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這個疫情中心的居民小區為何不“賣慘”?揭開逆境下的自強自愈祕笈

湖北,武漢,東湖。

廣闊秀麗的東湖位於武昌東部,曾為毛主席一生所鍾愛,被稱為“白雲黃鶴的地方”。然而,即便是毗鄰如此超然的風景,東湖邊上的居民小區,也沒能躲開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面臨著和武漢其它小區同樣的社區防疫、物資供應等困難。

但是,其中一個小區裡,有個被稱為32棟的單元樓,卻為同樣的難題提供了不同的解題思路。

這個疫情中心的居民小區為何不“賣慘”?揭開逆境下的自強自愈秘笈

作為70戶居民中出現4個確診病例的“重災區”,這棟樓的居民沒有猜忌指責、人人自危,而是像沒有疫情的時候一樣,積極想辦法互相溫暖,和社區互相配合、“自我供血”,成為冰冷鋼筋水泥中的“自愈系”和“小清新”。

為大家志願服務的機會要靠“搶單”才有

居民老朱是援藏幹部,春節回到武漢探親。原本計劃在家裡做個老老實實的家庭婦男,好好彌補對妻兒虧欠的他,卻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爆發。

2月初,32棟由於已經出現4個確診病例,成為小區裡的重災區,做好樓棟防控是當務之急。當時社區人手嚴重不足,而樓棟裡許多居民的單位工作任務又都很重,老朱想著自己目前是個“宅男”,就主動和社區對接,當上了32棟的樓棟長。

當時防疫物資極端緊缺,沒有防護服,老朱就穿上一件家裡的粉紅色薄雨衣上陣。一個敦厚朴實的援藏男幹部,就這樣成為了居民微信群裡的“粉紅老朱”。

粉紅色的老朱開展起工作,可是乾淨利落、雷厲風行。他把樓棟的黨員們組織起來,成立有17人的黨員志願者團隊。他們創造全新的搶單工作機制,不搞強行攤派和分配,極大提升志願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想參與巡邏、站崗、入戶、消殺、配送物資這些志願任務?去群裡拼手速!

這個疫情中心的居民小區為何不“賣慘”?揭開逆境下的自強自愈秘笈

每天任務發佈時,17名志願者都緊盯手機屏幕,看到微信群裡彈出開始搶單的信息後,迅速按下報名接龍的發送鍵。沒搶到任務的志願者,總是眼巴巴地等著第二天。搶到巡邏任務的志願者皮皮比參加雙十一網購秒殺還激動:“覺得自己是個特別有用的人,身上充滿了能量!”

這個疫情中心的居民小區為何不“賣慘”?揭開逆境下的自強自愈秘笈

志願者喻哥經常搶到任務就撂下鍋鏟,穿上外套戴好口罩往外跑,一口氣從社區扛回來50斤的84消毒液。問起喻哥哪來的這麼大力氣?他說,孩子媽媽是一線醫生,自從疫情爆發就一直在醫院忙碌,沒回過家。我們做好志願工作,把大家的後方都安頓好,像孩子媽媽一樣的居民們,才能不擔心後方安穩,安心在前方殺敵。

“聖誕老人”的送貨方式安全又驚喜

封城日久,每家每戶都面臨著物資缺乏的困境。社區三期業主自費購菜四萬斤,捐贈給街坊四鄰,積極想辦法填滿大家的“米袋子”和“菜籃子”。然而,對於快一個月沒出門的大家來說,特別眼饞熱乾麵、包子這些平常的“過早”食物。

2月15日,武漢氣溫驟降,下起了小雪,趕去上班的居民冬雲姐姐,在路邊便利店看到了久違的熱乾麵。為了給大家解解饞,她立即在居民群裡發起接龍信息。大家看到信息都異常興奮,很快就接龍達到了幾十碗,而且還懇求冬雲姐姐再幫忙代購包子、發糕、滷雞蛋、燒麥這些小吃。

其實,疫情發生前,這個樓棟的居民像其他現代住宅區一樣,鄰里之間都不太熟悉。對於拜託冬雲姐姐採買這麼大量的物資,大家都有點不好意思。冬雲姐姐卻說沒關係,這次買完大家就熟悉了,只要能買到的,都幫大家買回來。

這個疫情中心的居民小區為何不“賣慘”?揭開逆境下的自強自愈秘笈

她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到便利店採購齊了大家需要的物資,下班後帶回小區。為避免交叉感染,她把每戶的物資放到家門口,等她離開後通知大家開門取貨。

這種驚喜又安全的派送方式,讓居民感覺彷彿收到“聖誕禮物”一般,冬雲姐姐也因此被大家稱為運送生活物資的“聖誕老人”。

從此之後,“聖誕老人”的做法延續下來,志願者們開始輪流擔任。居民群裡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信息:“1701戶酵母5袋,已掛門把手上;1101戶豆製品1袋,可以開門了;“2402戶大白菜2棵,已放門口……”

山河異域月同天,網絡餐桌超級鮮

這個疫情中心的居民小區為何不“賣慘”?揭開逆境下的自強自愈秘笈


一碗熱乾麵勾起了大家的“饞蟲”,也重燃了大家對於生活的熱愛。宅在家裡的日子,居民利用手邊食材做出花樣美食,發到居民微信群裡,為原本交流疫情等話題的沉重氛圍,帶來溫馨和生氣。

這個疫情中心的居民小區為何不“賣慘”?揭開逆境下的自強自愈秘笈

大家開展同題比拼,每家每戶利用四川嘉陵捐贈的愛心蘿蔔,製作菜品。居民開發出泡蘿蔔、蘿蔔乾、蘿蔔湯、燉蘿蔔、蘿蔔丸子等各種花式吃法,還有居民寫了打油詩:山河異域月同天,嘉陵蘿蔔超級鮮!

這個疫情中心的居民小區為何不“賣慘”?揭開逆境下的自強自愈秘笈

這個疫情中心的居民小區為何不“賣慘”?揭開逆境下的自強自愈秘笈

團購的麵粉和酵母也都派上了用場,平常很少製作麵食的南方人,化身麵食廚神,紅糖饅頭、花捲、包子、餅,甚至還有最近的網紅油條,都能引發群裡眾多點贊。

這個疫情中心的居民小區為何不“賣慘”?揭開逆境下的自強自愈秘笈

一日三餐不再是封城期間的“負擔”,微信群也變成了大家交流廚藝的溫馨空間,很多尚未謀面的居民,已經在群裡成為最熟悉的廚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除了青壯年互相幫襯,大家也一直惦念著樓裡的老年居民。獨居的老爺爺、老奶奶,及幾戶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家,都被當成了重點關愛對象。無論是團購食材還是分發愛心菜,大家都會在群裡專門問問他們,多放一份在老人門口。老人家裡缺藥了,志願者們去社區醫院幫忙開藥取藥。

得知住在8層的老爺爺因突發心臟病去世,前一天晚上還為老爺爺送過愛心菜的志願者們都回不過神兒來,老爺爺的遺體離開的時候,大家都站在窗前,默默流淚送一程。

疫情尚未退散。據統計,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熱線的來電接聽量,比疫情前增加了10倍。諮詢師說,數字背後,是武漢市民面臨的悲傷、牽掛、焦慮、恐慌等情緒。

而處在國家疫情中心的這個居民小區,通過積極“自愈”成功化解焦慮,為逆境中的社區管理、社會治理,提供了全新的參照方案,更讓尊老愛幼、和睦友善這些中華傳統美德,打破現代居民小區的鋼筋水泥壁壘,跨越時空、薪火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