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儒俠共濟的徽人精神——從《太函集》入手,探析汪道昆的士商形象


儒俠共濟的徽人精神——從《太函集》入手,探析汪道昆的士商形象

提起汪道昆,就不得不提到“儒俠”“士商”這兩個關鍵詞。汪道昆,商人世家出身,自幼學儒,年盛為官,招募義烏兵與戚繼光一同抗擊倭寇,晚年又致力於改革弊政,強化邊防。歸鄉之後,又創立新安詩派。商—儒—士—俠—詩,一生波瀾壯闊,不愧為一代傳奇。

其所著《太函集》120卷,《太函集》對於徵學研究和明代經濟史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價值。這一點經過日本學者藤井宏氏《新安商人研究》一書的廣泛徽引和揭示,業已得得到學界的共識。又因汪氏曾任抗倭名將戚繼光的監軍,後又官後部侍郎,集子中不少篇章對於研究抗倭鬥爭歷史和晚明軍事,特別是有關保定和薊遼防務,其史料價值同樣甚高

一.儒與商之矛盾統一

汪道昆名言“良賈何負閎儒”歷來爭議甚多。一種觀點以此為明朝商人地位提高以及與士商融合之證據,另一種以此為明朝商人承擔社會責任、維持社會道德方面不亞於傳統儒家知識分子。不管怎樣,儒與商在當時很長一段時期內,是一定程度上處在對立面的矛盾體,

但在汪道昆身上得到了統一,這可能與他的徽商出身相關。

儒俠共濟的徽人精神——從《太函集》入手,探析汪道昆的士商形象

1.從明朝商人地位提高以及與士商融合的角度來看

《太函集》中說道“吾鄉左儒右賈,喜厚利而薄名高,纖嗇之夫,挾一緡而起鉅萬”,“左儒右賈”,可以認為是商人地位提高的一個重要佐證。古代以左為下,以右為上,“左儒右賈”就是“輕視儒生,重視商人”的意思。但是,不能因此就認為,當時商人地位已經高於儒生。

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儒家思想為主的統治體系當中,商人的地位從來沒有高過儒生,這基本是一個公認的社會規則。那麼汪道昆為什麼會說出這種看似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事實的話呢?

查閱《太函集》可以知道,明朝官吏腐敗、官商勾結的情況並不罕見。而觀察當時商人的資本構成可以知道,官僚資本也是商人資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太函集》卷四十《儒俠傳》,記載國子監學生嘉誼把全部資金授予商人方景真以從事商業;卷四十五《明承事郎王君墓誌銘》中有“

諸豪賈藉資貴人”等等。可以知道,儘管汪道昆對官商勾結是一種批評的態度,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他不得不承認這是徽商中的一種常見現象。

儒俠共濟的徽人精神——從《太函集》入手,探析汪道昆的士商形象

所以,“左儒右賈”的含義,結合時代背景來看,就可以發現:“鄉人”們所輕視的儒生,並不是所有的知識分子,而是那些“名高”“德虛”的知識分子,暗諷那些腐敗的官僚;相比之下,尊重商人,是因為商人們賺錢有一種“白手起家”“勞動積累”的含義。

商人憑藉自己的勞動所得,取得了一定社會地位,也和汪道昆所在的徽商群體吃苦耐勞的品格特徵相符合。

因此我們可以還原一下真相,汪道昆所在的徽商群體,依靠數個世代的勤懇勞動,從一無所有白手起家,終於擁有的可觀的財富體量。但在這時,一部分腐敗的官僚群體要求對徽商“注資”,將徽商當成他們變相攫取人民利益的工具,因此徽商群體開始“左儒右商”,鄙視腐敗官僚,讚賞勤懇勞動。這樣看來,汪道昆這番話實際上既符合邏輯,又符合事實。矛盾點達成了統一。

2.從明朝商人承擔社會責任、維持社會道德方面來看

現代社會,商人們往往在擁有了一定財富之後,選擇通過慈善等方式反哺社會。不過,在當時的時代,一部分明朝商人可能是通過完全不同的方式反哺社會。

儒俠共濟的徽人精神——從《太函集》入手,探析汪道昆的士商形象

《太函集》記載:明代徽州商人佘文義“置義田以養族之不給者,義屋以居之無廬者,義塾以教族之知學者。……捐四千金建石橋以圍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義不衰。”佘文義顯然是一個熱愛慈善事業的人,他的行為模式和現代人也非常相似。

但是,仔細查閱《太函集》就可以發現,血緣鄉黨關係在徽商的資本構成中,佔據了非常高的比重。例如在汪道昆《先大父狀》中可以看到,“諸昆弟子姓十餘曹,皆受賈”,也就是說,汪氏商業的開端,就是一個“公及子弟十餘人”的家族企業。不僅如此,在古代中國各個行業,血緣鄉黨關係都佔據了非常高的比重。

所以,動輒數代人經營的徽商,維繫一個宗族的道德和責任,也就是在一小片地區承擔社會責任,維繫社會道德。因為,經歷了數代人,宗族子弟數量已經可以覆蓋一小片地區。

在這種情況下,血緣鄉黨已經和鄉村自治緊密結合在一起了。

此外,徽商對個別地區的影響力已經大到了不可忽視的地步。在百姓心目中,其信用水平可以和儒家知識分子相當,而且出於“現實的社會策略”,百姓選擇讓徽商承擔一部分維繫道德的重任,也是和他們的切身利益相關的。矛盾點達成了統一。

儒俠共濟的徽人精神——從《太函集》入手,探析汪道昆的士商形象

因此,在儒與商之矛盾這一方面,二者在汪道昆的身上達成了統一

二.俠與士之矛盾統一

1.“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汪道昆與民族英雄戚繼光一起抗擊倭寇。是一段英雄的歷史。

汪道昆非常珍視與戚繼光合作的時光,在《太函集》中講了一件事,他有一把戚將軍的寶劍,視若珍寶,一日倉庫失火,幸得小兒抱劍而出,使得寶劍免於火災,他因此重賞了小兒

戚繼光在其《止止堂集·橫槊稿》中也佐證了他與汪道昆的交往。“初繼光以明命自浙至,適新安汪公整飭兵備。公時進繼光,談東南事意甚合,又相與乞師於浙閩,至今賴之。”

實際上,從汪道昆就任義烏縣令開始,他就一直在組織、訓練民兵,對抗日本海盜的侵擾。後來任福建副使時期,

與戚繼光合作抗日,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汪道昆在為“俠”這一點上,是一個典型。他的《太函集·儒俠傳》也被後世奉為經典。“俠”與“士”在這位徽商子弟的身上,得到了統一。

2.“俠”的夢想,與“士”的現實

不過,俠與士的衝突,卻是不可避免的。明朝官吏的腐敗,並不僅僅是某一個官員的道德品質問題,而是一個制度問題。我們都知道,腐敗問題最終影響到了明朝的生死存亡,令後人扼腕嘆息。

儒俠共濟的徽人精神——從《太函集》入手,探析汪道昆的士商形象

想要改革體制,對一個封建社會而言,談何容易!不過,汪道昆晚年改革兵弊制的決心,早已存在。身為徽商子弟,他非常清楚舊的體制只是一種選擇,商業的發展就可以改變舊的“儒生為道德維繫者”的體制。

汪道昆在《邊務疏》提出,建築防禦工事是非常有效的禦敵方式,而在《經略邊境疏》中,又提到邊防工事並非一勞永逸,應該“修舉實政,簡練部伍”;《太函集·疏和議》中他又提出了“賞罰分明”“擇賢而用”的思想,認為這樣才能治標治本。

不過,優秀思想的提出通常都不是最難的,之後的執行過程才是最難的。要想做到“賞罰分明”“擇賢而用”,就不得不得罪複雜的官僚群體。此外,面對繁複的明朝制度,他提出了“便給發”等類似於簡政的措施。

要想做到“賞罰分明”,那就必然會得罪一些“官官相護”“拉幫結派”的官僚,觸動他們的利益。

但如果不“賞罰分明”,就做不到“擇賢而用”。所以官僚體系是必須要整治的對象。

但是,在腐敗官僚之“士”面前,民族英雄之“俠”不幸折戟。其結果就是,汪道昆因此受到了兩次彈劾,被迫“退休”。事實證明,腐敗是比倭寇更加兇惡的敵人

也就是說,在當時面對複雜的制度改革,如果強力去推行,汪道昆必然會自身難保。面對艱難的現實,汪道昆做出了妥協,由徹底改革的理想主義,變成了“殺一儆百”的現實主義。

儒俠共濟的徽人精神——從《太函集》入手,探析汪道昆的士商形象

在晚年,汪道昆被二次彈劾後,但仍然不辭辛勞親自前往海防線進行視察,寫出了《備倭議》提出包括練勁兵、杜從逆、謹收保、審機宜等在內的十多條措施,形成了系統的海防思想。雖然在仕途上最終失敗,但在“為國為民”這一點上,汪道昆並沒有失敗。

三.結語

汪道昆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文學家,民族英雄,並且為徽商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太函集》描述了當時社會,徽商對社會責任和社會道德重要的維繫作用,也客觀展現了商業發展對“官本位”的傳統思想的衝擊,提出了很多軍事、體制改革的思想。並且,可以認為,徽商的出身,跟汪道昆後來致力改革的主張不無關係。

從汪道昆波瀾壯闊的一生來看,無愧於“儒俠”之名。他既是儒生,也是抗擊日寇的的民族英雄,更是以一己之力對抗腐敗官僚的大俠。

可以說,英雄如此,無愧於民。


1.《“良賈何負閎儒”本義考——明清商人與士商關係問題研究再思考》梁仁志

2.《新安商人研究》藤井宏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