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那个什么都吃不上的年代才是好日子。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应该是50年代中国人民作为美好生活的象征和向往。

到如今,14亿多中国人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马连发说,“这就是我们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60年代那是个“以粮为纲”的年代,很多人应该对那时候的吃印象深刻。

全民都在抓粮食生产,大人小孩没有吃饱的时候,餐桌上最多的应该就是红薯了,烤红薯,蒸红薯,红薯饼。。。

能吃上玉谷面小麦面蒸的面头,那应该算是条件好的一种享受了。

那时候同龄的孩子总是想办法到处去找吃的,他们去树上摘果子,去小溪流里抓牛蛙,抓小鱼。

那个年代的每个人都在为温饱而奔波,零食对他们来说就是奢侈品的存在。

古巴糖,冰棍,大白兔,红虾酥。。。。

那个什么都吃不上的年代才是好日子。

那个什么都吃不上的年代才是好日子。

那个什么都吃不上的年代才是好日子。

那时候一根冰棍是5分钱,面粉0.18元一市斤,馒头0.20元一市斤,一斤面粉出1.5斤馒头。

猪肉0.72元一市斤,宰杀耕牛是犯法的大事,只有病死的牛才可以出售。

鸡蛋一般在0.55元10个左右,香烟0.09元一盒,(0.39元的大前门也只有在重要场合的时候才会出现)

白酒0.60元一市斤,火柴0.02元一盒,食盐0.13元一市斤,酱油0.20元一市斤,食醋0.08元一市斤。

当时的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电视机。但是都是很难买到的,一般县城都是见不到的。

买东西也不是用钱,有粮票,肉票,油票,糕点票,衣票,鞋票,布票。

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

那个什么都吃不上的年代才是好日子。

那个什么都吃不上的年代才是好日子。

那时候的街道房子现在看来也是很复古的。

那个什么都吃不上的年代才是好日子。

那时候人每个月的工资少者几块钱,多者几十。

对于他们而言,尤其是小孩子最期盼的就是过新年,那个时候虽然很穷,粮食供给不足,但是妇女们会为了这一天变着花样的制作菜谱。

集体性是60年代春节的特征。

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

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这是一年里最重要、最丰盛的一顿饭,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吃,夜里12点,全家还要一起吃饺子,饺子用富强粉包,比日常吃的标准粉白得多。

而70年代-80年代的到来,生活水平好了很多,虽然有些物资还是凭票供应,买过冬的秋菜基本是以大白菜,萝卜,土豆为主。

那时候没人喜欢瘦肉,都喜欢肥的猪肉,为了熬完油,能剩点芝麻油。

主食是大饼子,窝头,高粱米为主。

那时候条件好的可以住在筒子楼里,几户人共用一个灶台,卫生间,条件不好的只能住平房,烧煤取暖。

那个什么都吃不上的年代才是好日子。

出行的话距离近的基本都是步行,距离远的就要靠公车了,几分钱一次,基本看不到打出租车的。

那个什么都吃不上的年代才是好日子。

到了80年代,我觉得也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一个时代。

中国改革的春风刚刚吹来,“二八牌”自行车,和“海鸥牌”照相机,算是那个时代的大件了。

那个什么都吃不上的年代才是好日子。

对于孩子们来说,记忆是弥足珍贵,没有巧克力,冰淇淋,只有橘子汽水。

农村孩子放学后,要回去帮家里干农活。

街上都是戴茶色眼镜,蹬着三轮车,无忧无虑谈笑风生的样子。

那个什么都吃不上的年代才是好日子。

最开心的就是有了松鹤牌黑白电视机,有幸看到了1983年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

凤凰牌录音机留下了许多新年的回忆,比如歌曲《难忘今宵》、《我的中国心》......

对于孩子们来说,在他们童年的时候,他们总是自己会制作和创作一些原始的玩具来和小伙伴们一玩。

因为在那个年代,社会的经济水平也不高,人们的生活条件也不好,所以,大人都没有钱去买专门工厂里生产的玩具给小孩子玩。

不像现在大部分的小孩子玩的玩具都是工业制造出来的。

那个什么都吃不上的年代才是好日子。

80年代物质贫乏,人心思变,有头脑,有勇气的人纷纷离开工厂,开始下海经商,胆小无能的人安分守己但是内心慌乱,这个社会就像表面平静,却暗潮汹涌的湖。

也许这就是那个新旧时期交替时刻的写照。

90年代一个离我们不远的时代,中国人生活变迁,红色记忆,互联网开始普及,并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下馆子”和“红嘴唇”是当时人们对经济宽裕与化妆的理解。

洗衣机、暖水瓶、鸡毛掸子和奖状,都是属于那个年代的味道。

80年代最想要的是彩电、空调和电话,到了90年代每户都想拥有小轿车和电脑。

那时候孩子喜欢的零食有很多,粘牙糖,大大泡泡糖,无花果,唐僧肉,汽水冰棒。。。

那个什么都吃不上的年代才是好日子。

现在科技在进步,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质量越来越高,饮食也越来越多样化,什么都在放大化的时代,人的心也不沉浮了。

以前我们顾不上吃喝,现在吃喝不愁,以前我们住在平房要烧煤取暖,现在我们住在高楼有空调有暖气,以前遍地是小平房,现在都是高楼大厦。想要的东西一个快递就可以到,想去的地方买张机票也可以到达。

我们不在为吃不上饭而担忧,不再为上不起学而悲伤,不再为家里分几亩地而思索,似乎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好的时代,一个人人都能享受生活,都能体面的生活的一个机会。

可是为什么反而没有以前快乐了,明明生活越来越好,环境也越来越好,机会也越来越多。

大家都发现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也越来越不在意这个节日。

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除了老一辈的人以外,好像年轻人没有人去坚守了。

以前新年大概是那一年中最开心的事,因为有礼物,能吃肉,有新衣服穿。

现在我们不会等到过年那一天才能吃肉,买礼物,买新衣服。

我们天天可以买,天天吃,以前几块钱能买一块肉,现在三十一块都可以天天吃。

过年再也没有期待,也正因为如此,少了几分快乐。

大家说过年没有了仪式感,因为我们不会像小时候那样期待它,反而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冲进了我们的大脑,占有了这份乐趣。

知乎上有人提问:为什么现在开始讨厌过年了?

有个回答说:过年已经从物质短缺时代的消费主义模式,转变成物质充裕时代的人际关系模式。讨厌复杂人际互动的人,自然就会讨厌过年。

我觉得是你拼命想要逃离的价值观,却还是向你涌来。

那个时代以为最欢乐的东西,早已经被取替了。

生活水平的提高,幸福感却越来越低。并不是我们不知足了,而是幸福的定义越来越广泛了。

人在体验任何事情上都要有节制,过了限度人的敏感度就会降低

中国人的一生似乎都喜欢用来攀比。

别人有了自己没有,于是要努力去拥有,拥有了如果能快乐固然好,最怕是拥有了之后发现别人又上了新的层次,从而又增烦恼。更别说有些东西是人穷尽一生都没办法拥有的。

我们缺少生活的热情与娱乐,生活通常是按部就班。

人不是灰色的蚂蚁,人生过分的单调和规律会使人失去快乐。

我们越追求经济条件,幸福感越低,世界很多发达国家都认识到这点,所以越来越关注心里健康,越来越回归本心。

人们用更多的物质欲望去满足越来越空虚的内心,而这将是个无底洞,永远都无法填满。

科技在进步的同时,希望人心不要退步。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困境和突破,他们就像黑暗中兀自发光的萤火虫,即使四周黯淡,他们也会成为自己的光。

无论何时,无论何事,要勿忘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