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留给春天一点时间——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圈层混战

从顶流到全网黑,闹哄哄的网络混战,子弹也飞了几天了。

在冷静之后,今天只是教育杂谈,说说在这个圈层乱象的背后,我的一些教学实践和阅读思考。

留给春天一点时间——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圈层混战

作为教师,都有一份简单的初心:教会孩子认识世间美好的人和事,认识纯粹而高贵的灵魂;作为妈妈,也有一份更加炽热的真心:带领孩子看遍世间美景,培养一颗丰盈而充实的心,让他知道人间值得。

孩子们的眼睛,智慧而清澈,为人师者、为人父母,怎么舍得让这份淳朴被浮躁的热闹扼杀,怎么忍心让这份纯净被空洞的喧嚣掩埋?

我原只是路人散粉,从《陈情令》认识肖战,单纯的喜欢而已。这个事件之后却硬生生被逼成了铁粉,因为这个世间,总有美好不该被辜负,战战就是人间四月春色里的光芒。

真相的春天

轰轰烈烈的227、AO3、老福特事件,像一记惊雷,在各个圈层炸响。可惜这声雷,并非春雷,没有唤醒春天,反倒让网络上硝烟弥漫、戾气横生。董卿说,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作为一个老师,我看到那样一群青春正盛却放肆不敬的少男少女,毫无顾忌地将“同人小黄文”(仅针对被举报的一文)视为“精神粮仓”、义正词严地扯过“雨果奖”作为“白日宣淫”的遮羞布时,内心填满了沉重和酸楚。

作为一个妈妈,我看到那个有着春天般温柔、阳光般笑脸的孩子,被铺天盖地的网络暴力逼到绝境,不敢发声、不能发声、连呼吸都是错的时候,内心满是兔死狐悲、芝焚蕙叹的悲痛和茫然。

我尤其心疼肖战的父母亲人,自己的娃娃同样都是心尖儿上的宝贝,如何在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被口吐恶言肆意抹黑?那些喷子、黑子们难道不是人生父母养的吗?他们难道没有心吗?这场“网暴”对于那些网络刽子手而言也许只是一时口舌之快,却是一刀一刀“凌迟”在人家爹娘身上的极刑啊!

我知道这场“战争”没有胜利者,也许只是资本的博弈、圈层的潜规则,被推到台前来的牺牲者是肖战、是肖战粉丝、是平台,真正的推手在幕后冷漠地操纵这一切,默默地收割“韭菜”。

留给春天一点时间——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圈层混战

正如夷陵老祖乱葬岗重生归来复仇时,质问温逐流:

“凭什么你的知遇之恩,要别人来付出代价。”

我也想大声疾呼:凭什么你的居心叵测,要旁人来付出代价!

不过这个问题该问谁呢?我不知道。当真相还未浮出水面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耐心、选择等待、选择安守本心。

黎明还未到来,现在是最黑暗的时刻;冰雪还未消融,我们要给春天一点时间。

经典阅读的春天

80后的老阿姨,如我,没有真正追过星。但这个事件之后,我坚定地力挺肖战。

因为我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妈妈。

我要我的孩子知道什么是经典阅读:

它蕴含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它能够经得起时光的淘洗,它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追寻,它能够经得起时代的推敲,它能够经得起人心的叩问……它是人类精神的瑰宝,在塑造人格陶冶心灵上具有非凡的、无可取代的作用。

它可以是《诗经》中对最平凡质朴的爱情的歌颂,也可以是《教父》里对世间黑白和人性的洞察;它可以是洒脱不羁的魏晋名士风流,也可以是莎翁笔下千人千面的《哈姆雷特》;它也可以只是一篇浅短的随笔轻盈如《荷塘月色》,也可以是一部自然探幽的皇皇巨著《瓦尔登湖》……

这世间有那么多美丽而经典的文字流传千百年,它们才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粮仓”。一个AO3是什么?在阳光照不见的地方,在一些不谙世事的小朋友们圈地自萌的地方,潜滋暗养,野蛮生长?

一个人的阅读,决定了他的高度。

当真正的经典离孩子们越来越远,有些人面对经典麻木冷漠、漫不经心;有些人面对经典毕恭毕敬、束之高阁;还有些人把读经典当作嬉笑杂耍、甚至无聊谩骂。

留给春天一点时间——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圈层混战

白岩松曾在谈读书的时候说:现在的孩子们,以为碎片化的阅读就叫做“读书”了,他们无法沉下心来阅读超过3000字以上的文章,对他们来说,1000字已经够多了。当然,那些能强烈刺激感官的同人文、小黄文不在其列。

似乎只有浮躁,才能够让人们离大众更近一些,这是我们面临的教育现状,也是教育的伤痛。

当肖战站上《榜样阅读》、《经典咏流传》的舞台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认真读书的孩子该有的样子,眼神清澈、笑容温暖、态度谦恭、姿态挺拔,那一个个美丽的字句在青春的吟唱中跳跃,似微风在心上掠过,如春光在窗口等候。我把它们分享给我的孩子和我的学生,我儿子因为这个“帅哥哥”爱上了他推荐的《小王子》,我的学生因为网课中的分享记下了《竹石》。

留给春天一点时间——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圈层混战

我接手自己班级的时候给学生们的开学第一课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我们定下的班歌是张杰的《少年中国说》,那一张张稚气的笑脸、那一句句稚嫩的童声,演绎出“少年强则国强”澎湃的少年意气;《陈情令》后我爱上了那两个拥有赤子心怀的少年,在选择年段合唱歌曲时我推荐了《无羁》,孩子们兴奋地鼓掌叫好。

我告诉他们,老师也热爱美好的人和事物,也会追星。我们学习的是榜样的精神,我们追的是正能量的“今日之星”。那一场大合唱,赢得了全年段最热情的掌声,学校的安利墙上都是我们班的名字,“我们安利X年X班的班主任”,“他们班唱得真好,我喜欢”……

留给春天一点时间——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圈层混战

我不知道我能够在孩子心里种下多少经典的种子,我只知道,让他们接近这些最美的歌唱,让他们对经典有珍惜,对春天有向往,这也是我教育的初心。

心灵的春天

其实,当教师站上讲台,不可能奢望所有的孩子都生长成你所希望的样子。静待花开,有的能够芬芳盛放,有的只能长成不羁的野草。

因此,我太清楚“粉丝行为偶像买单”有多么荒唐,如果是这样的话,全天下老师第一个要被推上被告席,而且第一个要批判的就是“至圣先师”孔夫子:谁让他弟子三千,贤人仅仅72人呢?这个优秀率实在太低,教学成绩不合格啊!如果还要细细从源头计较的话,最需要为熊孩子的行为买单的,就是他们的父母了。

可是,为什么这一切的原罪,统统都甩锅到“偶像”身上了呢?

要知道,教育,从来就是一个复杂的行为。只有幼稚的人才会把这个复杂的过程一刀切,认为某一个人或某一方需要全权负责。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两个孩子打架,若究其缘由,估计两边都有不可避免的责任,可怜这个班级的班长竟然首先被推出来责令道歉。难道不该是这两个孩子最该反思和检讨吗?

又或者说,这个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孰是孰非早非唯一公理可断,就像《陈情令》中蓝大对忘机说的,在于“心之所向”罢了,又岂是某一方、某些势力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

《孔乙己》中围观看热闹的人们,从谈论这个可怜人的遭遇里感受到了“快活”的空气;《药》里的人血馒头让无知的看客们有了续命的良方;《陈情令》里摇旗呐喊肆意叫嚣的姚宗主们、金光善们是逼死一腔孤勇的魏无羡的元凶……黑夜漫漫,人心的冷漠和凉薄才是阻挡春天最厚重的冰雪啊!

留给春天一点时间——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圈层混战

而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是要培养有独立思考有真性情的人,而不是没有感情的复读机;我们的育人之本,更是要破除野蛮、消弭戾气、远离庸俗、拒绝放纵,让孩子们会哭、会笑、会爱、会感受、会担当、会审视、会自省、会自我成长……这才是教育的春天!

结语: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通过阅读经典,能变得高贵、善良和丰富。这几天站出来许多老师粉、妈妈粉、阿姨粉、姐姐粉,(闺蜜说应该也要有爸爸粉)他们独立的思考、睿智的发声,让之前笼罩在我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震碎的三观找到了“锁灵囊”,重新黏合起来。

所以,我们的发声并非仅仅为肖战而战,更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拥有一个纯净的网络环境、规则之下的一片真正自由的天地,让温暖善意的灵魂得到祝福,也让我们自己寻到谦卑而安静的心。

在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里,应该还可以留有一方净土,留有一点对阳光的向往。

我相信,给春天一点时间,静候纯真,它可能迟到,但不会缺席。

留给春天一点时间——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圈层混战

文/叶子爱导图,80后老阿姨,俩娃妈妈,一线教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