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消失的民居——箍窑,曾是村庄的脊梁

西海固自古以来最主要的民居就是箍窑。


消失的民居——箍窑,曾是村庄的脊梁


这里十年九旱,以前老百姓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建楼盖房想都不敢想,只好打黄土的注意,幸好厚厚的黄土粘性很好,给老百姓箍窑提供了方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箍窑仍是西吉农村人最主要的建筑。


消失的民居——箍窑,曾是村庄的脊梁


箍窑的第一道工序是打窑基,也就是用“杵子”在需要箍窑的地基上按想要箍窑的大小深广筑成厚一米左右,高一米多的土墙,窑就是箍在土墙上面。


消失的民居——箍窑,曾是村庄的脊梁


箍窑是技术活,有专门的窑匠,一般一个村子里总会有一两个窑匠,箍窑是力气活,所以做窑匠的一般也是身强力壮之人。


消失的民居——箍窑,曾是村庄的脊梁


箍窑前先要“和泥”, “和泥”非常辛苦。先要拉来好多土,然后还要拉来好多麦草,麦草要用铡刀铡成一寸左右长的细小麦秸,土和麦秸和匀以后加水搅拌,和泥的人穿着短裤,光着脚在泥土里踩泥,水不够的时后加水;麦秸不够的时候加麦秸。边踩边搅拌,一直到不稀、不稠就算和好了。和好一堆,翻在一边,再踩再和。


消失的民居——箍窑,曾是村庄的脊梁

消失的民居——箍窑,曾是村庄的脊梁


农村人实诚,谁家要箍窑,全村人都来帮忙,工钱没有,但饭要管,一般由窑匠负责分配具体的活儿,有的搬胡基,力气大的扔胡基,有的和泥,有的担水……。


消失的民居——箍窑,曾是村庄的脊梁


箍窑前,先要砌好窑的后山墙。窑多高,后山墙砌多高,后山墙砌好后顺着山墙开始一层一层往前箍。几十个人伺候一个窑匠,窑匠一手拿泥刀,一手接胡基,一边抹泥,一边将胡基贴上去,眼准,手快,干脆,利索,一片片 “墼子”,在窑匠手里就像玩儿似的随心所欲“墼子”要什么形状,几泥刀就成功,不歪不斜,正好合适。窑洞箍好后的后续工作还很复杂,上细泥呀,装门框呀-----没个十天半月是不能完工的。


消失的民居——箍窑,曾是村庄的脊梁


一般家庭也是由几个箍窑围成一个方形的小院子最大的是“上窑”,“上窑”是一家之主住的地方,也是迎客待客的地方,靠东面的一般是厨房窑,厨房窑对面,靠西的,一般是装东西的闲窑,窑洞与窑洞之间的角落,一般是倾倒炕灰、灶灰的地方,同时也可以当厕所用。有的墙角,会箍个小窑洞当磨坊用,院子虽然简陋,但布局整齐,层次分明。


消失的民居——箍窑,曾是村庄的脊梁


箍窑住上人以后要经常维护,每三五年需要在窑的外面再抹层泥,否则遇到连阴雨就有塌的危险。


消失的民居——箍窑,曾是村庄的脊梁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搬进了敞亮舒适的大砖房,这种砖木甚或钢筋水泥的房屋结构正极大地提升着农村人的生活质量。


但还是有很多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十分怀念曾经住过的窑洞。他们总认为收拾得过于溜光水滑的房间给人一种冷冰的感觉,没有土窑那样让人住着舒心。


消失的民居——箍窑,曾是村庄的脊梁


村庄里,已经很少能看到窑洞了。人们已逐渐搬出了窑洞,住进了新盖的砖瓦房里。充足的采光和敞亮的室内空间是窑洞所不具备的。仅存的为数不多的窑洞也极少被用来居住了,它们大多是被用作仓储间,用来堆放杂物和一些农具之类的东西。


村庄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变化着,窑洞一类的旧建筑正在迅速地消失,坍塌的窑洞不会造成任何的垃圾,它们本来就来自黄土,倒下后它们还是黄土的形质,略加平整,还是一摊黄土,与它成为窑洞前没有什么两样。


消失的民居——箍窑,曾是村庄的脊梁


走过岁月的四季,总有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向前走。有一和叫美好的东西,仍然会留在我们内心的深处,这些都是我们不能也不该忘记的。


窑洞,曾经温暖了西海固人无数个夜晚的家,终究会被现代文明掩盖,留下的只有养育了他的人们对它深深的眷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