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公交、地铁客流有所回暖 疫情防控力度不减

连日来,随着我省疫情取得有效控制,贵阳市各行业已陆续复工,大部分人也逐渐恢复到了往常的工作节奏。随着复工人数的增多,我市公共交通客流是否有所回暖?疫情防控措施及力度有没有因此而减弱?记者近日连续走访了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和多条公交线路,了解复工后的客流及公共交通疫情防控情况。

公交、地铁客流有所回暖 疫情防控力度不减

客流略有上涨 以上班人群为主


“一个一个来,先扫健康码、后投币上车。”3月4日上午7点半左右,50路公交车停靠在紫林庵站台,驾驶员一边引导乘客扫描“贵州健康码”,一边查看扫码结果,确认健康卡卡面显示为绿色或黄色后,挥挥手示意乘客上车。此时,车上已经没有空座,还有四五个人站在扶手边。

记者在该站台观察了多辆公交车的载客情况,发现上午七点半至八点半期间,车上几乎都是满座状态,到上午九点钟左右,乘客开始减少,上午11点至12点期间,乘客人数均在10人以下。

“从上个礼拜开始,乘客就慢慢多了起来。”驾驶员徐新光告诉记者。疫情爆发后,贵阳公交并未停运,徐新光与其他公交驾驶员一样,每天照常开着车穿梭在空旷的街头,那段时间,公交车的客流量急剧缩减,跑一趟下来也不见几个乘客。直到复工号角吹响,乘车的人才逐渐增多。

徐新光表示,虽然比复工之前略有增加,但与疫情之前相比,客流量仅恢复了四分之一左右。“目前客流主要集中在早晚的上下班时段,其余时段与复工前相差不大,乘客也是以上班族为主,老人乘车的比较少。

公交、地铁客流有所回暖 疫情防控力度不减

|

与公交一样,复工以来,铁的客流也有所回升。2019年,1号线正常运营情况下的日均客流接近15万人次,受疫情影响,今年日客流一度缩减至六七千人次,1月底至2月份的客流量相比去年同一时段下降了83.41%。上周起,日均客流量逐渐回升到3万余人次,3月3日运输4.3万人次,达到疫情以来的最大客流。


适当增加发车频次 疫情防控不能放松


“扫一下健康码。”

“我刚刚扫过了。”

“你在别的地方扫过,从这个口进去也要再扫一遍。”

地铁1号线贵阳北站内,安保人员正在引导乘客挨个扫码进站。近期,贵阳地铁、公交开始实行扫描“贵州健康码”登记乘车,阻断有医院隔离、集中隔离和居家隔离历史的危险人群,只允许持黄色和绿色健康卡的人员,在体温检测正常、防护到位的条件下乘车。

公交、地铁客流有所回暖 疫情防控力度不减


“乘客如果没有手机,或者因其他情况无法进行扫码的话,我们可以进行人工登记。”地铁安保人员说。另外,根据《贵州省健康码推广使用暂行办法》,没有手机或智能机的人群,可以在当地社区或其他正规办事机构申请通行码,也可以请住所地社区、村委会审核并加盖公章出具健康通行证明,手持通行码或健康通行证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复工后,作为1号线客流较大的站点之一,贵阳北站还在原来的疫情防控基础上,增加了站内消杀的频次,对购票机、电梯扶手等乘客能够接触的所有地方进行彻底消毒,为了避免高峰期乘客扎堆,安排了工作人员引导乘客排队进站时拉大间距、保持距离。

在疫情还未完全结束的时候,客流回升,意味着疫情防控的难度加大,紧抓疫情防控不放松,仍然是是公共交通系统面临的首要任务。据记者了解,近期,贵阳地铁开始在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根据实时客流增开列车,将最小发车间隔缩减至7分钟,贵阳公交也将发车间隔压缩至20分钟左右,满足了复工期间的出行需求,也有效缓解了站台人流聚集问题。


佩戴口罩已成习惯 市民出行井然有序


日常防疫不放松,安全出行主要还靠自觉。当天,记者多次乘坐地铁和公交发现,几乎所有人都能够做到在车内全程佩戴口罩,尽量与别人保持适当距离。在等待安检或乘车时,一些乘客会提前打开手机扫码页面,对于扫码登记的操作流程也已经是驾轻就熟。

上班族王敏(化名)走进地铁站时,一边掏出手机扫码,一边把包放上安检传送带,然后走向工作人员,习惯性地伸出手腕靠近体温枪。上车后,她选了个空座坐下,特意与旁边的乘客隔开了两个座位,拿出酒精棉擦了擦手和背包。“都已经养成习惯了,防护措施到位能让我放心一些。”王敏说,自从公司通知返岗复工后,这套动作她每天起码要重复五六遍,出入小区、公司、乘坐交通工具,都要扫码、量体温,回家还要自行消毒。

公交、地铁客流有所回暖 疫情防控力度不减


六十来岁的市民佘阿姨上公交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车窗通风。“手机、电视上都在强调,社区那些工作人员也在讲,要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我和我家老头每天都照做的。他下楼遛狗,不戴口罩我都不让他出门。”

记者走访中,询问了部分市民对于公交、地铁以及一些公共场所安全防控要求的看法,大多数人表示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我觉得这些举措挺好的,为了大家身体健康嘛。”也有人受访后表示,希望通过媒体向所有人呼吁,疫情并未结束,不要轻易拿下口罩,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海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