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中國水構想——南水北調

丹江,古稱丹水,是漢江最長的支流,自古以來就是長江上游。引漢濟黃,首先需要修建一個蓄水的水壩,為此水利專家多次勘察,幾經比對,這個壩址最終選定在丹江匯入漢江的江口處,丹江口這個築壩地點也被確定為南水北調中線的起點。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漁船,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中國水構想——南水北調

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水利工作的指示》第一次正式提出南水北調的規劃,同時決定動工修建丹江庫水庫,作為向北方調水的水源地,這是新中國成立以為新中國修建的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設計蓄水水位170米,庫容290.5億立方米,修建的時候,當時的設計水位就是現在的水位170米,當時由於國家情況的變化就沒有按照這個設計把它修完,只修了有一多半到162米,初期工程變成兩期了。

中國水構想——南水北調

1974年曆經16年終於竣工的丹江口水庫,蓄積起了100多億立方米的巨量水體,按照規劃,將從丹江口水庫開挖一條渠道一路向北輸水直至北京,這就是南水北調的重要線路之一,中線。歷經波折的丹江口水庫,終於在千傷萬壑間,實現了高峽出平湖的奇蹟,南水北調這個世紀構想終於邁出了走向現實的第一步。1961年12月開始動工修建江都水利樞紐,歷時16年完成,這個擁有4座電力抽水站,12座水閘的龐大水利工程,可以以每秒400多立方米的提水速度向北方抽引長江水,這裡被確定為南水北調的東線工程的起點。

中國水構想——南水北調

對於南水北調而言,它絕不僅僅是從長江上中下游分別修建三條水路,直至北方這麼簡單,南水北調註定是一個更為複雜光照千秋的世紀工程,但是要把這個宏偉的調水藍圖變為現實,不僅需要解決一系列難以克服的世界性技術難題,更需要有足夠強大的國力支撐,現實的使命和歷史的責任,像千鈞重擔一樣壓在這一代人的身上。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1980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經濟特區,一股股生機和活力率先從經濟領域從東南沿海向全國、全世界輻射。1980年7月,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從重慶沿江東下,來到丹江口水利樞紐視察,他十分關心南水北調工程的進站情況,鄧小平向陪同視察的水利專家詳細瞭解了丹江口大壩,重新加高的技術和安全問題。這個中國最大的大壩加高工程,不僅事關丹江口水庫發揮區域性水利樞紐的成敗,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否可行的關鍵。從原來的162米到176.6米,需要在使用十幾年的大壩上再澆築十幾米高的混凝土,使水庫的蓄水能量大道290.5立方米,這其中要克服的工程技術難題超乎想象。中線工程的實施還必須面對一個更為複雜的問題,移民。根據設計規劃,中線工程需要搬遷庫區移民近35萬人。如何能讓他們同熟悉的家鄉,熟悉的生活告別,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一段完全未知的生活。這一切已經超出了經濟學的範疇,成為一個複雜的社會學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