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B站與共青團中央聯合發起“中國華服日” 緣何引起爭議

4月8日,共青團中央微博發出消息,團團將和嗶哩嗶哩彈幕網共同發起“中國華服日”活動。

這次活動的承辦單位包括vivo、qq空間、微視、暴走科技等,主要的活動內容有線上和線下兩個方向。線上活動如在微博、B站上發表自己身著中華民族傳統服飾的照片和視頻,使用一個小程序生成自己穿華服的圖片用作社交;而線下活動在西安舉辦,包括舉辦第一屆華服文化研討會,在大明宮遺址舉辦第一屆中國華服秀、第一屆華服日國風音樂盛典等。

B站與共青團中央聯合發起“中國華服日” 緣何引起爭議

吃瓜群眾們當然也沒什麼感覺,看看就過去了,但這條新聞卻觸動了一批人敏感的內心——為什麼這次活動叫做“華服”而不直接叫“漢服”?

“漢服”作為一個名詞意指“漢民族傳統服飾”,在當代所提到的漢服,其實已經與古籍中所記載的“漢服”在意義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別,我也無意去考證具體的區別。

B站與共青團中央聯合發起“中國華服日” 緣何引起爭議

但有一點不變的是,“漢服”這個詞彙本身是帶有很強的民族性在裡面的,中國既然在法律上確認了五十六個民族的存在,那麼漢族在民族的法律地位上就與其他55個民族是等同的,而在現實生活中,甚至還有人抱怨少數民族有特權之類的話。

存在矛盾的一點是,漢族確實在中國的人口構成中佔了絕大部分,這種壓倒性的人口優勢使得官方很難處理——若是不加干預,民族間發展的不平衡肯定會加劇,若是干預,則容易引起主體民族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矛盾。

B站與共青團中央聯合發起“中國華服日” 緣何引起爭議

回到服裝來講,在這樣的有共青團中央參與的半官方性質的活動中,是絕不可能用“漢服”來指代全部中國傳統服飾的,這簡直是赤裸裸地破壞民族團結。除此之外用什麼稱謂會比較好?其實“華服”還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謂之夏;有服章之美,故謂之華。”

近年來興起的傳統文化復興熱卻促成了一批有極端傾向的“皇漢”的出現,會對於用“華”還是“漢”如此敏感的,也大都是這批人。

不過無怪乎他們,與其說是某些人的過激反應,不如說是時代發展衝突的體現。因為古時並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對於中國更是如此,在那個年代“華夷之辨”才顯得更有意義,而如今中國的政治結構、疆域範圍甚至是國家性質,都同古代中國有著天壤之別。如今又興起的復興國學的熱潮,對於無法將傳統國學思想與現代社會相理解適應的人來說,自然就容易出現這種傳統與現代精神上的錯位。

我是吃瓜群眾,我只想看穿漢服的美美的萌妹子就夠了~

B站與共青團中央聯合發起“中國華服日” 緣何引起爭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