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释放了哪些信号?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应该怎样做?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应该把握哪些关键点?12月8日召开的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专家论坛上,“区域协调发展”“绿色一体化发展”等成为热词。


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释放了哪些信号?


区域协调发展把准方向、找准路径是关键。与会专家、嘉宾从不同的角度对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打破“分散”思维携手共进,走出“全能经济”误区,选准自身最擅长的赛道,合纵连横,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释放了哪些信号?



区域协调发展更要注重城市间的联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什么是区域协调发展?有的同志可能把它看作平衡发展,有的同志可能把它看作是不平衡发展。我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本质上是高质量空间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书记、副所长杨开忠首先对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本质作了定义。

在杨开忠看来,“空间一体化”不是单一的概念,它包括地方空间一体化和流动空间一体化两个部分。地方空间以地理界线为标准,赋予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与意义的空间。流动空间,则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流线和快速的交通流线为支撑的,围绕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流动建立起来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流动空间决定地方空间。”杨开忠认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应该立足流动空间,协调推动两个空间一体化。

“在对成渝城市群做研究时,首先研究它的联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肖金成呼应了杨开忠的观点。

肖金成觉得,区域协调发展其本质就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依托大都市,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其中最为核心的在于区域优势互补。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崔保华指出,当前,随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扎实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步入了新的阶段、川渝协同合作翻开了新的篇章,为成渝城市群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川渝两地先后签署并深入实施《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推动川渝合作走深走实,为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然而,从成渝城市群发展现状看,区域发展竞争却是很激烈,高质量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

如何避免恶性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肖金成建议,通过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来化解矛盾,根据每个城市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让每一个城市都承担一定的功能,最终实现结构更加合理,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的发展目标。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米本家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在他看来,发展相同的、相近的产业也能形成产业集群,也能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比如说我们的电子信息,如果成为全中国的50%、60%,我们的汽车成为全中国的20%、30%,可能我们就是全中国最大的产业集群。”

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盛毅觉得,当前,成渝城市群内经济联系程度差异很大,整体推进一体化,难以取得明显效果,因此要“以点带面、依次推进”和“由小到大”。可借鉴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共同打造一体化发展样本的做法,两大核心城市重点推进与周边城市的同城化,其他区域可采取建设城市圈,建设城市轴线,紧邻区域一体化的做法。

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释放了哪些信号?



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本质特征是绿色一体化发展

高质量发展绕不过的话题是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不仅仅是对长江的要求,也是对黄河流域和其他流域的要求。它是国家长期的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的道路选择。

“作为长江经济带一部分的成渝城市群不能例外,所以成渝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一个本质特征就是绿色一体化发展。”杨开忠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李善同表示,通过分析发现,在过去发展中过于重视发展的速度,忽略了环境问题,造成了很多教训。新时代的发展,必须要做到“增长”“包容性”“绿色”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非常重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保护,四川省和重庆市都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进行部署和实施。实施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严格保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建设绿色城市,这是推进成渝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任务。

“成渝城市群是长江上游地区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区域,应该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起引领和示范作用,要率先行动。”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邓玲建议,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着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共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如何建?邓玲从六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战略统筹机制,川渝两地共同在战略上进行统筹。二是编制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区域规划调控机制。三是建立联防联治区域联动机制,推进生态屏障综合治理。四是完善多种形式的区域互助机制,形成稳定的区域互助模式。五是建立健全区际生态补偿机制。六是构建生态屏障与经济社会协同共建的机制,推动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二次现代化经济特征是知识型产业兴起

城市综合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在本次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由创新引出的“知识经济”无疑也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

盛毅提出,二次现代化的经济特征是知识型产业的兴起,发展知识经济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如果要抢占制高点,必须要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从当前成渝城市群发展实际看,部分城市虽然已经形成多条连接成都和重庆的现代化交通通道,经济实力也迅速增强,但由于城市规模太小,难以配置综合性强的服务功能,对中高端产业和要素的承接能力弱,创新能力弱。”在盛毅看来,这限制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副主任、中关村管委会原副主任王汝芳用中关村创新实践案例,说明了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科技园区,也是我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一直以来,中关村立足科技人才、发展科技金融、完善创新生态,以改革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几年中关村企业的总收入一直占全国高新区的1/7,去年企业总收入5.9万亿,独角兽大概占全国的40%。

中关村的实例表明,发展知识经济是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最近我们正在做成都平原城市群战略规划,从调研情况看,区域产业发展有三大转变。”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军介绍,一是产业格局由中心外围型向网络协同型转变,利用现代快速交通网络和新一代信息平台,强化城市间资金、技术、人才、品牌交流互动,大幅提高区域产业关联性和内在依存度,塑造平等合作、协同互动的网络协同型产业分工格局。二是产业结构由体系全能型向高端引领型转变,推进传统中低端产业转型升级,降低传统行业和产业环节占比,积极向高加工度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拓展延伸。三是产业模式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倒逼和引导传统企业向集约化升级,鼓励高端产品、技术、工艺研发和推广应用,全面实现产业发展质量效率根本性变革。

应对挑战,成都平原城市群拟从共筑产业链群、共建产业园区、共构产业布局、共搭产业平台、共育产业要素五个方面着力改革。



本台记者 邹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