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读总书记的书 读总书记读的书”读书会

东 湖 社 区

为坚决响应习总书记“全党来一个大学习”的号召,根据开发区管委会下发的《自治州开展“读总书记的书,读总书记读的书”全民阅读实施意见》精神,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向深入,东湖社区举办“读总书记的书,读总书记读的书”读书会。

“读总书记的书 读总书记读的书”读书会

6月15日上午,东湖社区会议室里传来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这里正在举行“读总书记的书,读总书记读的书”读书会。社区30多名工作人员共聚一堂,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沉浸在书香中,进行着一场丰富多彩的读书会。

“读总书记的书 读总书记读的书”读书会

读书会上,担任过主持人的李春积极发挥自身朗读的优势,主动登台,声情并茂的朗读总书记的书和总书记读的书,不时赢得现场热烈的掌声。

截至目前,东湖社区为党员干部、群众发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等经典书籍30余册。

“读总书记的书 读总书记读的书”读书会

东湖社区此次读书活动以“读总书记的书,读总书记读的书”为主题,以研读习总书记著作为主要内容,依托入户宣传、赠书、集中学习以及送学上门等形式,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在辖区掀起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深化社区干部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要求的认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新时代新进程上来,把读书学习的收获转化为谋划工作、推动工作、促进工作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

************

开发区公安分局

为进一步推动“双读”活动开展,使全体民、辅警做到以书为伴,读书为乐,知行合一,学以致用。6月15日,开发区公安分局组织开展“读总书记的书 撰写读书感悟”活动。

“读总书记的书 读总书记读的书”读书会

活动中,民、辅警通过摘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对自己触动最深的章节,在读好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实际,通过撰写读书心得,进一步做到学有所识、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在梁家河的土地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汗水洒在土地里,将信仰铭记在心间。七年知青岁月,终生砥砺前行。一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我懂得了人一生要做的就是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辅警王鹏在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节选片段后写道。

“读总书记的书 读总书记读的书”读书会

阅读书籍是提高思想认识、提升工作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方法;撰写书籍的学习心得,重在找出书籍中对自己触动最深的思想、理论和观点,加以消化吸收,以便对工作、生活有所指导帮助。此次活动,旨在调动民、辅警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形成人人参与、砥砺奋进的读书学习氛围。

***************************************************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出后,立刻引起极为强烈的社会反响。一时间,国内外网站纷纷转载,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国际、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是当代青年干部学习的榜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艰苦奋斗、磨砺七载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情系人民、矢志不渝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一推开窑洞门,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是他这时赶忙走过去搀扶一位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条命。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习近平总书记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青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村民们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40年后,总书记再次来到梁家河,对乡亲们讲:“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简简单单的话语背后,饱含着与人民的深厚感情。

15岁时,习近平来到黄土地时也曾迷茫、彷徨,然而22岁离开时他已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许多事例可知,这一坚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础的,这和他青年时代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崇尚革命英雄主义,而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有为青年。

在陕北的7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青年习近平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耿飚秘书的岗位决定下基层到河北正定做农村工作,也是抱着“干好了成就一番大事,干不好就在下面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踏实态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走出自己的道路;应该建立“学乐精神”,在坚持学习中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自身文化修养,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经历总结提炼,以求内修于心,外践于行;在不断攫取知识的过程中滋养精神、洗礼心灵、升华思想。

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入尘寰,与民悲欢,始信从中另有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紧密团结群众为伟大工程建设,伟大梦想实现努力奋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