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不安分”的高文班和他的史丹利“奇蹟”

編者按:從黨的十九大到今年的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企業家精神,強調“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山東作為人文大省,在傳承上千年的“厚道魯商”精神薰陶下,改革開放的40年來,湧現出一大批誠信有德,銳意創新的本土優秀企業家。

創新、冒險、敬業、誠信……每一個企業家身上都有各自不同故事和標籤,在山東舉全省之力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之時,企業家精神會給每個行業乃至社會帶來怎樣影響?他們又會帶領企業如何經歷這場轉型升級的洗禮?中國山東網推出 “弘揚企業家精神聚力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通過面對面與省內優秀企業家對話,感受他們不同的精神世界。

“不安分”的高文班和他的史丹利“奇迹”

史丹利集團“雙塔”生產車間

中國山東網訊 提起史丹利,很多人都會想起那句經典的廣告語“黃土地、黑土地,施肥就用史丹利”。20多年中,這個從臨沂走出來的農資品牌,更像一個行業的奇蹟,從無到有,從小作坊到高尖端,成為了解整個行業的佼佼者。近日,記者在史丹利位於臨沭縣的總部採訪了這家行業龍頭的掌門人、史丹利集團董事長高文班,聽他分享一個農民企業家不斷求變的成長之路。

“不安分”的高文班和他的史丹利“奇迹”

史丹利集團董事長高文班

第一個“吃螃蟹” 賣化肥中發現了“秘密”

作為目前全國最大的高塔複合肥生產基地,史丹利現有總資產63億元,員工8000餘人,年生產能力520萬噸,是臨沭當地數一數二的納稅大戶。難以想象,20多年前他還只是三間破瓦房起步的小廠。

1992年,高文班那時還只是做經銷化肥的生意,他從河南、安徽等地買一些進口的肥料,拉一車到臨沭能賺一二百元,以兩地差價來維持十多個人的工資。有了在小本生意中試水的經驗,高文班磨練出了敏銳的商業嗅覺,在沒有原料進原料,沒有包裝進包裝的簡陋條件下,靠著幾把鐵鍁,幾個編織袋,高文班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最初的創業路。

人們喜歡用“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形容拓荒者和開創者的勇氣。高文班是臨沭複合肥企業的帶頭人,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

這次高文班押對了“寶”,自己“摻”的復混肥,因為性價比高一投放市場就深受當地農民的歡迎,一車能賺幾百塊錢。高文班的成功,吸引了一批人,照著他的模式,紛紛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

然而開闢市場的高文班並不滿足於目前小打小鬧的現狀。“栽下梧桐樹才能來鳳凰嘛,不栽梧桐樹你招不來鳳凰,”他有著更長遠的眼光,“我給大傢伙說,不能光這樣‘摻’下去,這樣永遠做不大,我們得辦企業,只有辦一個正規的企業才能逐漸做大、做強。”

農民辦正規化肥廠,要資金沒資金,要技術沒技術,難度可想而知。但高文班就有這麼一股倔勁,他想方設法讓銀行給他貸了50萬。建廠房、按設備、請專家,這些活也都是自己一個個硬跑下來,中間歷經千辛萬苦,但不怕吃苦的高文班頂住壓力,華豐化肥廠(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終於在1995年底成立了。

從經銷到發現秘密,到模仿摻肥,再到辦廠生產,高文班一次次突破常規思維,讓自己在求“新”中踏上發展的快速路。

“不安分”的高文班和他的史丹利“奇迹”

三安生產車間

押寶技術創新 一個“高塔”引領行業

2003年史丹利已初具規模,但在龐大的複合肥市場和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史丹利也同樣遇到了研發瓶頸。這次高文班又要“賭”一把,他決心籌劃上馬高塔複合肥生產線,解決史丹利的技術瓶頸。

高塔複合肥生產技術是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肥料專家歷經多年才研製成功的,是一項集節能、高效、環保為一體的國際一流複合肥生產技術,曾被列為美國政府重點保密民用高新技術項目。

但在國內,過往企業研發該項目失敗的案例數不勝數。更重要的是,該項目八千多萬元的投資對年利潤只有兩千多萬的史丹利來說是賭上了全部“身價”。於是當高文班決定與上海化工研究院聯合挑戰高塔複合肥生產技術時,整個董事會除了高文班自己之外,其它人全部反對。

最終,自信的高文班贏了,這條國內首創的尿基高塔熔體造粒長效複合肥生產線,給史丹利帶來了質的飛躍。在該項目開發前,企業年銷售收入才3個多億,項目上馬後是30多個億,而且增長的空間還很大。與此同時,項目也榮獲2012年度全國石油和化工科技進步一等獎。史丹利更以國際最先進的高塔複合肥生產工藝引領了國內複合肥生產的最新制造技術,帶動了中國200多家高塔複合肥企業的崛起。

過往的經營,讓高文班越發重視科技研發,這幾年,史丹利先後擁有了“功能性生物肥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全國復混肥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 等國家級研發平臺。並承擔國家、省部級科技計劃項目30餘項,申報專利120餘項,授權發明專利58項。產品品種方面,史丹利聚焦專用肥的專業化生產,針對不同的需求層次,研製出包括史丹利三安,第四元素和勁素等專用性產品。

“不安分”的高文班和他的史丹利“奇迹”

史丹利集團產品展區

模式突破 從被動銷售到主動擴展

近年來,國家號召“沃土工程”,沃土工程就是說減少肥料的用料,並對化肥行業提出零增長的政策要求。

面對新的政策紅線,高文班再次主動求“變”。傳統的營銷無論是客戶選購還是上門推銷,均離不開被動銷售,新形勢下高文班打破了傳統模式,提出了“技術加服務”的思路,測土配方,良種配良肥應運而生。

史丹利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便是這次企業經營變革的成功之作。

高文班回憶說:“我們當時策劃出了‘良種配良肥’的方案,決定與袁隆平院士溝通一下。遺憾的是,第一次協商並不順利。”,高文班很沮喪,於是乘坐大巴到海口市,打算返回山東。但抵達海口後,不甘心的他再一次撥通了袁隆平院士的電話,並再次懇切地道出了‘良種良肥’強強合作的初衷和意願。最終被這個山東漢子的樸實和誠意所打動,袁隆平院士同意了合作。

2008年春天,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和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行了隆重的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史丹利公司董事長高文班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我國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實施上牽手合作,通過強強聯合,實現雜交水稻的良種、良法配套,加快推進“種三產四”豐產工程。

這種創新的模式和全新的嘗試引起了國內各大報刊、電臺、網絡等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在農業領域乃至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共鳴。不少專家和學者認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合作,拉開了良種良肥良法科學配套,集體攻關創新糧食高產紀錄的序幕,是對我國農業合作模式的極大創新,締造了一個嶄新的農資營銷業態,放大了創新優勢,形成了聯合創新機制,在全國具有極其廣泛的示範意義。

後來,史丹利公司順勢而為,又與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隆重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至此,全國三大農作物研究中心勝利會師史丹利,使良種良肥良法科學配套在全國得到了廣泛的推廣示範。這種大手筆的操作是許多農資企業,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史丹利已在山東、吉林、廣西、湖北、河南、江西、甘肅等地建有10大生產基地,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以縣級為單位的2000多個銷售服務網點,實現了在全國研發、生產、營銷和服務的總體佈局。流轉50多萬畝耕地,擁有庫容50多萬噸的糧倉,初步實現了產收銷一體化。同時,不斷加強國際技術交流合作,相繼與世界級農業學府美國普渡大學、荷蘭瓦格寧根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美國AgSource、美國應用化工、法國利馬格蘭等知名農業機構達成合作。(文/郝亞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