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金兀朮說“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懼”,那麼這個重斧到底有多妙?

秦瀟銘


我是人渣嘯西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道理的,請給我點個贊。


完顏宗弼如此推崇重斧當然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吃了重斧的大虧了。南宋將領中韓世忠、劉錡、吳璘、吳玠都用過神臂弓和大斧擊敗過完顏宗弼。其中讓金軍損失最大最痛心的就數劉錡的順昌城保衛戰了,金國最精銳的重甲軍隊,就在這一戰中幾近全滅。


這裡首先要說一下金軍的組成結構,在靖康元年宗翰軍攻陷宋朝懷州,為金軍所俘的範仲熊,在後來回歸宋國後,寫了一本《北記》來記錄自己當時在金軍中的見聞,其中記載:“以仲熊所親見,粘罕寨有兵五萬人,婁宿學荃寨有兵萬人,皆槍為前行,號曰硬軍,人馬皆全副甲。自大金兵外,其他國兵皆不帶甲。”可以看出金國主力軍都是人和馬都有披甲的,而金國本身女真兵數量有限,自然是有盔甲優先自己人穿,只靠女真兵數量太少,所以也有大量的僕從軍作為炮灰,這些人都是無甲的。在順昌城保衛戰一役,金國全部重甲的女真兵鐵浮屠就損失慘重,而對這些重甲士兵造成殺傷的,除了神臂弓作為勁弩的破甲攻擊以外,就是宋朝的重斧兵對其造成的巨大殺傷。

說起重斧破重甲步兵,大概不少人印象中是一群壯漢手持車輪大斧衝上去爆砍鐵罐頭。但《北記》中提到金軍都是用長槍,面對長槍陣的進攻,如果全員配重斧的話,因為重斧太短其實根本衝不上去就被長槍全部捅死了。冷兵器時代的長槍陣是非常厲害的陣型,幾乎所有國家都在使用。


面對上圖中這樣的長槍陣的話,只靠重斧,根本湊不上去。說起重斧會覺得斧子勢大力沉,劈上去就算劈不破鐵甲也能砸暈對方。但實際上重斧並非無腦硬砍去砸壞鐵甲。如果僅憑蠻力去砸盔甲,又怎麼會讓完顏宗弼稱之為精妙?重斧其實也跟不少人想象中的並不一樣,可能很多人覺得重斧是這樣的。

但實際上宋代戰斧根本沒有那麼大也沒有那麼長,宋代的重斧根據宋代石刻來看,大小比例是這樣的


上圖可以看出宋代戰斧沒有很大很厚,真去硬砸鐵甲效率並不高,還不如拿鞭鐧錘這樣的鈍器去砸,根據史書的記載,宋軍是用長槍來搭配重斧手,我們先看一下史書中重斧是怎麼用的,《宋史》記載:

“方大戰時,兀朮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圖”;戴鐵兜牟,周匝綴長簷。三人為伍,貫以韋索,每進一步,即用拒馬擁之,人進一步,拒馬亦進,退不可卻。官軍以槍標去其兜牟,大斧斷其臂,碎其首。”

記載中可以看到,鐵浮屠明顯是重步兵,而非騎兵,但是鐵浮屠到底長啥樣?我們來看一下現代根據文物做的金代武士的復原圖。

上圖可以看到當時的鐵甲,四肢的很多面積是盔甲防護不到的。但是用長槍想捅到四肢很困難,所以在面對金國長槍陣的時候,首先兩軍的長槍兵開始接觸,過去拿來列步兵陣的長槍都很長,5、6米都很常見,這麼長的武器很難做出靈活的動作。在雙方都有盔甲並排列成密集陣型的情況中,長槍互捅能造成的殺傷有限。而長槍兵不想自己被捅到會撥打對方長槍的槍桿,雙方槍桿互相會攪住,列陣的宋朝長槍兵不為殺敵,畢竟面對重甲對手本來長槍刺殺效率也不高,他們會去攪壓牽制敵方的長槍,挑落對方的頭盔,而這時候重斧手就可以趁對方槍桿被撥打開或者被攪壓住的時候衝上去,既可以直接拿重斧去砍斷對方槍桿,也可以直接沖沖過貼近身。畢竟長槍這種長兵器因為太長,只要被近身後就沒有什麼用處了,一般長槍手最多配個腰刀作為近身後的副武器,但是長柄重斧比腰刀的攻擊距離更長,面對腰刀有明顯優勢,更不用說很多長槍兵甚至沒有配備副武器,所以重斧手只要衝進去就能砍對方沒有防護的手腳,砸碎被挑落頭盔對手的腦袋。


而且長柄大斧在在武術裡還有一種用法,就是去勾腿,之前的雕塑也可以看到宋代戰斧的斧刃下端都是尖的,是有個勾的。金國的札甲依靠甲裙來保護大腿,防護並不算嚴密,用斧子勾過去就能勾到沒防護的大腿後側,斧子尖直接勾進肉裡使勁一拽,立刻就倒。重甲戰士在戰場上倒地基本就等於陣亡,5、60斤的鐵甲穿身上,就算腿不受傷也不可能跟無甲似的一下就翻身站起。重甲戰士從後面被拉的仰面倒地,然後照面門一斧子下去就解決戰鬥了。而且《宋史》記載鐵浮屠“三人為伍,貫以韋索”,三個人綁一塊,倒地一個還能拉動那倆人一起倒。這正宗酸爽,讓金兀朮如何能夠忘懷?


人渣嘯西風


金兀朮統兵南征南宋,帶了五千名最精銳的重甲騎兵,叫做鐵浮屠。

這種重甲騎兵是南宋初年時宋朝步兵的噩夢,普通弓箭有如隔靴搔癢,普通長槍也怎麼都扎不透人家的正面防護。

就在一路勢如破竹,打到順昌城下時,在順昌守將劉錡的反擊下,鐵浮屠首嘗敗績,折了三千,一大半被宋兵的新戰術弄死了。

剩下的兩千名鐵浮屠,也在與岳飛隨後進行的郾城之戰中損失殆盡,宋兵多番吃虧之後,終於找到了剋制鐵浮屠的方法。

由此,金兀朮才哀嘆:

“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懼”!

其實,他們還害怕岳家軍的麻扎刀和鉤鐮槍呢。

普通弓箭不是傷不到你嗎?

我們有神臂弓,好吧,其實也叫神臂弩,由最強壯的弩兵才能拉動,射程達到三百步,能擊穿正面的重甲防護,搞不死也是個重傷。東西是好東西,但臨戰不過三發,第四發的時候雙方一般就快要短兵相接,神臂弓起不到作用了。

接下來就是重斧的表現了。

步兵單獨使用重斧面對鐵浮屠的衝擊,肯定還是扛不住的,再重的戰斧也不可能超過二三十斤,重量都是集中在前端,再重的話就掄不起來了。另外,戰斧的長度有限,在重裝騎兵鐵浮屠的長槍面前,遜色的太多,夠不著人家呢。

這時候,就要看其他兵種的配合了,順昌守將劉錡的步兵採用的是長槍兵先去挑鐵浮屠的頭盔,能挑下最好,不能挑下至少也能擾亂鐵浮屠們的視線和心神。趁這功夫,重斧兵一躍而上,砍他們的胳膊腿兒,重斧的好處就是,可能砍不開你的重甲防護,但只要砍的精準,足量的勢能一定會讓你的胳膊廢掉。

總而言之,想辦法讓敵軍的鐵浮屠下馬,只要下馬就好辦,鐵浮屠的重甲只要陷入短兵相接的人堆裡,生撕活拽之下,短兵器的效果遠勝於舞不開的長槍。

除了用長槍扎你臉,挑你的頭盔,岳家軍更多使用的是麻扎刀和鉤鐮槍,麻扎刀砍鐵浮屠的重甲一樣不好使,但誰說要砍你的重甲?我們砍的主要目標是騎兵的馬腿,不管是麻扎刀還是重斧,只要馬腿被掄上一下,還是那句話,有防護也架不住勢能的衝擊,鐵浮屠仍然是要乖乖的從馬上被掀翻下來。鉤鐮槍的作用也同樣如此,總之就是要你騎兵下馬,下了馬你這重甲的笨重就盡顯無疑,等著挨收拾。

重斧還有什麼好處?

近戰中可以當錘子掄,沒輪著?無所謂,還可以像鉤鐮槍那樣的就勢鉤回來,斧刃兩邊帶著鉤兒吶,這一鉤,十回倒有八九回是鉤在敵軍防護薄弱的腿後位置,鉤著了你就得倒地血流不止,喪志戰鬥力,請等著挨刀挨鞭挨鐧挨錘吧,不管捱得是什麼,原理都相當於打夯,砍不穿刺不穿統統沒關係,咱還可以夯死你。


歷來現實


重斧,不是李逵的兩把板斧,應該是長柄大斧,又稱長柯斧。長柄斧以雙手輪起下劈時,有多厲害?70後之前的農村娃們,小時候多有見過,那時候農村多有。一斧下去,巨木兩半,何況人乎!

“夫長柄斧者,宋將王德用於屈兀朮者,令萬人持斧,如牆堵進”~這金兀朮,在宋軍重斧下吃過大虧啊。

無論遼國還是金國的重鎧武士,能憑堅甲重鎧抗得住刀矛弓矢,卻是擋不了重斧一擊。

但是這持重斧上陣作戰,絕不是單挑獨鬥。劈砍類兵器之弊,就是要先高高輪起蓄力,然後再下劈,而槍矛卻能抬手即刺。所以單挑獨鬥,持斧者是打不過持矛者的。

重斧,必須結陣而進,如唐代陌刀隊之法。持斧者披重甲,列隊前突,斧光如牆堵進,擋者俱為肉泥。

除了宋軍,唐軍也用大斧。讓軍史迷們津津樂道戰例,平安史之亂時的香積寺之戰中。叛軍突以鐵騎衝擊,唐軍陣線不穩,諸營有崩潰兆。正危急時,安西軍大將李嗣業棄甲袒膊,手持長刀立於陣前大呼曰:“國家至此,危矣!請自嗣業始!”

而後,踏出揮刃擊敵,凡有當嗣業者,俱人馬皆碎,力殺數十人。唐軍土卒睹其勇,氣勢振奮,軍陣復嚴整。於是,李嗣業率步卒二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鋒刃如牆、所向無前,大潰叛軍。

壯哉,李嗣業!其之勇烈也,雖已隔千餘年後,仍令後人讀之神往。

還有,以大斧陌刀等武器結陣戰鬥,肯定也不會一開打就上場。打仗要講奇正。用兵佈陣有奇正,兵器編組也講奇正。

古代兩軍對戰,從兵種上講,步軍為正,騎兵為奇。而兵器上,則是弓弩長矛為正兵,大刀重斧則為奇兵。

如果敵千騎奔騰疾馳撲來,那麼任你長刀重斧陣再厲害,若直面迎上,肯定會讓高速衝擊中的敵騎撞得粉碎。奔馬之力,非人力可抗衡!如此,必須先以弓弩迭射,長矛列拒馬陣攢刺等等,以使敵騎失去衝擊速度,陷入膠著混戰時,再以長刀重斧列隊突擊,以刀斧如牆而進般的劈砍,去大量殺傷敵騎,使之膽寒。

若與敵軍重步兵對決,也是一樣,先以堅固陣型防禦,阻其銳氣,挫敵鋒芒。然後而精銳重斧甲士突擊,才能收出奇制勝,一擊潰敵之效。

實際恰如現代戰爭流行之說法,一二件武器決定不了戰役勝負,體系與協作才是勝利的關鍵,而古代亦如此。僅僅憑勇猛與武器,無論古今,都不能取得勝利的




風去了無痕D


之所以金兀朮會這麼說,原因是紹興十年他的四路大軍分攻陝西和淮南時,皆被宋軍擊敗,更悲催的是,完顏宗弼最倚重的具裝騎兵鐵浮屠,在這兩個戰場一共損失了近7000人,這是金國鐵浮屠建軍以來,從未經歷過的打敗。故而完顏宗弼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如果是跟岳飛交手後,估計還得加個“季者扎馬刀”)。

兩宋時期,整個東亞地區都開始了重裝甲路線,無論步騎。通常來講,宋軍的破甲武器很多,鞭鐧斧大刀還有神臂弩,鞭鐧是短兵器,要貼近了給騎兵使用,而宋軍最缺的就是騎兵,尤其是南宋政府。大刀破甲也是一絕,但是面對鐵浮屠60斤的重札甲,也是沒了用武之地。那最好剩下的就只有大斧和神臂弩了。



在陝西戰場,吳璘領導的西軍已經讓金軍鐵浮屠體驗過了神臂弩的可怕。而在東部的順昌城,守將劉琦也讓鐵浮屠體驗了一下宋軍的另一大破甲神器——大斧。


中國人使用斧子作為主戰武器的時間很長,早在夏商時期,斧鉞便是貴族武士最青睞的武器。西周到大秦時慣用的短戈長戈也是斧鉞的一種變種武器。唐末開始,隨著士兵甲冑覆蓋率的上升,大斧有重新活躍在了軍事舞臺。根據《武經總要》的記錄和後人還原的圖畫,宋軍的這種大斧應該是1.5-1.7米長,重20斤左右,由精鐵打造。大斧對於使用者力氣都要求很高,不服的話各位可以找個二十斤的槓鈴會動幾次,看看你能挺多久。

其實單憑大斧的力道,即使劈不開鐵浮屠的盔甲,也足以砸死鐵浮屠了。但是劉琦為了提高殺傷率,減小傷亡率,就用了一套兵種配合的辦法,即先由持鴉項槍的士兵用長槍挑掉鐵浮屠的頭盔,一方面使鐵浮屠視覺混亂,來不及攻擊大斧兵,另一方面褪去鐵浮屠的頭部保護,保證了大斧可以100%的殺死敵人。就憑藉這種辦法,劉琦在順昌戰役的多次會在中共殲滅了近4000鐵浮屠士兵,大大的打擊了金軍的士氣,鼓舞了宋軍的軍心。


火器工坊


金滅北宋,掠走了幾乎全部宋朝王室(除趙構),把宋皇室的妃嬪、公主、宮女當成戰利品(拿公主、妃嬪當家妓)分配,或者送到浣衣坊(妓院),可以說是志得意滿。宋朝兵聽聞金兵也是嚇破了膽,但是國家為難之際,出現了李綱為首的中興四臣和以岳飛為首的中興四將。

神臂弓,最大射程1500步,改進後可以單人手持,神臂弓的能夠射穿盔甲,具有極大的殺傷力。

“大力出奇跡”,這個在戰場上也是適用的;南宋的人創造了一個奇蹟,第一次以步兵擊敗了重裝騎兵。兩宋由於丟了燕雲十六州、河西走廊,導致兩宋一直都缺乏馬匹,因此南宋的騎兵也是相當的少,在多次與北方少數民族作戰的過程中,宋軍戰勝對手卻不能殲滅地方,其原因就是宋軍武器裝備先進,但是機動性卻十分差(沒有騎兵),敵人逃走追不上,畢竟兩條腿跑不過四條腿,雖然勝率達到了70%,依然不能消滅北方少數民族。


金兀朮最引以為傲的就是自己的重裝騎兵——“鐵浮圖”和“柺子馬”。這是重裝騎兵,之前在和宋朝作戰的過程中,由於缺乏相應的護具,經常被宋軍搞出來的先進武器打敗。騎兵的機動性優勢不能得到輛好的發揮。但是,金兀朮改變了這個現狀,重裝騎兵鐵浮圖的出現,使得金兵在作戰過程中佔盡了上風。尋常刀劍根本砍不動盔甲,尋常弓箭也不能夠射穿盔甲,由於人和馬都有重裝甲冑防護(北方馬匹高大有力,奔襲速度快),加上金兀朮的訓練,在作戰中所向披靡。

但是,宋軍也不弱。宋朝發揮了自己有錢、資源豐富的特長。吳璘是讓金兵第一次知道什麼叫神臂弓不能惹的。在作戰中,吳璘的軍隊用神臂弓,直接在軍隊還沒接觸的情況下,一通猛射,直接撕開了金兵的防線。在神臂弓面前,甲冑如同紙糊的一般。但是神臂弓的缺點就是不易操作,對操作人員要求比較高。

第二個讓金兵吃虧的就是這個大斧子。戰場上對付甲冑的武器很多,例如鞭、鐧、錘等,這類重型武器靠的是衝擊力,撞擊盔甲後,足以把人震出內傷,甚至骨折,使得地方喪失戰鬥力。

宋朝發揮了自己有錢的特點,在把重斧運用到了戰場上。用重裝步兵對重裝騎兵。首先是加長武器的長度,“所謂一寸長一寸強”,在近身作戰的時候,武器長的會佔據優勢。然後給步兵穿上重裝甲冑,這樣騎兵就算拿著刀劍砍到步兵也不能造成傷害。

其次是配合,兩個士兵——一個手持長槍挑落敵方的頭盔,,一個手持重斧上去劈殺。重斧不管是在鋒利程度、衝擊力上,都會對敵方造成致命攻擊,即使砸不到人身上,砸到馬身上也足夠造成馬匹失去平衡,將馬身上的人摔下來。

後來岳飛的背嵬軍,是漢人重裝騎兵與北方重裝騎兵第一次硬碰硬,傲嬌的金兀朮領教到了中原王朝重裝騎兵的的犀利。在朱仙鎮大破金兀朮,用重裝步兵加上騎兵,岳飛兒子岳雲(用打銀錘)帶領重裝步兵直接幹廢了金兀朮的衝鋒的重裝騎兵,隨後背嵬軍的重裝騎兵衝擊,導致了金兀朮幾乎全軍覆沒,精銳騎兵鐵浮圖和柺子馬元氣大傷。

幸虧宋朝皇帝夠慫,這時候求和,咬牙切齒的金兀朮非要加一條殺岳飛(當然宋朝不答應金兀朮也沒辦法再戰了),騎兵部隊沒了,岳飛的騎兵部隊戰鬥力正在巔峰。


嘟嘟讀讀


我國的重騎兵時代,人偶具裝的鐵浮屠,

《宋史·劉琦傳》:“ 兀朮 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圖’。” 清 夏燮《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上》:“ 吳侍郎 《朱副戎廟碑》系駢體文,其後段雲:‘……鐵浮屠林立於重關,銅面具風生於百戰。

最後被蒙古滅掉,蒙古用鎖子甲輕騎兵,配合套馬杆,套馬索戰術徹底滅了金,當然是宋朝聯合蒙古一起滅掉的,當然還有今天的寧夏甘肅的西夏人馬具裝的重騎兵,鐵鷂子。套馬索是蒙古從小套野馬練出來的,不跟你正面剛直接套你,拉你下馬,而下了馬的重騎兵還不如步兵,因為騎兵靠的是馬的重量跟衝擊力。

這是外國記載的蒙古騎兵,有水壺,套馬索2根,盾牌跟重武器鐵錘。還有袋子裝人頭或者耳朵用計算功用的,


客觀的看歷史


說起來的話,看到中世紀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兵器,各位遊戲玩家應該感覺十分熟悉,每一種特殊的防具都會選用不同的兵器來進行破甲,比如說破甲鑿。

或者是當時的騎兵會選擇一種特殊的武器,叫做狼牙棒,這個武器更多的並不是用來破掉對方的裝甲,而是用巨大的力氣砸在敵方的裝甲上面,因為力量的傳遞是沒有辦法防禦的,

其實說實話,重騎兵在戰場上面並不是那麼無敵的,相反由於它本身的侷限性,重騎兵使用是有很多限制的,這種限制也讓接下來如何對付重騎兵成為了可能。

鐵浮屠身上的裝甲很重,連戰馬上面都只留下兩個眼球,這樣的防禦,很顯然,一般的武器是破不了假的,也就是說通過什麼破甲鑿之類的東西,也打不穿鐵浮屠的鎧甲,要想破除掉這種武器,那隻能夠選用一些特殊的辦法。

在這其中宋朝的軍隊想起來兩種比較實用的辦法,你是鐵浮屠犧牲掉了機動性,才造就瞭如此強悍的防禦力,那你本身的裝甲防禦是有一定的極限的,也就是戰馬本身是有一定的承載力,如果我以更加強悍的力來突破你的裝甲,你只有等死因為鐵浮屠,為了能夠作戰便利,同時防止鐵浮屠退卻,踩傷自己,本鎮的士兵鐵浮屠,三匹戰馬綁在一起,而且後方還有拒馬槽。

鐵浮屠的機動能力差到了一定的幾點,一些人簡直就是活靶子,所以宋朝的士兵一開始是使用神臂弓,神臂弓的概念是什麼?三弓!三把弓放在了同一個板床上面,然後將三把弓的力傳遞到同一根弦上,這樣的話,拉動一根弦,實際上有三把紅同時替他序列,且這些工都是人力無法打開的硬弓,需要用腳車在發射之前把弓給拉開。

這樣的弓能夠射多遠呢?按照歷史上的記載,可以射到幾百米,現如今有人根據這種武器進行仿製,使用的是軟弓,其射程就達到了150米,甚至上了中央十套的我愛發明欄目,可以想象,這種武器是真實存在的。

但是這種武器製造起來特別困難,而且激動起來也特別麻煩,所以為了應對鐵浮屠,當時的部隊選擇一種更加實用的方法,就是使用這種重斧,這種武器很早就有,大家在看古代社會的話,會發現只有那些專門的伐木工人,他們使用的就是斧頭,伐木的時候不是像我們現在那樣所想象的一把斧頭,直接砍價去數就斷了,而是需要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進行斧鑿以後,才能把樹給砍下來。

這就形成兩種破解方法,(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第一派敢死隊上去把那馬腿或者是士兵頭上的那個頭盔給挑下來,然後這些斧頭士兵衝上去,直接照準腦袋和手往死裡砍,那種衝上去拿著斧頭當錘子網,那些騎兵身上砸。

無論是哪一種,都有很高的效果,而且鐵浮屠特殊的作戰性質,導致只要有一匹戰馬遭受重創,剩餘的兩匹呀,動都動不了。

宋朝的士兵手裡的武器是冷兵器時代的巔峰,尤其是他的遠程武器和盔甲,但是很明顯,宋朝並沒有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了人的作戰意志的培育上面,裝備決定戰爭,可最終決定戰爭勝負的仍然還是人本身,當官兒的不想打仗,當官兒的逃避打仗,最終造成你即便是武器裝備天下無敵了,你面臨敵人仍然還是隻會吃敗仗。


漩渦鳴人yy


南宋在騎兵不足的情況下,屢屢使用持神臂弓、重斧的步人甲重裝步兵,擊敗金國的重裝騎兵。

重斧的優點是,鈍力較大,輪圓了整體力量比槍要大很多(以圓周運動儲能),斧刃的接觸長度大。有盔甲的重裝騎兵,為了保持戰鬥靈活性,手臂和馬腿防護較弱,而手臂馬腿較細,用槍去戳是難以戳到的。而重斧的刃長,上砍人手,下砍馬腿。

重斧的缺點是,操作不靈活,太重。

所以重斧兵要與弓弩手、長槍兵、拒馬兵配合使用。

南宋劉錡在順昌大捷中,以2萬步兵,打敗金兀朮的十萬大軍,正是用的這種戰術。劉錡與金兀朮的決戰局中,劉錡只出動了5000精銳重裝步兵,而金兀朮出動了3000鐵浮圖的重裝騎兵、3000柺子馬的輕騎兵。一場惡戰,金兀朮的騎兵一度把劉錡的步兵逼到護城河邊,導致劉錡的數百人被擠入水中,因為穿著沉重的步人甲,無法游出護城河,全部溺死。但金兀朮也無力擊潰劉錡,最終撤軍。

劉錡有拒馬兵,採用木製障礙形成保護圈,阻攔金國騎兵;弓弩手用射程370米的神臂弓痛擊金國騎兵;打開拒馬,長槍兵和重斧兵配合砍殺騎兵,長槍兵起保護作用,負責上三路,專刺頭頸,格擋騎兵的武器,重斧兵負責下三路,砍馬腿、砍手。6月份在順昌,年中大剁手剁腳。

重斧兵必須有極其嚴峻的苦戰精神,內有精神原子彈,不怕被砍頭,專門砍馬腿。劉錡的重斧兵恰恰是來源於極其不怕死、極其不怕苦、極其能戰鬥的八字軍(岳飛也曾在八字軍頭領王彥那裡當過手下),可以說戰鬥力與岳家軍相當。

後來的拓皋大捷,劉錡以步人甲的重裝步兵手持巨大長矛坐在地上,“遣甲士數隊路橋臥槍而坐”,以不死刺蝟陣拒戰金軍的重裝鐵浮圖騎兵,王德和楊沂中攻擊兩翼的柺子馬,號稱萬人的斧頭兵,如牆而進,人來砍人,馬來砍馬。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金國對宋朝的攻勢,有一件大殺器,被金國將士所津津樂道,那就是重甲騎兵,稱為鐵浮屠,又稱鐵塔兵。

鐵浮屠的編制是三匹馬之間用繩索相連,遍為一組,馬臉馬身皆披掛鎧甲,馬上士兵著全防護重甲,戴鐵質頭盔,露眼睛。



你可以想象一下,這完全可以稱的上是古代版坦克部隊。

每當戰事呈現膠著狀態時,金兵鐵浮屠重甲騎兵上場,每三馬一組,組組之間不留縫隙,排成陣型,如鋼鐵牆壁一般向前突進,對宋軍防線進行衝擊,大亂,分割。

而此時宋軍既砍不開重甲,又擋不住鐵浮屠衝鋒,總是被打的大敗。

為此傷透腦筋的宋軍開始轉變,普通弓箭傷不了鐵浮屠,那就用加強版的神臂弓,以最強勁的射擊力,對敵破防。

面對鐵浮屠的重甲防護,普通刀槍傷不了,就改用錘、骨朵,鐧、鞭、斧等重型打擊兵器,力求做到砍不死就震死,震不死就震成骨裂,骨折。



而鐵浮屠從一開始的無往不利,到後來的屢受挫折後,金兀朮(完顏宗弼)發出感慨。

宋軍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懼。

其實金兀朮說這話是氣糊塗了

金兵重甲騎兵在陝西戰場被神臂弓殺傷,接著又在順昌城被重斧殺傷。

兩次大戰,共傷亡七千人,你說金兀朮鬱悶嗎?

當然鬱悶無比,所以他說宋軍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懼。

我認為金兀朮說的是氣話,為什麼呢?因為鐵浮屠在郾城之戰中,碰到岳飛後,又被麻扎刀給打的大敗。

岳飛的戰術就是以麻扎刀砍鐵浮屠馬腿,而鐵浮屠三馬相連,倒下一匹馬,則另外兩匹馬必倒。

而馬上騎士所穿戴的盔甲頭盔重達六十多斤,必然摔倒在地,沒有了戰馬的優勢,又受背身盔甲重量的限制,必然戰鬥力有限,此時鐵浮屠重甲騎兵將變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必死無疑了。

我想這時候的金兀朮肯定想添一句,宋軍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麻扎刀,外無所懼。

其實不光神臂弓、重斧、麻扎刀可以對付鐵浮屠,還有長柄大錘與果朵、鞭、鐧等打擊類武器,都可以對鐵浮屠造成殺傷。



既然有如此多的武器對付金人的鐵浮屠,為什麼宋軍敗多勝少呢?

自石敬瑭拱手奉送燕雲十六州後,宋朝最大的軍事弊端就是缺少優質馬場,騎兵太少導致勝則小勝,敗則大敗。

你看蒙古軍團與金兵對戰,金兵有便宜可沾嗎?身穿輕甲的蒙古騎兵活活將金兵鐵浮屠累死在戰場。

跑的比你快,射的比你準,穿的比你少,你還怎麼打?

所以宋軍之敗,敗在騎兵部隊的稀少,形成不了優勢。


舊史風


金兀朮的這句話,準確的點明瞭南宋軍隊的主要戰術特點。

經過靖康之變以後,南宋軍隊在與金軍的戰鬥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主要是教訓),迅速成長。像岳飛、韓世忠、吳玠、劉琦這些優秀的軍事將領,從血與火的戰鬥中,總結出了一套對付金兵行之有效的戰術。

主要是有三種:

第一種,充分發揮弓弩等遠程火力。以川陝戰場的吳玠為代表。

吳玠發現,金兵雖然擅長騎射,但是騎射的射程較短。而宋軍裝備的神臂弓、床子弩等遠射武器,射程大大超過金兵。

於是,吳玠大量使用神臂弓,在和尚垣、仙人關多次打敗金軍主力的進攻。差點活捉金兀朮。金兀朮在神臂弓下損失慘重,當然印象深刻了。

第二種,使用大刀巨斧近身肉搏。以淮南戰場的劉琦和中部戰場的岳飛為代表。

江南缺馬,只能用步兵對抗金軍騎兵。

步兵對騎兵,原本長槍是最好的利器。但是金兵比較特殊,他們的鐵浮屠身披重鎧,長槍很難扎透。

所以南宋軍隊轉而使用大刀巨斧,不僅銳利、而且很重。就算砍不死金兵,砸也把他砸死了。

順昌之戰,南宋軍隊就是靠著巨斧,把鐵浮屠殺的屁滾尿流。穎昌大捷,岳家軍就是靠著麻扎刀,打敗了鐵浮屠。金兀朮狼狽逃竄、幾乎全軍覆沒。印象太深刻。

第三種,是騎兵對騎兵。以岳飛為代表。

岳飛非常重視騎兵。他的軍隊,最核心的力量就是騎兵部隊。岳家軍鼎盛時期有十萬人,騎兵達到2萬人。所以,他可以與金軍展開騎兵會戰。以騎兵對騎兵,以強對強、以硬碰硬,和金兵死磕到底!

當然了,岳飛的騎兵數量上比金兵還是少很多。所以岳家軍步兵了裝備了很多大刀巨斧,專門剋制騎兵。

人往往都是吃了虧,才會長記性。金兀朮同樣如此。他被神臂弓和巨斧打的丟盔棄甲,一輩子念念不忘,臨了了,還叮囑晚輩要注意。可見這兩件神器給他留下了多麼巨大的心理陰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