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农村端午俗语,为什么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端午节,与春季、元宵节、重阳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等。古人称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

农村端午俗语,为什么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在很多农村地区,流传着众多的端午风俗与俗语。譬如在河南地区,农民常说“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河南作为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人们习惯在端午节这天去捉癞蛤蟆,至今一些农村地区还保留着这一习惯。我们知道,癞蛤蟆身上有剧毒,特别是端午节这天的癞蛤蟆,毒性是最强的时候。

农村端午俗语,为什么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人们把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挤出来之后,加上面粉搓成长条,晾干备用。或者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将它挂在墙壁上, 风干后就成了中药蛤蟆墨。如果身上出了毒疽,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因为这天的癞蛤蟆特别的难捉,农民认为它是神虫,知道在端午节这天躲起来,因此有了癞蛤蟆躲端午的说法。

农村端午俗语,为什么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端午节这天还有很多比较有趣的风俗习惯,山东的农村地区,人们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午时水指的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很多人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

农村端午俗语,为什么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端午节这天,人们还要吃粽子、插艾蒿、喝雄黄酒的习惯: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