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煤油灯▪大炕和三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没有通电,当然也没有电视。没有电视,七十年代中期才有了的广播也是有收听时段的。那时,农村人的文化生活非常枯燥,一是每年可能去很远的公社所在地看几场露天电影,轮到在营子中放电影,一年也就一两次。再就是农闲时生产队集体请“说书先生”说几晚上的评书,算是比较奢侈的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了”。


煤油灯▪大炕和三弦



只所以说是“很奢侈”,是因为并不是每个生产队都能请“先生”说书。那得具备至少两个条件,首先是,生产队经济条件还可以,拿的出“说书先生”每天八毛钱的报酬,说书先生回去交自己所在的生产队做“公共积累”,然后,生产队再按正常劳动力给他记“公分”,说书先生就算参加生产队劳动了,还能在外面混口相对家里也算不错的“派饭”。其次,还得是生产队人心比较齐,能商量通过一致意见,也可以叫研究通过。

那时,说评书,还没有开放到古典小说、评书。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内容还属于被批判的封建残余和糟粕。评书艺人就是会几部历史题材的评书,也是不敢拿出来献给听众的。


煤油灯▪大炕和三弦



记得那时,常常都是,《烈火金刚》、《苦菜花》、《林海雪原》。特别佩服说书的老师,三弦拉响几遍,说书老师(记得是个盲人)便特别有磁性地开了嗓:“各位落座压音,感谢各位,不嫌学徒拙口哑嗓,笨瓜掉字,请听学徒就哪辈前朝古人,今朝英雄好汉,精忠报国,鞠躬尽瘁”,又一通三弦,“请听学徒慢慢道——来——!”,“道”“来”是两字之间特别的长音!很有吸引力!接着步入正题。

每每听的如醉如痴,“侦查排长史更新抬起了镜面二十响匣子枪,对准了‘毛驴’大队长,只听‘嘎呴’一声响……究竟结局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煤油灯▪大炕和三弦



众人便马上倒水,“先生喝口水,歇歇再来一段!”如此几次,终于还是“成队的鬼子端着三八大盖,一步一步接近了伤病员藏身的西厢房,大娘端着碗的手也渐渐发抖……”三弦突然又响起、停下,开嗓:“我们下回再——谈——吧——!”

回到家,已经是半夜。躺在炕上,还是睡不着:那几个八路军伤病员怎样了?鬼子进屋咋办,进没进屋子呢?担心死了!稀里糊涂、忧国忧民中睡着了,梦里全是扛枪打鬼子。对鬼子那个“毛驴(毛利)大队长”那个恨呀!还有那个“猪头小队长”!真想亲手拿枪崩了他!

白天,大人去下地干活,大一点儿的孩子去放猪,放鹅,放几个羊,就把猪和羊中不讨人喜欢的当做“鬼子”尽情辱骂,戏耍,发泄心中的痛恨!有时也拿树条子抽,拿赶猪羊用的棍子当做枪,瞄准“鬼子”打!


煤油灯▪大炕和三弦



闲着没事儿,一群小伙伴就聚集在场院或生产队的大榆树下的粪堆上,“上演”八路军打鬼子!小一点儿的孩子自然成了“鬼子”。一时你来我往,杀声震天。直至“鬼子”被彻底“消灭干净”,全部倒地而亡。孩子们各个成了打了几个滚儿的“土驴子”方才收兵,各自归家,吃完晚饭,和大人一起接着听“噶呴——”

上了小学,认识了几个字 ,能“笨瓜掉字”地看 “小人书”了,便想方设法缠着大人给买“小人书”。

那时,一斤鸡蛋才大约五角钱,一本“小人书”也得好几分钱,七八分钱,一角钱的都有,在当时都不富裕的情况下,买一本“小人书”也算不小的开支。至少,在大人看来不是现在所说的“钢性支出”,或不是“正业”。毕竟一角钱能买一斤酱油,或食盐,所以,孩子不“死缠硬磨”,是不可能给买的。有时,为了得到一本“小人书”就不得不牺牲掉几个“糖球”。要“小人书”便不能再要“糖球”了!要知道,在当时的农村,“糖球”对于孩子来说那可是极具吸引力的美食,一年,也吃不到几回。


煤油灯▪大炕和三弦



买回来“小人书”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确切地说是“看”,因为可能有些字还不认识!一遍、两遍、三遍,直至有些内容能背诵下来。

“小人书”看了不下几十本,厚厚的一大摞!看着这些“宝贝”颇有成就感。读到高中,离家到学校住宿,便把这些“宝贝”装在一个纸箱里保存起来,不想寒假回到家,这些伴随我度过童年,给我带来无限回忆的“宝贝”不见了,原来是家里人把它放在仓房,遇到连天雨,房子漏雨,把“小人书”彻底毁了!不仅仅是“心疼”,那滋味像割了肉,难受啊!

大了以后,尤其是上了初中以后,不读“小人书了”,自己就想方设法攒钱买书看,假期刨远志(一种中药植物),秋季割羊草,割“谷茬”(割完谷子的茬子大概剩下离地面还有不到十公分,收割下来按斤卖给生产队做牲畜饲草)都能卖几元钱。长篇小说一本几角钱,最多也就一元多一点儿。几元钱,就能买好几本书。

买书,那一定要先买曾经坐在大炕上听“说书先生”弹着三弦说过的《烈火金刚》、《林海雪原》了!之后,便是《红岩》、《青春之歌》、等等。也曾多次发生因上课偷看小说被老师狠狠批评的事。现在想来,对书的情结还是当年,在煤油灯下,坐在大炕上听“说书先生”说书,听出来的!


煤油灯▪大炕和三弦



炕头上的“三弦”和先生特有的嗓音,并不是像先生自己说的“拙口哑嗓,笨瓜掉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给煤油灯下的山村孩子带来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启迪了孩子的心灵,朦胧中有了对英雄的崇拜和对“书”的热爱和好奇。这最基本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学启蒙!足以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多少年来,煤油灯下那如泣如诉的三弦,那特有嗓音下的“噶呴”、那拉着长腔的“慢——慢——道——来——”还有那些坐在大炕上听得入神忘我的男女老少,都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不时出现在梦境中。那是一个时代特有的印记,管收音机还叫“洋戏匣子”,而且是绝对绝对的奢侈品的时代,甚至于大人都有若干人没有见过,孩子就更是不可能接触到了。能和大人一起坐在大炕上听“书”,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当时,多少大人孩子都没有这个“待遇”,更不可能知道《烈火金刚》了!


煤油灯▪大炕和三弦



经历过坐在大炕上在煤油灯下“听书”的过程,才能感受到今天坐在沙发上,在明暗有度的灯光下看几百套网络电视节目的巨大变化。才能深切缅怀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人民英雄、革命烈士!《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董存瑞》…他们就是那巍巍《红岩》,必定像《永不消逝的电波》那样《在烈火中永生》!

那煤油灯、那大炕、那三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