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新华网连线湖北」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的“特种兵”

新华网成都3月7日电(郑玮、史强、王路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四川省先后派出10支医疗队、3支疾控队等支援力量、共计1463名医疗卫生人员驰援湖北,这些队员中不仅有优秀的医生、护士,还有很多特殊的“战士”。他们奋战在一些鲜为人知的岗位上,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流动药房”驾驶员徐建:我曾开着“巨无霸”进震区

车高近4米、车身长近6米,车轮近一人高,这样的一辆庞然大物是徐建的座驾和伙伴。9年里,他曾驾驶着这辆“巨无霸”先后参加过4次地震救援,将一车车紧急救援医疗物资送到一线。如今,他又和伙伴一起来到了武汉。

49岁的徐建是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救护车司机,2012年加入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后,成为一名物资装备车驾驶员。2月5日凌晨3点,他和队员经过22小时的行驶抵达武汉。

「新华网连线湖北」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的“特种兵”

驾驶员徐建。

徐建驾驶的装备车从外观上看和普通的集装箱货车差不多,但车厢内其实另有一番天地:车厢的后半部分相当于一个仓库,里面装满了各种医疗器械,如担架、设备、急救包、呼吸机等;前半部分则是一个小药房,存放着大量常见药品,还有两台小冰箱用于保存各类疫苗。

徐建介绍,整车载重量是5吨,每次出行前,都要携带足够7—10天使用的药品,抵达指定地点后,装备车在30分钟内就可完全展开,变成一座“流动药房”,供随队药师使用。

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副队长王学杰介绍,救援队这次有72人、12台车驰援武汉,其中有24名是装备车驾驶员,先后支援了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和汉阳国博方舱医院。

营养师胡泽军:国家一级厨师甘当“火头军”

香喷喷的番茄烧牛肉、可口滋补的山药老鸭汤……3月6日中午,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们吃到了胡大厨烧制的菜肴,纷纷表示从“大锅菜”里吃出了“小灶”味道。

这位胡大厨名叫胡泽军,44岁,泸州人,2000年进入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2005年成为国家一级厨师和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平时负责为医护、患者提供安全美味的餐饮服务。2009年,他加入了刚刚开始筹备的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几乎随队参与了所有大型救援行动。现任救援队膳食保障组组长。

「新华网连线湖北」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的“特种兵”

营养师胡泽军。

2月5日,胡泽军和他的“野战餐车”一起抵达武汉。为了让前方队员吃好,他带来了4吨生活物资,包括几百斤大米、400多斤蔬菜以及巧克力、火腿肠、八宝粥、牛肉干、蛋白粉等。

考虑到队员体力消耗大,胡泽军对一日三餐都做了“走心”的安排:早餐是加了蛋白粉的稀饭或者牛肉面;午饭以酒店提供的盒饭为主,再加炒一道肉菜,盒饭的内容也是他和酒店一起敲定的;晚饭他会烹制诸多肉食,例如扣肉、土豆烧排骨、烧牛肉、香辣虾等,再搭配上青菜汤,保证饮食营养均衡。

“天气热的时候菜做得清淡一些,天冷了就口味做重一些,关键是要让队员们多补充蛋白质,才能提高身体素质。”胡泽军说,除了菜肴外,他还会指导队员利用带来的膳食纤维补充营养,实现肠内、肠外营养均衡。

呼吸治疗师王鹏:让更多患者重获自由的呼吸

31岁的王鹏是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呼吸治疗师,在这个岗位上,他已经积累了9年的临床经验。2月7日,他随队来到武汉,目前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工作。他和另外一位呼吸治疗师一起负责23、24病区的80张床位,目前仍有7位患者是危重症病人。

「新华网连线湖北」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的“特种兵”

据王鹏介绍,呼吸治疗师是介于医生和护士之间的一个新兴职业,他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做好患者呼吸损伤风险的控制,具体包括识别高呼吸损伤风险的患者、辅助制定治疗方案、参与人工气道建立及后期管理等。

呼吸支持方案的具体实施是王鹏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经鼻高流量氧疗患者和无创机械通气患者而言,他们是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治疗,治疗的舒适度对于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王鹏说,为了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他和同事每天要进病房两次,每次4—6个小时,他们需要守候在病人床前,一方面给病人信心和安慰,更重要的是随时监控各种仪器反馈的信号,将呼吸支持的参数一点点调节到最佳状态,“病人的不适减少到最小,治疗的效果才能发挥到最大。”

抵达武汉29天,王鹏参与了70多位患者的诊疗工作,其中有10多人是危重症患者,目前已有6人转危为安,“我还要继续努力,让更多患者重获自由的呼吸。”王鹏说。

医用气体工程师张宏伟:打通供氧“肠梗阻”

“作为非临床医务人员,我此前从没想到自己也会有机会来到武汉。”41岁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基建运行部医用气体工程师张宏伟说。

2月7日,张宏伟随四川省第五批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作为队伍中唯一一名非临床医务人员,他接到的任务是解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供氧问题。

「新华网连线湖北」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的“特种兵”

医用气体工程师张宏伟(左一)。

经过走访调查,张宏伟发现,导致病区氧气供应不足、氧压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心供氧系统供氧量无法满足井喷的用氧需求,以至于气化器气化能力不足,供氧管道口径偏小。通过与院方商讨,决定新增两台大气化量的气化器,同时开通每层病房的备用管道,提高液氧站氧气输送能力。

2月1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中心供氧改造完成,液氧站氧气输出能力和管网的输送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截至目前,病房内呼吸机、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等医疗设备用氧正常,整个院区的用氧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如今,张宏伟除了手头工作外,还在帮助队里做一些辅助工作,“我很珍惜来武汉的机会,要尽力多做一些事情,服务好我们的团队,帮助救治更多的患者。”张宏伟说。(四川省援助湖北医疗队前方宣传组 供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