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三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三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近年来,横坎头村坚持以“强村富民”为目标导向,采取综合措施,拓展发展渠道,加强“三资”规范管理,村级集体经济总体呈现了稳定发展态势,为打造美丽乡村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总体情况

横坎头村位于梁弄镇南首,是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及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主要所在地。全村区域面积6.6平方公里,有耕地1003亩,园地281亩,山林5985亩(包括生态公益林4788亩),其中村统管山林约1730亩(包括生态公益林1588亩)。全村人口2447人,基本为当地村民。

(一)村级集体资产呈持续上升态势,但同时经营性资产所占比例不高。据统计,2017年村级集体经济资产总额为3332.2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501万元(经营性固定资产仅62.72万元)、货币资产68.91万元。从表一数据分析,近五年来,横坎头村集体资产呈持续上升态势,但同时,经营性资产所占比例不高。这意味着大量的村级集体资产都是公益性、公共性等非生产经营性资产,不能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收益。据调查,目前村级用于经营的房屋资产仅为950平方米,而原先用于出租的大会堂等房屋都已改造成老年活动室。

(二)村级集体收入稳中有升,但同时面临对补助收入依赖性过强。据统计,近五年来村级集体总收入稳中有升(详见表二),年均收入达538.66万元,但总收入中补助收入占到78.29%以上,年均87%,最高的2016年达到93.64%。因此,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对于补助收入的依赖非常的明显。同时,村级稳定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加发包及上交收入和投资收益)所占比重较低,而且各年不平衡性较大,特别在2014年、2015年和2017年,村级集体投资收益所占比例为0。总得来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缺少造血功能,发展后劲有待增强。

(三)发展途径有所拓展,但同时面临刚性支出居高不下的现状。近几年来,为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村积极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通过对闲置房屋的更新改造,土地的整合利用,出租发包收入年均可达到17万元左右;同时,通过为旅游公司提供停车服务和生态林维护,每年为村分别创收25万元和31万元补助收入;此外,通过出资入股方式,投资菜市场,进一步探索发展新路子。在发展途经不断拓宽的同时也面临着刚性支出居高不下的现状(详见表三)。据统计,近五年来,村级总支出除2016年为425.93万元外,其余各年支出均在700万元以上,而刚性支出也是居高不下,最少也要230万元以上。

(四)“三资”监管日趋规范,但同时面临着制度政策上的瓶颈。近五年来,横坎头村不断加强“三资”监管,制订完善财务预决算等十二项“三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三资”实时动态监管台账,及时扫描资产资源经济合同和上传相关原始票据,村级重要事务严格按规定实行民主决策。在资金管理上,杜绝白条抵库、白头发票入账等现象,严格执行公务零招待,村级招待费逐年明显下降;在资产、资源管理上,按规定开展清产核资,在处置交易中严格把好民主决策关、阳光操作关和招投标管理关;在民主理财上,深化阳光公开,全面规范“三资”固定公开栏公开和推行网络、多媒体、数字电视的“三资”公开,使村级“三资”监管日趋规范。但同时,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集体资产的交易处置和股权的流转等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制度政策上的瓶颈,如合作开展的北斗漂流项目因政策因素终止,北丈岗水库水资源保护费用的支出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

(一)各类支出日益增多,村级负担日益增大。随着公益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村级在用于环境卫生、五水共治、社会治安、公共设施建设维护等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村级负担也日益增大。从表二与表三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除2016年外,各年的总支出均要高于当年总收入,明显的入不抵支。而且,各年支出中,购建固定资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除2016年占当年总支出的45%外,其余各年均占总支出的60%以上,而这些支出基本上为公益设施建设;2017年,村级用于村社会福利事业支出高达171万元,远远超过当年村稳定性收入(28.89万元)。

(二)利益需求错综复杂,发展后劲不足。一是村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村不得不超前搞公益设施建设;二是一些上级部门的达标创建活动和重点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村级负担;三是由于收费困难矛盾多,一些原应有农民个人负担的农业灌溉水电费等生产性支出也由村包揽;四是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村干部面子原因或竞选承诺等,往往超前办实事发福利,变相积累了村级负债;五是发展后劲不足,村级固定资产有限,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处于饮用水保护区,发展经营性项目选择面较窄。因此,使集体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空间有限,发展后劲不足。

(三)“三资”监管仍需规范,经管体制有待完善。一是“三资”日常监管还不够到位,制度执行还不够严格,特别在村级财务预决管理上执行还不够严肃;集体资产资源的转让、租赁交易,以及村级工程项目建设等在公开招投标和进平台交易环节上还需进一步加强,一定程度上存在工作简单化现象,透明度还不够高。二是村级福利开支较大,部分应由村民个人承担的费用由村集体支出等。三是经管体制有待完善。由于目前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由原来的村经济合作社直接沿革而来,在经营体制上仍沿用村经济合作社时期的集体经济体制,产权主体模糊,农民的责任意识淡薄,导致监督管理缺位,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往往很少真正发挥作用。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学习培训,进一步增强村干部“三资”监管能力。一个政治业务素质过硬、驾驭市场经济本领强的村级班子,是管好、用好“三资”的基础,也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关键。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渠道,对村干部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掌握市场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和常用法律等知识,进一步增强他们“双带”本领,服务意识,切实提高村班子的“三资”监管水平。

(二)强化规范管理,进一步提升“三资”制度执行力。强化村级“三资”规范化管理,切实提升制度执行力,严格执行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资产资源交易处置和各类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度,切实增强操作透明度,降低廉政风险;强化清产核资,及时清收应收账款,有效防范呆账坏账风险和集体资金沉淀;强化民主管理,严格执行《关于加强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监督管理的意见》(浙农经发[2014]9号),切实降低村级非生产性开支。

(三)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利用资源特色,积极探索村集体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宅基地等按照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等方式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经营稳定、发展前景好的工商企业,探索与其他经营主体或集体成员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四)完善制度,强化集体经济政策保障。对股改后股份经济合作社相关配套制度与管理办法,如议事办法、选举办法、分配方案、股权流转等相关制度进行配套完善。同时,要在现有出台的扶持政策基础上,多管齐下、综合施策,进一步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着力在培植村级集体经济内生动力、“造血”功能等方面下功夫,加大用地政策、税费优惠、金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落实力度。

来源:省农业农村厅网浙江现代农业期刊2018-06-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