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面對疫情帶來的焦慮和恐懼,“心理防疫”應該怎麼做?

本號1月24日-2月9日春節放假,

此文為疫情特別轉發。

疫情當下,病例在變化,城在封,群體活動在禁止……部分群眾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以及精神上的痛苦、焦慮和恐懼。這些變化正常嗎?我們該如何防控心理上的“疫情”呢?快隨小編一起來看↓↓↓

1月27日,國家衛健委發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為各地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關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導。

面对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防疫”应该怎么做?

1月28日,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進一步發揮教育系統學科和人才優勢,面向廣大高校師生和人民群眾開展疫情相關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減輕疫情對群眾造成的心理傷害,積極預防和儘量控制疫情的心理社會影響。

面對疫情,你出現過以下情緒、生理、思維、行為的變化嗎?

1. 情緒上

比以往感到波動變得更大、程度更深、持續時間更久,並往往伴隨多種複雜的感受。

如:對未知的焦慮和恐懼;對自己或他人的衛生情況和身體健康情況有著的懷疑;還會因為原先生活、工作節奏被打亂而感到煩躁、憤怒。

面对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防疫”应该怎么做?

2. 生理上

可能會感到身體上出現無明顯原因的疼痛、身體顫抖、食慾變化等。

3. 思維上

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下降、做決定猶豫不決等變化。如:會出現愛忘事的情況,“我要幹嘛來著”可能是我們在這幾天經常說的話。

4. 行為上

會更多地吸菸或飲酒、進食,睡眠發生變化、社交變化等。如:頻繁、持續地洗手;睡眠減少或增多;迴避醫院、超市、菜市場等。

如果出現了上述情況,不要憂慮和擔心,以下方法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應對變化↓↓↓

1. 接納改變

疫情中的這些情緒、生理反應都是正常的。這些反應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生存預警和保護機制,可以促使我們更謹慎地做好防範、預防感染。

這些改變幫助我們動員全身的能量,以一個更好的姿態來面對和處理疫情帶來的問題和挑戰。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改變,我們才能更嚴肅地看待疫情的現狀,更積極地做好各種防護措施,為疫情的防治做更多更有效的準備。

2. 與情緒共處

正視情緒變化。在疫情的壓力下,人們會出現與以往不同的情緒變化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我們可以試著回憶一下,以前面對壓力時,使用了哪些情緒應對方法,如果現在依然有用,那麼可以繼續使用。

面对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防疫”应该怎么做?

此外,我們還可以:

· 合理宣洩情緒,如做一些室內運動、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的煩惱和焦慮,然後把這張紙撕掉。

· 尋找親朋好友的支持,儘量避免只會一味嘲笑自己、否認自己的擔心和焦慮、批評自己的人。

· 先照顧好自己,在這個時候,先緩解自己的情緒,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才能更快恢復、更好地幫助其他人。‘

3. 思維策略

·把擔憂的問題轉換成肯定陳述。比如把“如果疫情失控怎麼辦?”換成“我擔心疫情有失控的可能性。”

· 質疑扭曲觀點的正確性。試著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擔憂的事發生的可能性有多高?以前出現疫情時,有過失控嗎?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的每日資訊中,正面信息多於負面,我們需要根據事實,判定自己的擔憂是否合理。

面对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防疫”应该怎么做?

· 用符合現實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觀點。這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客觀地評估現實情況,並且在能力範圍內合理應對。

我們可以嘗試問問自己:還能想到其他結果嗎?如果是比較好的結果,自己的感受又如何?如果最壞的結果不是100%,那麼能夠反駁這個結果的證據有哪些?

通過這些自問自答的方式,讓我們的想法更靈活、更實際,緩解情緒,更好地應對壓力。

面对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防疫”应该怎么做?

4. 行動策略

行動上,找回原來的生活節奏。制定像原先生活節奏的計劃,並去執行它們,以獲得穩定感和掌控感。此外,我們還可以嘗試進行身體勞動和其他具體工作,來緩解自己的焦慮,如室內運動、做家務等。

記錄下某個時間段的作息安排,或制定相關的計劃,這些計劃可以是你平時會做的,能讓你感到愉悅的事。比如做室內運動、看書、看電影、玩遊戲等。每天給自己規劃2-3件容易完成的事即可。

設置提醒,並試著完成它們。當然,如果你無法完美地執行自己所有的計劃,也沒關係。因為我們的目的是保持穩定性,找回掌控感,而不是在現在的境況裡把每件事都做到盡善盡美。

5. 放鬆技術

面对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防疫”应该怎么做?

腹式呼吸:

先找到一個舒服的狀態,坐著或躺著都行。然後把手放在肚子上,慢慢地深吸一口氣(持續大約3-4秒),感受肚子在我們吸氣時慢慢鼓起來。

之後,再專注地慢慢地呼出這口氣(持續大約3-4秒),讓腹部慢慢回縮。

著陸技術:

如果你發現自己極度擔心或焦慮,把注意力帶回到當下。感覺一下雙腳跟地面的接觸,身體跟椅子的接觸。動動手指頭和腳趾頭,用心感受他們的存在與帶給自己的感覺。

環顧一下四周,快速地命名一下你所看到的各種東西,顏色、形狀、物品名稱都可以。

想一想你記憶中讓你感覺到輕鬆或愉快的經歷,例如和朋友或家人遠行,哼唱你喜歡的童年歌曲,都會讓情緒舒緩。

儘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關信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小時,在睡前不過分關注相關信息,不道聽途說,選擇權威渠道,做信息的主動蒐集者而非被動接受者。

面对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防疫”应该怎么做?

最後一點,非常重要——滿懷信心

在疫情中,如果你認為自身變化都還在承受範圍內,也就無需對自己的變化過度地擔心或害怕。如果你感到自己的變化過度了,那麼你可能進入了一種無法僅憑自己的能力調節自己心理的狀態,此時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最重要的還是做好個人防護,戴口罩、勤洗手、避免聚眾、減少流動性,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1月29日,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一名51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救治情況良好,符合出院標準。貴州首例確診病例的治癒,給處於防控疫情關鍵期的我們,打了一劑有力的強心針!

面对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防疫”应该怎么做?

讓我們打起精神,共同努力,相信自己,相信政府,定會戰勝病毒,打贏防疫這場仗!讓我們保持一種“不幸只是暫時的,一切總會好起來”的希望感,在危機中成長,繼而擁有更加強大的內心,愈發熱愛生活。

來 源 | 綜合整理自微言教育、經濟日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