬迁户、30余户土地流转户与公司签订了大棚租赁协议。为让项目尽快发挥更大效益,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碧江区成立了技术、生产、建设等专班进驻项目基地,统筹和协调项目建设及香菇生产。按照规划,将在年底完成3000个香菇种植大棚的建设任务。

据了解,裕国(铜仁)香菇生产加工项目总投资3.5亿元,分为香菇菌棒生产、香菇种植、香菇加工三个组成部分,项目占地3262亩,建设食用菌大棚3000个,总建设工期为两年。

碧江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曾江 曾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