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省優秀少先隊輔導員關樂:“四大效應”釀書蜜 居家學習品書趣|戰“疫”有我 同心前行

寶雞高新第三小學 關樂

省優秀少先隊輔導員關樂:“四大效應”釀書蜜 居家學習品書趣|戰“疫”有我 同心前行

關樂,中共黨員。陝西省優秀少先隊輔導員,陝西省教學新秀,寶雞市教學能手,寶雞高新第三小學教師。

眾所周知,猶太人是世界上最愛讀書的民族,猶太民族也被稱為“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

“在猶太人種族裡,當他們的孩子剛剛懂事的時候,孩子的母親就會將蜂蜜滴在書本上,想讓孩子們從小就明白知識像蜜一樣甜……” 不僅是猶太民族,在任何一個國度人們的心中,“讀書”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就像我們知道“重視閱讀”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舉足輕重一樣。“閱讀就像呼吸,應該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這也是我們共同期待的能發生在孩子身上的“願景”。

而現實中,“心理上深知重要”和“行動上呈現其重要”卻是兩回事。我們對於孩子閱讀的期待像馬遜熱帶雨林一樣豐滿,而孩子的實際閱讀狀況有時卻如撒哈拉沙漠一般荒涼。

是父母不重視閱讀嗎?很多家庭為了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創造了濃郁的書香氛圍:汗牛充棟、親子閱讀……可謂是絞盡腦汁,卻收效甚微。細細品思,不管是書籍的充盈,還是父母的傾情陪伴都僅注重了“閱讀環境”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閱讀主體——孩子”的內在興趣激發。

那麼,如何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主動說出:“我要讀書!”而不是讓孩子被動完成:“爸爸媽媽讓我讀書”的任務。試著從以下“效應”著手,給孩子製作愛上閱讀的“蜂蜜”吧!

一、作家效應。

“楊紅櫻”是當下小學生心目中的偶像級作家。身邊有一位孩子就痴迷她的“所有”書籍,不管是知名的《笑貓日記系列》《淘氣包馬小跳系列》,還是其它“剛出爐”的書籍,只要封面上冠有“楊紅櫻”字樣,大芮都會迫不及待地“撲”向它,如痴如醉沉迷其中欲罷不能。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最初無意間看到過的一段有關“楊紅櫻的個人介紹”。裡面提到“她曾經做過7年的小學老師”“當老師時和學生相處的故事”“在她不當老師後的幾年,又再次回到了她當年從教的小學”。一提到“小學老師”,對於孩子來說,那可是她們最關心的“群體”了。老師和學生之間還發生了這麼多有意思的故事,這一定是一位“懂孩子,深受孩子們喜歡的老師了”。有了如此的遐想、猜測,楊紅櫻這位作家本身的故事就已經成功俘獲了孩子的心。

介紹中又提到了“她養了一隻叫崽崽的小狗”。提起“小狗”,機靈可愛,不也正是孩子們的最愛寵物了嗎?諸多的“作家信息鏈接”,每一條都是孩子們喜歡的、好奇的“熱點”問題。

有了以上因為作者信息而引發的心理期待,孩子喜歡上她的書也就理所當然了。

這個孩子愛屋及烏。因為對北大曹文軒教授的傾慕而喜歡上了《草房子》《青銅葵花》等兒童文學;因為對“沈石溪同動物生活”的好奇,她又讀完了《第七條獵狗》《狼王夢》等數本動物類文學作品。

作家本身的魅力對孩子而言就是一項激發閱讀興趣的法寶。

二、電影效應。

很多文學作品因為威名遠播,而被拍成電影同樣備受追捧。我們不得不稱讚“經典永流傳,無論以何種形式存在,都是萬眾矚目”。那麼,在孩子閱讀興趣激發的道路上也可以逆向行之。

一位家長就是這樣成功地“釣”起了孩子的閱讀興趣。她和孩子一起觀看了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師》。在電影聲、色、光及各種特效的裝點下,使原本就情節迷奇的故事更加扣人心絃,酣暢淋漓。

觀影后,孩子對其中的人物和情節引發了興趣。媽媽順勢“誘導”:“其實,這個電影只是演了《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的一小部分,書中作者J.K.羅琳還寫了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發生的更多新奇有趣的故事,後來哈利的命運也有很多次跌宕起伏……”

有了電影的前期情感鋪墊,故事內容感知,主人公命運“利誘”,再加上媽媽適時的“故事推介中的懸念設置”。這個孩子在後來的日子裡,一口氣,樂此不疲地讀完了《哈利·波特》的全套系列書籍。

有了如此拋磚引玉,父母若如法炮製,想必對於電影《哪吒》喜歡的孩子,也會萌生對《西遊記》的期待了吧!

三、文化效應。

孩子總是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無限好奇。他們夢想著環遊世界,也幻想著能坐上時空穿梭器跨越歷史、穿越未來。這是孩子們對世界文化,歷史文化和未來文化夢的構築。

內心有了對“文化”的渴盼,便有了向閱讀王國繼續出發的“目標和動力”。父母可以藉助自己豐富的閱讀儲備,或藉助“度娘”,來一場給孩子如數家珍的書目推薦。可以這樣娓娓道來: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裡就介紹了主人公尼爾斯在瑞典各地發生的奇妙、驚險的故事。在這裡面你可以看到瑞典的大山河流,瞭解了瑞典人民的生活和風俗習慣,就知道如果你去了那裡能不能適應了。”

“《窗邊的小豆豆》會帶你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那裡有備受孩子們喜愛的,做事特別的小林校長,還有像汽車一樣的學校——巴學園,那裡的孩子在學校裡又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呢?最主要的是,巴學園裡有神秘的“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食物,想去看看嗎……”

“100多年的英國底層孩子們,他們的生活又是什麼狀態呢?那裡的孩子們每天上學嗎?他們吃的、穿的和我們現在一樣嗎?哦,最有意思的是那時的男人,不論貧窮還是富貴,只要出門都會戴上一頂帽子,這就是那時的社會風俗……這一切都在《霧都孤兒》中。”

有了這樣的線索引誘,孩子們幾乎都會帶著對未知的好奇,去走近另一個“全新”的世界。他們的讀書旅程就又開啟啦!

四、故事效應。

經典故事總是時代大浪淘沙後彌足珍貴的鑽石。它們會打破時空的隔離,跨越年齡界限廣受歡迎。好書亦然。

不妨給孩子講講《楊氏之子》的故事,以其中那句千古絕唱的“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為話題,和孩子縱情遊戲“楊氏之子的‘聰慧’之道”。

場景轉換,“如果今天來咱家裡的不是孔君平,而是李性人也,又改如何應答?”自編答曰:“未聞李子是夫子家果?”以此類推,文字遊戲無窮盡也!

如此反覆,待孩子尚覺“文字懸妙”後,進而引入“未若柳絮因風起”“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和“戰戰慄慄,汗不敢出”等妙句背後的故事,細細品味均有餘音繞樑之妙,意猶未盡。

此刻,父母話鋒一轉,“這些均出自《世說新語》,若想一一盡曉,請移步這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佳書中搜尋”。於是乎《世說新語》的推介便在潤物細無聲中完成了。

若提到三國中的經典故事更是不勝枚舉:“三英戰呂布、空城計、草船借箭、望梅止渴、刮骨療毒……”當父母將系列英雄故事給孩子以茶餘飯後消遣的方式呈現之時,配之以聲情並茂、活靈活現的評書範兒講解,想必孩子想不被吸引都難。而當孩子進入“微醉”、沉迷程度時,突然在那麼一刻,轉而告知“欲聽更多故事,且請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這位老師來一一講給你聽”。

至此,在聊天中父母再次吸引孩子,欣然坐上了經典名著的“大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生活條件日益優渥的今天,我們不需要孩子鑿壁偷光,更不需要囊螢映雪。但孩子需要在父母的無窮閱讀興趣激發中,時刻飽有對閱讀的翹首企足,對書籍的望眼欲穿,對書中人物故事的懸懸而望。

願在流逝的光陰中,在全民抗擊疫情的日子裡,每一本捧起的書籍,都能化作一串串歡快的音符,讓孩子在居家學習中與書香為伴,踏歌而行!

《陝西教育》(綜合)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綜合性教育類月刊。欄目設置見置頂文章,發表不收取任何費用,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