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康熙時就有人發明了最早的“機關槍”,為何康熙卻棄之不用?

井底小小魚


首先這個東西應該算不上機關槍,只能算是類似半自動槍械這一類的火槍,據紀曉嵐記錄在《閱微草堂筆記》的說法:

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牝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

什麼意思呢?

銃背是彈匣,可貯存 28 發火藥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藥自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

它的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 28發子彈,而且擊發、填彈兩個程序連動進行,無須像洋槍那樣打完一發再填藥。

從這個描述可以看出,這就相當於一個半自動步槍,彈夾能夠裝二十八發子彈,雖說在現在看來不算什麼,但是以當時的水平來看,這個應該能算得上是利器了。

那麼就是這樣一種利器,為什麼康熙會棄之不用呢?

發明這個“機關槍”的人叫戴梓,出生於浙江杭州。其父名叫戴蒼,曾任明朝監軍,很擅長製作軍械。

因為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戴梓還是11歲的時候,他就開始自己獨立製作軍械,被人們稱為“天才火器發明家”。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引起了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人的不滿,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起兵反叛,這就是著名的三藩之亂。

也正是在這時,戴梓經人推薦給了康親王,因其有軍械製造的才能,被康親王禮聘至軍中,並隨軍出征。後因其火器立功,被康熙皇帝留在宮中封為翰林院侍講。

注意這個翰林院侍講,這是個什麼官職呢,從四品。該官職主要配置於內閣或翰林院,轄下有典簿,侍詔等。主要任務為文史修撰,編修與檢討。

說白了在戰爭中立下了功勞卻給個文職,而沒有將其舉薦到工部,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

後來戴梓接著自己鑽研軍械,發明出所謂“機關槍”後便將其獻給康熙皇帝,但是康熙皇帝又以成本較高,射程近等缺點將其束之高閣。

這背後的意思就耐人尋味了,是靠著騎射起家的滿清皇帝對著火器的興趣不大,還是擔心這種火器流傳出去會對自己統治者地位造成影響呢?

個人更傾向於第二點,對於康熙皇帝而言,時局的安穩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雖然康熙年間偶有叛亂,但是對於大局來說無傷大雅,最後都能一一撲滅,叛亂對清朝的統治地位是動搖不了的。

但是,一旦這種能夠以少勝多的火器到了地方勢力手中,屆時叛亂一起,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而經常在自己的詩文之中針砭時弊的戴梓,讓康熙皇帝后來更是起了疑心,所以便順水推舟假借南懷仁的栽贓,將其流放遼東。而戴梓後來也就病故遼東,此時康熙皇帝已經駕崩好幾年了。


歷來現實





(現代機槍)

康熙被譽為“千古一帝”,縱然如此,很多人對康熙的一些政策還是不甚滿意,比如對於火器的使用,康熙並不積極。

康熙時期有位大臣,叫戴梓,發明了“機關槍”,而康熙卻棄之不用,這到底是為什麼?

康熙朝出現的“機關槍”,並不是現在這種機關槍




戴梓是個火器專家,其人博學多才,上懂天文地理,下知詩畫史籍,最突出的才能還是懂機械。

戴梓最大的功績就是發明了“子母炮”,曾經,來自比利時的南懷仁,誇口說“子母炮”只有比利時人能造,結果,老南花費了一年也沒有製造出來,而戴梓只花費了八天時間,就把子母炮發明了出來,康熙很開心,並取名為“威遠大將軍。”在後來平定準格爾部時,該炮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戴梓曾經發明瞭“機關槍”,但這機關槍,康熙並沒有採用。這機關槍叫“連珠火銃”,可以連續發彈28發。起初,戴梓把發明推薦給了康親王,後來康親王推薦給了康熙。

但是康熙看了這火銃後,問了些情況,然後暫時放棄了使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火銃可以連發28彈沒錯,但28槍打完後,子彈和火藥需要重新填充。那麼此槍威力如何呢?事實證明一般,射程很近,威力普通。

威力不大不說,此槍的造價成本還不低,要做成琵琶的樣子,內部構造複雜,整體結構龐大,單隻連珠火銃的成本還相當高。

威力一般,成本又高,所以康熙放棄也不意外。但是,這樣放棄後,中國人就少了改進的空間和時間,武器裝備慢慢趨向落後。

戴梓科研能力出色,政治能力一般,被髮配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任何產品都有一個完善的時間,槍械也是如此。就算連珠火銃威力小造價高,但如果給予時間,那麼一定有完善的巨大空間。

但是戴梓此人情商一般,政治能力一般,先是得罪了康熙欣賞的南懷仁,後來因為人直口快,常常針砭時弊,於是被康熙看不下,容不了,最後被髮配到了東北,這一發配就是三四十年,而獻給康熙的連珠火銃也被丟盡了武器倉庫中,再難見天日。



康熙之後,雍正很有作為,但對於武器發展還是不重視。乾隆上臺後,大搞文字獄,貪汙腐敗盛行,又搞什麼閉關鎖國,實行海禁,於是,大清的槍械發展落後了很多。直到鴉片戰爭吃了虧,晚清才開始重新注重火器。

康熙對於連珠火銃的放棄,讓人感覺非常遺憾,如果成立一個所謂的“火器局”,讓戴梓等人負責,那麼大清很有可能在武器發展上走到世界前面,真是遺憾!

不過,康熙的舉動符合他的性格,創建偉大基業的人,大多都是極其自負之人,康熙也是如此,在他看來,弓箭在當時的威力還是很大的,沒有什麼戰爭是弓箭加大炮解決不了的。但,誰知道後來槍械的發展如此迅速,如此厲害呢?如果知道槍炮的發展會如此,康熙可能早已經重視火器發展了。



戴梓的發明自然是不錯的,但威力一般,造價高昂也是存在的,因此康熙放棄也在情理之中。但作為一個偉大的君王應該看得更遠,而康熙明顯有些守舊了,這導致後來大清的武器發展遠遠落後於歐洲。


藍風破曉


從冷兵器時期,我國的武器發展就一直領先於世界各國。一直到明朝後期,天朝的火器和海上作戰的裝備還是能甩西方几十條街的。火器的研發和應用,無論是抗擊匈奴,抵禦農民起義,為明朝贏得了許多次的戰爭。


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叫戴梓的人,通曉天文地理,十分熱愛武器研究。戴梓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火器的製作,所以對於火器原理十分清楚,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後來便子承父業,專門研製火器。

他尤其擅長改裝,無論什麼樣的火器,經他手都能完美的仿製出來並且會對其進行改良。《清史稿》記載,戴梓於康熙13年向康親王進獻了一種叫“連珠火銃”的武器,一次能連續發射28枚子彈,危機巨大。此時正逢耿精忠判亂,於是朝廷就把這種武器用於戰爭,大獲全勝。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機關槍,領先西方兩百多年。



回到朝廷後,戴梓被重用,專門命他研製武器。康熙25年,荷蘭使者向康熙進貢“蟠腸鳥槍”,康熙命戴梓仿製,僅用5天,戴梓就仿製了10把。隨後,又根據西班牙造的炮仿製出“佛郎器”。康熙26年,研發出“子母炮”,廣泛用於戰爭。但是,戴梓為人正直,不善交際,他的才能讓西方傳教士南懷仁十分不滿,屢次陷害,最終,戴梓被判流放35年。一代武器天才,就這樣把大好年華蹉跎在了流放途中。從此,清朝的火器研發十分緩慢。


歷史密探


戴梓發明的連珠銃,好雖好,但零件加工難度大,製造程度複雜,相對於當時的軍工來說,水平過高,成本也過高,因此不適合大規模裝備。最糟糕的是,連珠銃屬於相當精密的火器,卻十分容易磨損。而且,由於機輪轉動而裝填的火藥無法搗實,爆發力不足,導致射程近、威力小。這樣的連珠銃立意再好,實戰價值卻不大。戴梓應該是非常明白這道理的。

另外,還有個傳說,戴梓是被一個夢給嚇怕了。有一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戴梓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人斥責他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將此器獻上使其“流佈人間”,你的子孫後代將沒有活人了。

其實,每一秒鐘都可能有比較有價值的奇思妙想誕生。但是細究其理,真正值得推廣的發明,十萬個裡未必能出一個。


純鈞LHGR


康熙之所以沒有將最早的“機關槍”推廣下去,既有滿清皇帝對火器的不重視,也有擔心漢人利用先進的火器威脅滿清的統治;

滿清統治者以自強悍的鐵騎戰勝了明軍,認為自己的鐵騎天下無敵,是自己的優勢;而明軍使用的火器,雖然技術先進,但由於製作工藝以及偷工減料,導致清朝統治者認為火器不可靠,無法對抗自己的騎兵,因此並沒有得到滿清政府的重視,沒有政府支持,很難推廣以及進一步地研發和生產;

康熙年間,兵器製造家戴梓曾製造了“連珠銃”,就是所謂的“機關槍”。由於這個火器威力巨大,滿清統治者,害怕漢人利用這一利器,威脅滿清的統治,因而沒有得到推廣;

最後,戴梓因為自己太牛了,遭人嫉妒被陷害流放東北,結束了他一生的火器研發的生涯。清朝誤國,自以為自己天下無敵,閉關鎖國,導致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為近代中國的苦難埋下了禍根。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bc6fbda17c34f982f10a82b3f90a9c7f\

寶媽交流群


這個問題講的是戴梓在康熙年間就發明了二十八連發的——“機關槍”,但卻被流放盛京的冤案。

按老規矩,咱們先上結論:

第一,戴梓被流放盛京確實是冤案,但卻和他的軍事發明無關。

第二,戴梓發明的不是機關槍。

戴梓發明的二十八連發機槍,學名叫“連珠銃”,是一種琵琶形狀的新型火槍。在槍脊上儲存火藥彈丸,以機輪來操縱裝填,開火時一口氣能連發二十八發。這種當時的新穎火器,屬於一款升級版的燧發槍。但是,要說明的是,比戴梓發明的這種連珠銃還要五花八門的火器,在大明朝的武備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名字叫的也是十分霸氣——就是實戰性能差。各種十眼銃、“一窩蜂”之類的利器,甚至傳說中史前版的坦克——呂公車都因為在實戰中的效果有限,所以就被逐漸淘汰。

至於連珠銃這種“奇行種”的燧發槍,既無沒有上彈,閉鎖,擊針擊發,也無退彈能力,怎說也不能說是“機關槍”。

再加上連珠銃槍管短、射程有限,填藥時間長,所以實際戰鬥能力,還不如裝藥多、身管長、可以在遠距離打穿鐵甲、由奧斯曼帝國發明的贊巴拉火繩槍,正是由於清軍在對準噶爾汗國的戰爭中獲得了這種槍械,從而直接導致了鐵甲在被徹底的淘汰。而同樣是在準噶爾汗國戰爭中,同樣是由戴梓發明的“威遠大將軍”炮,也就是沖天炮,則可以說是大顯神威。這種戴梓研發的重三百斤左右的野戰炮,不僅能在三里的射程內發射空心爆炸鐵彈,對快速移動的敵人形成覆蓋殺傷,而且還可以能夠通過調整射擊角度,來操縱射程的遠近。這種武器即使面對來勢洶洶的準噶爾鐵騎也毫無死角。

之後再講講為啥戴梓被康熙帝狠狠地整了一頓。

戴梓這個人,是江南士大夫出身,這在清初的政治正確中就是原罪,而且這個戴梓頗有晚明士大夫那種“公知”心態,寫詩作文經常針砭時弊,對大清朝統一全國、提高國際地位的成就視而不見,反而揪著官吏貪腐、民生疾苦這些細枝末節不放。打開戴梓的詩文中我們看不到康熙盛世的輝煌豪邁,隨處可見的全是各種負能量——這種人,康熙帝早就憋著收拾他呢!

但是,這個戴梓不好對付,他一不貪財二不好色,所以很難羅織罪名。因此只能在政治上給戴梓上綱上線, 扣帽子。於是比利時籍的客卿南懷仁望風希指,藉機誣告戴梓私通日本,這種罪名荒謬絕倫,因為當時日本正在閉關鎖國,素不與外界交往,戴梓就算是想“賣國”都找不到買主。但是罪名總算有了,康熙帝順水推舟的下旨,將戴梓流放盛京。

結果是,戴梓到了盛京反動言行不改,依舊寫詩作文宣洩負能量——吃大清朝的“人血饅頭”,所以也就無法得到康熙帝的寬恕,終於在三十五年之後與世長辭,享年七十八歲。

而此時康熙帝也已經駕崩四年了。

明末清初是火器發展史的“戰國時代”,各種詭異的設計層出不窮。


大明朝時期的火槍手,但是火槍手在當時最大的優勢是比弓箭手更加具有“性價比”。

整到了戴梓的南懷仁,身為一個地道的“歪果仁”,其奴性毫不遜色於任何一箇中國奸佞。


陳大舍


這就是一個笑話。不就是想要黑清嘛,敢不敢有點新意,總是一堆被披爛的陳年老屁有意思不。


言歸正傳,為什麼要說所謂的清朝康熙年間機關槍是個笑話?這需要先搞清楚有關機關槍或者自動武器的定義。自動武器是指藉助於火藥氣體壓力及彈簧的作用力完成推彈、閉鎖、擊發、退殼和供彈等一系列動作的連發槍械。機關槍是自動武器的一種,因為各國軍隊對機關槍的定義都是可以連續射擊的自動武器。

那麼好了,我們可以對機關槍的特徵做出如下總結:

第一、必須是定裝彈。也就是彈頭和發射藥必須一體,否則也不需要退殼這道程序。

第二、必須要藉助於發射藥廢氣完成連續射擊的一系列動作。這也是為什麼自動武器需要使用定裝彈。
好了,機關槍說完了,那麼現在開始說說康熙朝的機關槍是怎麼回事,其實就是所謂的戴梓發明連珠火槍。
首先,


這個連珠火槍不是戴梓發明的,而是仿製昂立啞國進貢的琵琶鞘燧發槍,上圖就是故宮館藏的琵琶鞘燧發槍。這個昂立啞國其實就是英格蘭,所以這個琵琶鞘燧發槍的專利屬於英國,而不是戴梓。

這種槍其實就是在槍托上開兩個空間,分別是彈倉和發射藥倉,彈倉可以一次性裝填二十枚彈丸,藥倉和彈倉裝滿彈丸和發射火藥之後可以省去裝填步驟。彈倉和藥倉由機輪和槍膛連接,撥動機輪可以完成裝藥裝彈,再扣動扳機燧伐發火。之後再次撥動機輪,將彈丸和發射藥推入槍膛射擊。
彈倉和發射藥倉


機輪
裝彈過程



這種槍的優點很明顯,只要一次性將彈倉和藥倉貯滿,就可以省卻裝填時間,提高了射擊效率。這是因為當時的火繩槍和燧發槍都要將發射藥從槍口倒入槍膛,再用通條搗實,然後將彈丸從槍口送入,再瞄準射擊。但是缺點也十分明顯:第一,發射藥無法搗實,導致火藥不能充分燃燒;第二,氣密性存在問題,容易漏氣。這就導致彈丸的射程和殺傷力打了折扣,而且這種火槍製造工藝複雜,不適合大規模裝備,所以雖然東西方都在同一時間接觸了這種火槍,但是都在同一時間拋棄了這種雞肋,繼續將前裝槍使用了兩百多年。所以,這東西只能作為君主、貴族獵奇的玩具而不會成為制式裝備。康熙只不過是做了和歐洲國家的君主們一樣的事,因為大家都是聰明人。另外戴梓的連珠火槍只是拉長了彈倉使其能裝填28枚彈丸罷了,同原廠貨相比沒有任何創新。

所以,連珠火槍,或者說是琵琶鞘燧發槍充其量不過是一款燧發槍而已,壓根就不是網傳的機關槍。而且戴梓被過度神化,其本人不過是擅長仿製罷了,根本不是什麼發明天才。

而戴梓本人之所以被神化、雞肋一般的連珠火槍會被吹成機關槍,不過是出於抹黑清朝、抹黑康熙的需要罷了。誰讓清朝做到了古典王朝的極致,誰讓康熙又是千古一帝呢,如果清朝皇帝是漢人,那麼早就被捧上天了。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又來這個梗,其實只是記載戴梓發明了一種槍,可以連發,叫“連珠槍”而已,具體細節不明,看原文記載可能只是類似紙質彈殼的單發步槍,相比燧發槍進步而已。古人理解的所謂“連珠”,比如莫辛那甘,被稱作水連珠,還不就是個拉栓步槍。明朝文人還說紅夷大炮威力“糜爛數十里”呢,全裝火炮啥威力還不清楚?


追風的工程師


康熙年間所謂的機關槍,實際上指的是著名武器製造專家戴梓所設計的據說一種名為“連珠銃”的武器,為什麼說據說?就是因為這種武器到底存不存在,至今是一個未解之謎。

這種武器的第一次出現還是在數十年後的乾隆年間,紀曉嵐根據戴梓孫子的回憶才知道戴梓年輕時期,也是在康熙年間曾發明這樣一款武器,可武器的性能威力如何、武器的構造如何,甚至武器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形狀到底有無圖片或實物,什麼有效的線索都沒有,也許一切只是一個虛無的設想。



根據戴梓孫子殘存不多的回憶,這應該是一件外形如同琵琶,內裝28枚彈藥的火槍,每枚彈藥均以彈丸和發射藥提前包裝好,發射時每發射一枚子彈,第二發子彈就會從上方下落到發射筒中等待第二次發射,沒有詳細的機械構造,只有簡短的,無法與現實搭邊的回憶,在後人看來,以當時的技術,想完成這樣的構造輪轉幾乎是不現實的事。

1、至少從紀曉嵐的記錄來看,這根本不是什麼機關槍,充其量就是一扣一發的半自動火槍。

2、以當時的技術,如何實現子彈輪換上膛?從紀曉嵐的記錄來看,似乎彈夾垂直豎在發射筒上方,憑藉重力下落而時間子彈輪轉,這種機械設定近乎扯淡。



3、當時雖然已經開始出現後膛槍,但在當時還沒有完全解決密封性的情況下,後膛槍得不到有效推廣並且因此氣密性不佳無法保證射程,在沒有有效隔離和推送系統的傳導下,又如何保證第一枚發射藥爆炸時不會波及其他子彈的發射藥?

以上還僅僅是那個年代無法解決的幾個問題而已,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困擾後膛槍和機關槍發明的限制因素數不勝數。

也許戴梓的連珠銃,只是一個停留在圖紙上的,在那個年代完全不切實際的發明,也正因為無法設計出真正的實物,戴梓的這項技術開發在一開始就宣佈夭折,創作能力還不如戴梓的後人根據這“缺斤少兩”的發明更探索不出相關的技術難題,又模稜兩可的彙報給紀曉嵐,他的書中也只能記錄一些讓後人想象無比卻又無法成為實際的發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