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_尼采如是說。與方方日記有啥不同?

尼采是一位叛逆者,是一個很多人眼中的“瘋子”。如何與一位瘋狂的人交流對話,對誰來說,都是一道難題。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_尼采如是說。與方方日記有啥不同?

德國哲學家尼采


尼采(1844年10月15日_1900年8月25日)是19世紀末最受爭議的哲學家,沒有之一。1844年 10月15日,尼采誕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位於現在德國的東部)的小鎮洛肯。他祖上幾代都是基督新教路德派的神職人員。不過,成年後的尼采,卻發出了“上帝已死”的怒吼。可以想見,他的這個特立獨行的舉動,在當時,是如何恫嚇人心的了。


最初,尼采在大學學習的是神學和古希臘文學。他的大學生涯輾轉于波恩大學和萊比錫大學。畢業後,他入伍從軍,但很快就因傷退役了。1869年 2月,25歲的尼采接受瑞士巴塞爾大學的聘書,擔任該校的希臘古典文學的教職。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_尼采如是說。與方方日記有啥不同?

青年時期的尼采


此後,尼采與當時歐洲的文化人、音樂家(比如著名的作曲家瓦格納)、藝術家交往頻密,並且,開始了他的哲學、美學和散文隨筆的創作。他出版的第一本書是《悲劇的誕生》。西方的悲劇,源自於古希臘的傳統。那麼,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悲劇的意義,僅僅是讓人痛不欲生、不能自拔嗎?尼采不這麼看。


在古希臘戲劇當中,也是眾神雲集。其中,太陽神阿波羅賜給大地以陽光,太陽神理性而客觀,似乎是人類命運的主宰。酒神狄俄尼索斯以美酒醉人,給人帶來微醺、迷離、狂放和歡樂的情緒。當災禍降臨的時候,我們一時驚慌失措,我們一時束手無策;我們祈求上蒼,我們悲天憫人。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_尼采如是說。與方方日記有啥不同?

太陽神阿波羅


不過,然後呢?我們應該一直默默地忍受痛苦嗎?我們應該被動地“接受”這樣不幸的現實嗎?我們應該自怨自艾,還是應該主動地迎接挑戰?面對災難,我們中間的每一個人,都不得不做出自己的抉擇。


對生命的愛和眷戀,往往給我們帶來痛苦。不過,對生命的愛和眷戀,更是我們的人生之所以快樂的源泉。我們需要理性地記錄痛苦,但是,我們更需要對生命保持著樂觀向上的激情。共飲一杯吧,欣然接受酒神狄俄尼索斯的邀請,讓我們一起勇敢地迎接命運的挑戰,包括它帶給我們的痛苦和苦難。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_尼采如是說。與方方日記有啥不同?

酒神狄俄尼索斯


一個生命力旺盛和心智健全的人,他是不甘心屈服於悲觀主義的。陷入極度的悲觀而不能自拔,是一個人的生命力衰退的表現。對突如其來的瘟疫的極度恐懼和悲觀,說明你的內心和機體早已經染上病了。因為,我們必須坦然接受人生的無常,有悲痛,當然也就有歡樂。你說悲痛是深沉的,毋寧說,歡樂比悲痛更加深沉。


尼采認為,純粹的悲觀主義是人類的一劑毒藥。悲劇藝術的真諦,不是為了強調對人生的屈辱的解脫,而是要弘揚對人生的命運的征服。舊的生命的離去,換來的是新的、更強的生命的誕生。在這種循環向上的、更高的征服的過程之中,我們更加應該體會的是希望和歡樂,更加應該看到的是生命的永恆。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_尼采如是說。與方方日記有啥不同?

向命運抗爭的普羅米修斯


所以,尼采在他的著作《偶像的黃昏》中,寫出了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一個受苦的人,如果悲觀了,就沒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沒有了與苦難抗爭的力量,結果是,他將受到更大的苦。......強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歡樂更大的興奮劑。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對人類命運的一次大的挑戰。特別是身處武漢的人們,更是經歷著一生中從未經歷過的痛苦煎熬。不過,我們的古人也說過,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相信烏雲必將散去,陽光必將重新普照著大地。要知道,現時的我們,只有拋掉極度的痛苦,才能擁抱嶄新的希望,也才能最終看到勝利的曙光。


高舉著生命之火,勇敢地向命運抗爭的普羅米修斯,才是我們的榜樣。讓我們再看看尼采是怎麼說的吧:


那些沒能殺死我的,會使我變得更加堅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