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華為一年研發收入上千億,超過中興通訊總營收,中興還有追上的機會嗎?

顓治國


還有啥機會呀,一點機會都沒有了,現在中興落後越來越多,還被老美掐著脖子,自己又是暴露在公眾當中,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在搞技術含量和有不少機密的信息領域,猶如任正非所說,如果華為像思科一樣是公眾公司,也許就發展不到今天了。

其一,是創始人的基因。任正非是客戶為中心,中興通訊的創始人侯為貴是技術專才,搞定客戶方面的舉措比華為辦法少太多了。

其二,就是所謂的公開不公開的問題,公開公司的戰略是裸露的,不上市的華為是隱秘的,別說打中興通訊讓它摸不到頭腦,打思科、愛立信這種國際巨頭,都遊刃有餘。

其三,華為的戰線拉長了,不僅建立了世界級的技術壁壘,終端2C業務也如火如荼,僅是智能手機,加智能電視等,都可以造出一箇中興通訊的規模來。

其四,一個在美國面前不得不認慫,一個不斷跟美國硬懟,藉助美國營銷全世界,即便任的女兒被扣捕了,也不影響華為的高姿態高發展,中興通訊如何超越它呀。

最後當然是最直觀的數字了,研發費用都超過中興通訊的總營收了,證明不僅規模大得多,投入都是硬投入,這不差距越來越大嗎。


財經作家邱恆明


部分答者已經答很優秀了,那麼我們就換個角度來看華為和中興通訊。

關於中興通訊特派監察員,很多人認為是奇恥大辱,甚至相對於10億美元的罰款更讓人無法忍受。然而,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我得到一個朋友的二手消息(如果朋友需要我註名,或者寫什麼免責,那麼聯繫我)。

特派監察員進入中興通訊之後,事無鉅細全面參與公司管理,做了如下改變:

1改善員工福利,比如伙食和加班獎金髮放方面。

2改善內部效率。項目流程優化,提供人員技能培訓。

3增強回款。

4內部反腐。

5國際環保認證。

中興通訊並沒有因為被派駐特派監察員而出現衰敗,反而,這個意外的設置使得中興通訊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信用背書。訂單應接不暇。

我們並不是說這不是屈辱,而是說,實際上對於中興通訊,一些基本的管理效率和國際接軌的內部管理制度是不具備的。中興通訊是典型的國企,其內部人員並不只是靠能力獲得地位的提升,或者說,本身就缺乏拼搏的動力。

華為強在哪裡?很多人說是因為華為多牛多牛,都說任正非和餘承東多牛,實際上,華為的能力在於單個個體的價值輸出,說直白點,華為強在18萬員工的股權激勵,強在每一個華為員工自我利益和公司利益的高度統一。如果按照粗略的僱員體系統計,華為大約是中興通訊員工人數的兩倍左右,但是銷量天差地別。營收中興只有華為的11.86%。單箇中興通訊員工可能之產出華為的1/5的銷售收入。

我們說一個企業,首先是人組成的,人不上進,那麼諸事兼休。

福利好的公司,工資高的公司,一般都比較強大。兵馬未至糧草先行。


凱恩斯


我們無法預計100年以後的事情,如果那時候中興和華為都在,或許中興已經超過華為。但是從一箇中短期的時間,比如看未來10年,中興通訊肯定是無法超過華為了。


我們先看一下中興和華為營收的變化情況:



從上面的數據圖可以看到,在2006年的時候(孔方兄能找到的可供對比的最早年份數據),華為營收656億,中興232億,這時候中興就只相當於華為的35%,兩者就不是同一個體量了。在之後的6年時間,華為和中興的增速都差不多,但是由於華為基數要得多,所以兩者之間的絕對差距是越拉越大的,到2012年,中興才800多億的營收,但華為達到了2000億元大關以上。


到2012年之後,真正的馬太效應發揮作用了,憑藉智能手機的興起,華為的增速越來越快,到2018年總營收達到7200億元+;中興通訊則是受到美國禁運、罰款的重創,營收掉到了855億元,和2011年的水平相當,只相當於華為12%,可以說是一夜回到7年前。


所以,從這十幾年的發展情況來看,無論是體量上,還是增速上,中興都已經遠遠落後於華為,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概念。打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華為是一個1米8的成年人,而中興就是這人旁邊的那隻貓。


有足夠多的營收,才可能有足夠多的錢投入到研發,而只有大量的研發才能保證在在5G的競爭中處於優勢,這是華為實踐成功的經驗。我們經常聽說華為在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德國、美國遇到封殺了,但我們沒有聽到中興有這樣的待遇,這也足以說明,中興距離華為確實有相當大的差距。


下面是華為和中興的研發投入對比。其實從研發投入/總營收的比例來看,中興一點也不弱於華為,但由於分母——即營收差別太大,所以中興的研發費用只相當於的華為的十分之一,而且這還沒有考慮研發費用的效率問題,華為是私營企業,而中興通訊是國企,研發效率誰高誰低,不難猜出來。


研發就像踢足球的訓練,訓練平時是沒有成績的,但是沒有訓練,上了球場永遠也贏不了。練得最刻苦的球員,才有可能成為最優秀的球員。中興和華為研發投入的差別,也註定了兩者未來的後勁完全不同。


當然也有人會說,老是拿中興通訊和華為比,顯然不公平,中興其實也很優秀啊!或許是吧,但中興通訊長期依靠自己在中國的優勢(國企),國內業務佔比一直在提高,而國外的收入一直裹足不前,這足夠說明一些問題吧?


下圖為中興通訊國際業務收入變化情況,2018年大幅下降或許有足夠的理由,但在2012年之後的5年時間,一直沒有什麼實際增長。


說了營收和研發投入這兩個核心數據的差別,我們又要落到企業性質上的差別來了。中興通訊的國企身份有優勢,但同樣也是劣勢,因為它無法像華為那樣實現全員持股,國企全員持股是需要層層審批的,難度大到幾乎無法實現。這樣必然會造成企業效率的損失的,華為的狼性文化雖然殘酷,但對企業卻是有利的。


關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瞭解熱點財經事件背後的經濟原理。


孔方財經


華為一年研發收入上千億,超過中興通訊總營收,中興還有追上的機會嗎?目前兩家企業的體量已經不在一個層次上,中興要想追上華為,可以說已經變得越來越渺茫。不過中興相較於自己縱向和與其他同行企業比較發展算不錯的了。今年中興已走出了虧損,形勢向好。

中興2009年營收大約為600億元,經過10年的發展已經到2017年已經達到了1088億元,應該說按照正常水平在增長。只是由於眾說周知的原因,2018年中興經歷了艱難的時光,只完成了855億元的營收,淨虧損69億元人民幣。但這一狀況到今年一季度已經得到了遏制,預計可以扭虧盈利達到8-12億元左右,中興自身的調節能力還是很厲害的。股票市場也被評為“買入”級別。


相比較而言華為的同期間發展更為迅猛。2009年華為的營收為149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就達到了19%,而利潤也達到了183億元。到了2018年華為已經翻了幾番達到了驚人的7212億元營收,淨利潤也搞到593億元,增長幅度也是相當驚人。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華為的研發費用,2018年已經達到了1015億,超過了中興的全年營收。

雖然中興要追上華為,估計是難以達成,但中興自身的發展並未停住腳步,並且在行業相比較而言也是突出的優秀者。特別是在5G到來,面臨新興產業及新興市場還是很有可能實現快速發展的。


在去年極其艱難的情況下,中興還是加大了研發投入,達到了109.1億元,佔營收的12.8%,主要聚焦在5G,成為全球第二家推出端到端5G業務解決方案的企業。並且其Massive MIMO基站數量已經發貨達到了上萬臺,與全球30多家運營商展開5G的合作。特別是在5G領域方面突出的貢獻,在重要的3GPP中擔任多個技術標準的報告人。

在研發上雖比華為弱小很多,但中興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到2018年底累計申請專利超過7.3萬件,全球授權專利累計超過3.5萬件。向3GPP等組織提交5G相關國際標準提案達到了7000多篇,5G專利申請超過3000多件,向ETSI披露首批3GPP 5G標準必要專利1200多族。這些成果對應任何企業來說都是相當的耀眼,中興不一定要與華為相比或超過華為,與自身相比實現突破和超越,那是大概率的。


更多分享,請關注【東風高揚】。


東風高揚


其實中興也算不錯了,也是科技型企業,也有很多專利,比起華為來還是有差距,華為是突破超越了以前的自己。中興目前深耕運營商市場就可以了。

越花錢越賺錢,這是華為敢於大手筆研發投入,相比有的公司越省錢越虧,支撐這些行為的有,財經預算,項目效率管理,團隊合作。中國企業缺乏產學研下的研發市場結合,研究好這些,這樣研發很多都能落地轉化產品。

當然中國有一家華為是不夠的,最少要出現10家研發型大公司


沉思999777


嘴上是不可能了,一個企業的模式是無法複製的,中心從一開始走的路就是走走一走走一走,一條重銷售,輕研發的路,這條路的後果就是現在,由於美國的制裁中心已經已經沒有任何的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了,建議從中心通訊應該把自己的一部分業務拆分不必要的業務全部餅she,重新開始吧!,


土豪金2019


最新的消息,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3400億,佔比總營收50%以上。而中興呢?只有依靠老本行的通信設備業務。在業務類型方面,中興消費者業務嚴重滯後,主要的業務還是在運營商業務和政企業務。


啦啦啦小小宇


1000年中興也無法超越華為

為什麼這次中興投降的如此之快?

大量高層的關鍵交易,把上市公司的利潤分到高層各個山頭的關聯公司,所以這群蛀蟲不能允許公司倒臺,投降是唯一出路


拒絕再玩97962216


同方向肯定沒機會了,但是摩托羅拉和諾基亞還是倒閉了,方向不對再大的投資也是打水漂!


隔壁老王之王大爺


研發收入?研發收入咋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