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科學家們的“祖傳”戀愛公式

人生直播無法NG,如何找到你的“最佳答案”?

1/4、開普勒的婚姻問題

科學家談戀愛有什麼不一樣嗎?

有,他們需要“戀愛理論”的支持,最好能有一個“找到最佳伴侶”的數學公式。

比如開普勒,就是那個總結了“行星運動三大定律”的人,他在尋找他的第二任夫人時,用的方法是面試,可效果並不好,因為最適合的人出現時,他猶豫了,可等他再回頭,人家早就名花有主了。

於是,開普勒將其總結成一個數學問題:如果選項既定,你只能按順序一個個地選擇,無法NG,如何最大程度地挑出最優答案?

這個問題後來被稱為“最優停止理論”,也有人叫“秘書問題”,因為那時招秘書也沒個手機聯繫,必須當場拍板決定。

這個問題的適用場景,除了找對象、招聘之外,還有逛街買東西、買房,甚至像選秀節目裡的導師選學員。

其實解決思路並不難:頭幾個面試對象,不急著選擇,而是通過觀察他們的表現來,判斷整體候選人的水平(所以選秀節目先出場的,當炮灰的可能性很大),心中有數後,再發現合適的,就一舉拿下。

難點在於,觀察的時間太長,浪費選擇機會,觀察的時間太短,又定不了優秀的標準。所以關鍵是定“觀察量”。

很多人都覺得,這怎麼可能有答案,明明是一個心態或者性格偏好問題。

但實際上,“最優停止法”的比例,真的有一個基於數學計算的答案:1/e≈ 36.8 %。

公式太嚇人,我就不列了。你也可以用“窮舉法”,列出N等於任何自然數的情況,你會發現,N越大,這個最優比例越接近36.8%

有了這個比例,我們就找到了一個解決“選擇恐懼症”的科學方法,以“談戀愛”為例:

第一步,估算你最多可能會談多少次戀愛;

第二步,前面36.8%的“觀察期”對象,只談不定;

第三步,在36.8%之後,只要出現任何一個對象優於觀察期的最優對象,Bingo,就是你了!

然而,這只是最簡單的理論模型,想要它更實用,還早著呢,比如說,你怎麼知道未來你要談多少次戀愛呢?標準怎麼定?要是最好的那個在觀察期出現,你豈不是要打一輩子光棍了?

科學家們的“祖傳”戀愛公式


這也是本文另一個主題:如何把一個純粹的理論,變成一套有實操價值的方法論。

好了,科學的部分結束,下面開始扯蛋的部分,我們來一個個地解決實際操作問題。

2/4、科學談戀愛的幾個問題

問題一:你怎麼知道未來你要談多少次戀愛呢?

非常抱歉,這是一個偽問題。因為“最優停止法”並不需要你完成所有的選項,所以,假定每年的戀愛頻次相同,你只需要預估這個方法你最長想用多久——假設從20歲大二開始談,如果30歲還不成功就放棄這個方法,共10年,這就是N的值。

那麼“觀察期”就是10年*36.8%=3.68年,差不多是你大學的後三年,再加工作的大半年時間。這個階段就是不以婚嫁為目的的“純粹戀愛期”。

出了“觀察期”後,只要遇上比這段時間“最優秀對象”更優的選擇,就準備結束單身。

你看,這個方法也很符合現實:大學談戀愛可以積累經驗,並形成你的擇偶標準,但往往很難“定下來”,因為面臨著畢業去向的問題;而畢業後的大半年時間,積累了一些社會經驗,剛好可以對大學時定下的擇偶標準做一些現實的修正。

發現方法大致靠譜後,我們就要回頭看看一開始的假設是否合理。這一看,問題就來了,“最優停止法” 假定每年的戀愛頻次相同,但是否真的相同,我們還要給適用於本方法的“談戀愛”做一個嚴格的定義。

問題二:怎樣才能算一次談戀愛

首先,要排除“暗戀”這種行為,因為暗戀沒有實際擇偶意義;

其次,“你看上別人,別人沒看上你”的情況不算,因為你並沒有選擇權;

緊隨後,“你看不上人家”造成的相親失敗,也算一次,因為這在“觀察期”和“選擇期”分別代表一次觀察經驗和一次行使選擇權。

定了這三個標準後,一個新問題就出現了:假設工作後“談戀愛”的次數為平均每年三到四次,按同樣的頻率,大學三年至少要談十幾次戀愛。

可按照上面的定義,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是達不到的。

問題三、觀察期的“標本量”不夠怎麼辦?

所以對於這一部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好學生,“觀察期”就要再向後延一兩年,到了大約25/26歲——畢竟很多年輕人也要“玩”到這個年紀才開始考慮婚姻大事。

但是,這個延長“觀察期”的方案不太適合女生。

“最優停止法”的假設中沒有考慮年齡的影響,但在實際的婚戀競爭中,年齡對女性競爭力的影響要遠超過男性。

談戀愛是在和時間賽跑,如果把觀察期延長到26歲,顯然會造成“選擇期”合適的對象越來越少,白白浪費了競爭力最強的年齡。

科學家們的“祖傳”戀愛公式


問題四:合適的選擇對象越來越少怎麼辦?

女生不但要用3.68年觀察期的初始模型,最好能提前結束“觀察期”,一畢業就進入選擇期。不過,這麼一來,就造成兩個問題:觀察期標本量不夠,選擇期可選擇優秀對象逐年遞減。

前半個問題比較容易,數量不夠就提升觀察質量。所以現實中,大學裡的戀愛,往往是男生傾向於自我觀察:我做得好不好;女生傾向於觀察對方,這個人到底怎麼樣?

而且女生還有一個優勢,她往往是“戀愛攻勢”的接受者,常常處於幾個男生的追求中(按前面的定義可算幾次),這就給了她們觀察比較的好機會。

後半個問題就比較難了,很多優秀女性,在選擇期後期能夠接觸到的婚戀對象,其質量往往無法達到觀察期的“最優標準”。

大部分人的方法,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降低選擇標準,就是“湊合”。但更好的方法是在還保持足夠競爭力的“選擇期”的早期,先主動降低標準,以擴大可選擇對象。

為什麼“早降”比“晚降”效果更好呢?道理很簡單,鍋裡有,碗裡才有,後期的困難是因為市面上的優秀未婚男士少,再降你就只能當“小三”了。

既然要降低標準,就要選擇那些,對自己影響較小,或不確定性較強,但又能極大的增加“可選擇對象”數量的標準。

那麼,哪些是“影響較小,或不確定性較強”的標準呢?

問題五:有哪些標準值得降低?

想要讓“觀察期”形成的最優標準有實際指導意義,這個標準必須是穩定的,像性格、家庭、喜好等因素都很穩定,男生比較看重的外貌也很穩定。

可唯獨對於女生更重要的“經濟條件”,出了觀察期後,從工作半年到工作七年,恰恰是收入狀況變化最大的一段時間。

所以在選擇期之初,“經濟條件”是一個不確定性很強的因素,又是一個“篩選”作用最大的標準,完全可以將之替換成“進取心”“專業能力”等等對未來經濟狀況更有“預見性”的標準。

類似的指標還有不少。比如我看過一個數據,上海戶籍的女性,往往傾向於找本市戶籍男性,而上海戶籍的男性這個偏好不強,這就讓她們面對的擇偶競爭比非滬籍的同齡女性大好幾倍。等到她們幾年後發現這個問題,再放棄這個“擇偶偏好”時,晚了,能增加的選擇對象已經不多了。

在“選擇期”的早期就降低標準的方法,同樣適合於男性,它能防止“最優停止法”的徹底失敗。

這是因為,最合適的人何時出現是一個隨機事件,很可能在你選擇了另一半後才會出現,最糟糕的情況是落在“觀察期”,如果你仍然用“最優停止法”,那結果必然是“脫單無望”。

科學家們的“祖傳”戀愛公式


說到這兒,大家可能會問了,一個有相當概率失敗的方法,到底有什麼價值呢?

3/4、傳統擇偶觀念的誤區

必須承認,“最優停止法”是一個過於理性的模型,所以,比實操性更重要的,是它背後的決策理念,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發現傳統擇偶觀念中的很多誤區:

誤區一:談戀愛,質量比數量重要

在決策中,“可供選擇的數量”是最重要的要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好的選擇一定是在大量選項的基礎上產生的。

“談戀愛挑花了眼”當然是個現實問題,但解決之道絕對不是“少談幾個,提高質量”,而是“如何科學地選擇”,也就是“最優停止法”解決的問題。

這裡還有一個重要推論:戀愛期超過一年還定不下來的,無論對方有多麼優秀,都要果斷放棄,這正是那些優秀的人被“剩下來”的最大原因

誤區二:談戀愛是一件感性的事

正是因為談戀愛是一件感性的事,我們最常見的錯誤是“缺乏明確的判斷標準”,很容易被自己一時的情緒所控制。

“最優選擇法”的重要作用是減少了很多情緒化的決定。

誤區三:現在最重要的是學習提升能力,到時候要娶什麼樣的老婆不可以?

這個誤區跟前面的剛好相反,認為談戀愛只要有幾個理性的指標,無需體驗和感悟的過程。

其實,工作後談戀愛不但時間成本高,機會成本更高,所以“趁年輕多談戀愛”恰恰是更經濟的選擇。

誤區四:好馬不吃回頭草

“最優停止法”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不可以回頭重新選擇。但這一點上,談戀愛是可以“作弊”的——分手還可以再回頭。

所以,“吃回頭草”可以增加成功的概率,才是理性的選擇。

科學家們的“祖傳”戀愛公式


想要提高一個方法成功率,不妨看看這個方法所假設的前提,有沒有什麼可以突破的地方。“最優停止法”也不例外,它最有用的,不是方法本身,而是其核心理念。

4/4、談戀愛不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可能很多人要舉反例,“我有個朋友,和大學同學結婚,感情可好了……”

事實上,這跟“最優停止法”一點不衝突。

大學戀愛結婚的,差不多要談兩三年,按這個戀愛頻率,他們一輩子理論上的“最大戀愛次數”可能就是三、四次。即使用了“最優停止法”,觀察期也就一次,選擇期二到三次,遇到的人不見得比初戀對象好多少。

你看,談戀愛從來都不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如果你談得馬馬虎虎,那麼最終結果也就是個勉強及格的對象;如果你認認真真地談,那麼最終也許反而是“孤獨一生”。

(暫停扯蛋,走進科學部分)

既然“最優停止法”並不能保證你找到最適合的對象,那麼成功的概率大概是多少呢?答案也是36.8%,具體的過程,數學好的可以自己算算

(科學部分暫停,繼續扯蛋)

非常遺憾,所有期待我能介紹一個好方法的人,可能會失望了,最科學的方法也只能讓你有36.8%的概率找到最優答案,想想也對,如果最優答案在最前面或者最後面,再科學的方法也無法讓你“穿越過去未來”。

但換個角度,最科學的方法也只能有36.8%的勝率,這篇文章實際上是在告訴你,在這類“無法NG”的決策中,得到完美答案之不可能。

婚姻最大的障礙不是“不知道怎麼找到那個最好的人”,而在於“後悔選擇了現在這一個”。如果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見得能找到人生的最佳答案,但至少要讓自己學會不再後悔。

這也是“最優停止法”的最大意義:不是追求最好的,而是相對合理的、心安理得的選擇。

科學家們的“祖傳”戀愛公式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週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相關文章

為什麼大部分的婚姻都是湊合?情感雞湯救不了你的,數據帝告訴你真相

情感教主的300萬教徒們在焦慮什麼?

來來來,年底了,給自己估個身價,迎接相親和同學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