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這個院士不一般!古稀之年告別“象牙塔”創業,還為國防鍛造“千里眼”

這個院士不一般!古稀之年告別“象牙塔”創業,還為國防鍛造“千里眼”

雷達,是一種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它通過發射電磁波對目標進行照射並接收其回波,由此獲得目標至電磁波發射點的距離、位移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相比其他觀測手段,雷達能探測更遠距離的目標,而且不受霧、雲和雨的阻擋,因此有“千里眼”之稱。如今雷達已經是軍事上必不可少的電子裝備,而且廣泛應用於氣象預報、環境監測等領域。

这个院士不一般!古稀之年告别“象牙塔”创业,还为国防锻造“千里眼”

在北京理工大學,師生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道風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穿梭於校園之中,無論春夏秋冬,從不間斷。初入理工的人不會想到,這位樸素的老爺子就是新中國雷達研究領域的泰斗---中國工程院院士毛二可。

工作半個多世紀,他為我國雷達系統及其信號處理做出了創造性貢獻,培養了無數雷達應用人才。在古稀之年,他推動創業,讓科學造福生產科研。

这个院士不一般!古稀之年告别“象牙塔”创业,还为国防锻造“千里眼”

從無線電“玩”到了雷達

1934年毛二可出生在北京,當時他的父親正在清華大學機械系教書。此後的幾年時間,隨著父親的工作變動,毛二可一家輾轉於廣州、重慶等地。

作為家中第二個兒子,年少時的毛二可性格靦腆,凡事不爭不搶,有時甚至讓人感覺有些懦弱。這與性格活潑、膽大張揚的哥哥毛大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这个院士不一般!古稀之年告别“象牙塔”创业,还为国防锻造“千里眼”

在重慶,毛二可度過了他人生中大部分的童年時光。這裡也是他夢想的起航之地。因為抗日戰爭爆發,重慶成為陪都,很多兵工廠、維修廠因此也搬到重慶。

在哥哥的帶領下,毛二可和小夥伴們到處搜尋各種零件、配件,從美軍、日軍的電子廢品中,從各種小地攤中搗騰出能用上的東西。他們一起用廢舊漆包線做了“土電話”,用電子管做了收音機,還在學校裡面做起廣播……這個從小玩起來的無線電,毛二可從重慶帶到北平,直到再次回到重慶讀高中都沒有放棄。

因為對無線電的愛好,毛二可報考了當時的華北大學工學院,“因為當時聽說學校設有電機系,可以繼續學習與電有關的知識。我就毫不猶豫報名了。”毛二可對記者說。

初入華北大學工學院,毛二可所學專業為電機制造專業,學習發電機、電動機等方面的設計。

这个院士不一般!古稀之年告别“象牙塔”创业,还为国防锻造“千里眼”

北京理工大學前身——北京工業學院

1951年,華北大學工學院更名為北京工業學院。1953年,當時的重工業部決定在已經更名的北京工業學院設立雷達專業,為國防工業培養人才。

於是毛二可所在班級從電機制造專業轉到雷達專業,他的無線電興趣和天分得到充分釋放。也正是從那時起,他與雷達專業結下了一生的緣分。

茫茫天空鎖定“繡花針”

1956年,毛二可大學畢業,並留校任教。他帶領著團隊堅持用最新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研發出的一批技術成果為國防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這其中以“矢量脫靶量測量系統”最具代表。

这个院士不一般!古稀之年告别“象牙塔”创业,还为国防锻造“千里眼”

什麼是脫靶量?毛二可通俗地給記者打了一個比喻:導彈在打靶的時候,它可能打到靶心上,也可能擦著邊兒打飛了。如果打飛了,我們需要知道它偏了多少角度,偏離時的速度是多少,以便在後續設計中予以改進,提高命中率。“打靶時,人肯定不能待在靶彈、靶機或者靶船上實測,所以必須得要有一套測量手段,雷達就是很好的方式。”毛二可對記者說。

時速幾千公里的導彈,相對於目標靶,幾乎就是一閃而逝。要追蹤它的蹤影,談何容易。西方曾對脫靶量檢測做過一個形象的評論,形容它是 “從乾草堆上找一根針”,或者說就是在茫茫天空中鎖定一根“繡花針”,由此可見要做這樣的雷達難度非常巨大,相關技術資料也是一些國家的最高機密,極難獲取。

这个院士不一般!古稀之年告别“象牙塔”创业,还为国防锻造“千里眼”

1992年,海軍試驗基地提出研究矢量脫靶量測量系統的需求,要求做一個空間上幾乎全方位的測量雷達,能測量導彈與靶標交會的方向和距離。面對這樣一個世界級的難題,毛二可並沒有被嚇倒,帶領團隊全力投入攻堅。

很多實驗要求去外場,已經60多歲的毛二可不顧海上風浪的顛簸,堅持跟著靶船到海上航行,就像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經常親自爬到船上的懸梯上查看每一個細節。經過八年的不懈的努力,課題組突破了層層烏雲,終於完成了雷達定型,這些新式雷達裝備部隊之後,使導彈能夠更精確地命中目標,為贏得戰爭勝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證。

“下海”建公司

推動科研走入民間

1964年,毛二可帶領團隊創立了雷達技術研究所。經過四十多年的奮鬥和發展,北理工雷達技術研究所在航空、航天、導航、制導等諸多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成員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7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30餘項、國家/國防發明專利300餘項。在當今世界雷達科技前沿中,已經有了中國雷達科技工作者的一席之地。

这个院士不一般!古稀之年告别“象牙塔”创业,还为国防锻造“千里眼”

國防科工委表彰毛教授及其團隊

2009年12月,搞了一輩子科研的毛二可帶領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所近一半的研究成員組建起學科性公司——理工雷科。在以創新聞名於世的中關村,還是掀起了一股波瀾。這是北理工依據《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實施辦法》等新政策成立的第一個學科性公司。

如今已經過去近10年,對於當時為何成立公司,毛二可記憶猶新。“隨著任務型號增多,雷達所規模越來越大,需要的人力物力越來越多,我們的團隊需要搞科研,也需要耗費大量精力面對‘人財物’等並不擅長的東西。

这个院士不一般!古稀之年告别“象牙塔”创业,还为国防锻造“千里眼”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許多成果其實完全可以服務社會生產生活,但我們不懂如何轉化,只能束之高閣,太可惜。因此需要有一支專業的力量。”他對記者說。新公司組建後,雷達所負責基礎研究、原理性試驗和樣機制造,後續工程化試製、推出正式產品、市場營銷等,都交給理工雷科,“產學研”真正實現了一條龍。

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精準對接帶來的轉化效率令人驚歎。雷達所的嵌入式實時信息處理等技術迅速轉化為產品,在市場上熱銷。2013年,成立僅4年的理工雷科就實現營收破億元。

这个院士不一般!古稀之年告别“象牙塔”创业,还为国防锻造“千里眼”

邊坡雷達應用於畢節納雍救災現場搶險

如今,公司的不少產品都已經在民用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毛二可說,比如公司研發的一種邊坡雷達,可以實時監測山體、礦山堆料的位移情況,及時發現坍塌、滑坡風險的苗頭,提高安全保障。此外,利用小型雷達還可以深度觀測動物遷徙,對於掌握動物習性發揮重要作用。

年過八旬堅持上班

成為校園風景線

記者最近見到毛二可是一個冬日的下午,在北理工校園內一幢不起眼的科研樓裡。他在辦公室寫字桌前研讀最新的科研材料。畢竟已經85歲高齡,很多時候他需要藉助放大鏡的幫助。

即使如此,他也看得很慢,逐字逐句。時不時停下來,用筆在旁邊的本子上記下幾句要點,“現在的年輕人創新精神非常不錯,很多觀點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學習。”他說。

这个院士不一般!古稀之年告别“象牙塔”创业,还为国防锻造“千里眼”

採訪中,毛二可一直是輕聲細語,態度總是謙和有禮。誰能想象他羸弱的外表下隱藏的澎湃激情。

他告訴記者,只要不出差,他幾乎天天都會來到實驗室裡,沒有寒暑假和週末的概念,“有一年,學校為了強迫我和我的團隊骨幹休息,專門立了個規矩,大年三十至初五,教學樓拉閘限電。可他們不知道,每當我成功地解決了一個科技難題,我就會獲得一種巨大的滿足感。”他說。

这个院士不一般!古稀之年告别“象牙塔”创业,还为国防锻造“千里眼”

耄耋之年的毛二可院士仍然會指導學生開展實驗

毛二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帶學生,現在他培養出的博士生、碩士生已達60多位。不少人已經走上重要崗位,為國家做貢獻。這些年來,毛二可有了新的目標,多和年輕人在一起。2016年北理工開學典禮,毛二可作為教師代表上臺發言。他告訴臺下的3000多名“95”後大學新生自己從教60年的經歷,鼓勵他們夢想要與家國情懷相伴。

去年4月17日,“北理講堂——院士進中學”系列學科講座活動在清華大學附屬中學舉行,毛二可為超過500位師生作了專題學科講座。“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希望以我的經歷去告訴他們,民族振興就在他們肩上,要敢於挑起這個擔子。”

这个院士不一般!古稀之年告别“象牙塔”创业,还为国防锻造“千里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