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陆宗达、王宁先生:“刘”字的本义与避讳

陆宗达、王宁先生:“刘”字的本义与避讳

“刘(劉)”是中国的一个大姓。从中国的历史考察,刘作姓氏最初有两支:一支是姬姓之后。《左传·桓公十一年》:“王取邬刘蔿邘之田于郑。”邬刘是周成王时王季子的封邑,因此是姬姓之刘氏。另一支是祁姓之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陶唐氏即唐尧,姓祁,刘累即祁姓之刘氏。汉代的帝王姓刘,《史记索隐》和《唐书》都认为是晋国士会的子孙以后到秦国去的。士会是夏代孔甲臣刘累的后代,所以,汉的刘姓应属陶唐氏祁姓之后。

至于“刘”的字形,《汉书·王莽传》有“刘之为字卯金刀也”之说,可见它的繁体字形“劉”早就有了。《说文解字》有“瀏”、“䉧”二篆,均从“刘”得声,但遍查《说文》全书却没有“刘”篆。想要弄清这个问题,需从“刘”的字义说起。

陆宗达、王宁先生:“刘”字的本义与避讳

《注音版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

《尔雅·释诂》、《方言》都训“刘”为“杀”,这是有先秦文献为根据的:

《书·盘庚》:“重我民,无尽刘。”注:“刘,杀也。”

《书·君奭》:“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注:“刘,杀也。”

《逸周书·世俘解》:“咸刘商王纣。”注:“刘,克也。”

这个意义在《左传》里仍然应用。《成公十三年》“虔刘我边陲”,“刘”与“虔”连用,都当“杀”讲。

“刘”的同源字多半都有杀戮之义。如,“刘”与“戮”双声,同在“萧”韵,二字同源,“戮”也训“杀”。“狸”与“刘”双声,“萧”与“咍”韵近,两字也同源。狸是一种善杀之兽。《周礼·射人》:“则以狸步张三侯。”注说:“狸,善博者也。”所以“狸”引申也有“杀”义。《论语谶》:“徐衍负石,伐子自狸。”宋均注:“狸犹杀也。”依《左传》“刘累”为陶唐氏之后,而《国语》说:“丹朱狸姓。”可见“狸”训“杀也”,就是“刘”。从“刘”的同源系统,又进步一证明“杀”是“刘”的基本词义。

“刘”是汉朝帝王之姓,正是当朝的避讳,而“刘”的词义是“杀”,是个凶义,许慎不便直言,便把它的正篆改成“镏”字。《说文·十四上·金部》:“镏,杀也。”徐锴说:“疑此即‘刘’字也。从金从卯,刀字屈曲,传写误作田。”这个说法前一半是对的,后一半不得要领,“刀”误为“田”的可能很小,又无先例,许慎改“刀”为“田”,正可将“刘”篆从“刀”而有“杀”义这一点隐去,是因为避讳。汉以前文献没有用“镏”字的,这是许慎临时自造的字。

陆宗达、王宁先生:“刘”字的本义与避讳

汉高祖刘邦像

汉代讳“刘”,不只表现在字形上,而且反映在声音上。汉代读“刘”不为“萧”韵而为“侯”韵,《汉书·娄敬传》说:“娄者,刘也。”汉时有“貙刘”之祭,而写作“貙膢”,或作“貙䄛”,《说文》说:“楚俗以二月祭饮食也。……一曰,祈谷食新曰离膢。”这种祭祀也是因杀牲而得名的。“膢”即“刘”,也训“杀”。可见汉代“刘”读“侯”韵作“娄”。

避讳影响训诂,此为一例。

(本文选自《古汉语词义答问》)

陆宗达、王宁先生:“刘”字的本义与避讳

往期回顾:

陆宗达、王宁先生:说“祭”字

陆宗达、王宁先生:“中”字形义释

陆宗达、王宁先生:“刘”字的本义与避讳

陆宗达(1905~1988),字颖明,浙江省慈溪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1926年起,追随国学大师黄季刚先生,学习文字、声韵、训诂等传统语言文字学。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预科、辅仁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著有《训诂简论》《说文解字通论》《训诂方法论》等。

陆宗达、王宁先生:“刘”字的本义与避讳

王宁,1936年生,浙江海宁人,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著有《说文解字与汉字学》《训诂学原理》《训诂与训诂学》《汉字构形学导论》等,主编《汉字汉语基础》《汉字学概要》《古代汉语》等。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陆宗达、王宁先生:“刘”字的本义与避讳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专栏画家:黄亭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