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惊蛰养生之道

惊蛰养生之道

惊蛰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顾名思义,当天气逐渐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此时过冬的虫卵开始孵化。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土地的温度,更是动物体内的生物钟在敲响。

惊蛰养生之道

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 ℃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起居养生

过了惊蛰,天气变暖,人体皮肤的血管和毛孔也逐渐舒张,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这样一来,会使供给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们容易感到困倦、无精打采,也就是“春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惊蛰养生之道

我们平时应注意保证睡眠充足,但也不要过度睡眠,否则容易越睡越困。“先睡心,后睡眼”,睡前摒弃杂念,宁心静气,热水洗脚,适当做眼部和脚部按摩;勤开窗,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多到郊外散步踏青,保持精神振奋;注意劳逸结合,听听音乐、聊聊天,多参加户外活动,开阔心胸。

饮食养生

山西等地惊蛰日吃梨,意为在害虫复苏之日,即与害虫别离,以保一年里人不生病,健健康康,庄稼不生虫害,五谷丰登。吃梨还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的作用,无论生吃或熟食,于惊蛰日,都是一种寓食于节的民俗传承。

惊蛰养生之道

惊蛰时节,虽有雨水,气候仍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除了上文提到的吃梨,咳嗽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症状。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刺激的食物。这个季节田间地头有不少野菜,如荠菜、苦菜等,不妨适量食用。

惊蛰养生之道

下面介绍两款惊蛰时节的食俗菜品

鱼肚炖鸽子

材料:鱼肚500克,鸽子2只,火腿、猪瘦肉各50克。

调味料:味精、精盐、白糖、料酒、葱段、姜片及高汤各适量。

做法:

①将鸽子去毛杂,洗净,入沸水汆透;猪瘦肉洗净切片,入沸水汆透;将鱼肚发开洗净,切块,下锅用冷水煮沸,捞出。

②火腿切细,与鸽子、猪肉片、鱼肚同入炖盅,放入味精、精盐、白糖、料酒、葱段、姜片及高汤适量调味,煮约1小时,弃去葱段、姜片即可。

惊蛰养生之道

功效:此汤营养丰富,有补阳作用,可滋补气血,养肝益肾。

鹑蛋煮黄鱼

材料:鹌鹑蛋5个,黄鱼200克。

调味料:葱段、姜片、红辣椒、精盐、料酒、酱油、水淀粉各适量。

做法:

①将鹌鹑蛋煮熟,去壳备用;黄鱼洗净切片,用水淀粉抓匀;红辣椒洗净切碎。

②锅置火上,放水烧开,放入葱段、姜片、辣椒碎、精盐、料酒、酱油及黄鱼片,大火烧开,转小火煮至鱼熟后,下鹌鹑蛋及味精,再煮开即可。

功效:鹌鹑蛋具有补气益血、除风湿、强筋壮骨的功效;黄鱼可以益气开胃。

惊蛰养生之道

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营养分会常委

中南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

自动回复指引:欢迎关注【营养医师曾瑶池】微信公众号!回复:肾病、糖尿病、肿瘤、精神疾病、痛风、节气养生、减肥、体重管理、儿童营养、妇幼营养、大众营养、食品安全、讲座,即可获得对应专题文章。转载/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惊蛰养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