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山西,藏著一座比洛陽白馬寺還要早的佛教寺院,可惜不是官辦的

人們對“白馬馱經”是佛教最早來華的標誌,和洛陽白馬寺是我國最早的佛教寺院都有所瞭解,但對山西省文水的東巖寺始建年代卻比洛陽白馬寺還早一年,卻鮮有人知。據有關研究者初步判定東巖寺才應是中國最早佛教寺院。據發現者山西文水博物館館長李懷京先生介紹


東巖寺位於文水縣城西北100裡的地方,寺中舊有10幢碑,久無人關注。1997年,他懷著好奇和濃厚興趣來此訪碑,釋讀文字,見到文中有該寺始建於東永平十年及當時建寺始末、山中風景描述的記載,對照史傳白馬寺的始建年代,初步認定東巖寺建寺比白馬寺早一年,應為中國最早的佛教建築。消息一出,我國史學界迅速掀起了一股軒然大波,至今議論不斷。
山西,藏著一座比洛陽白馬寺還要早的佛教寺院,可惜不是官辦的​李懷京還介紹,他已經和我國有關歷史專家考證碑文記述,並達成一致共識,初步認定:山西文水東巖寺就是我國最早的佛教寺院,唯一遺憾的是文水東巖寺屬於民辦佛教寺院,而洛陽白馬寺是官辦佛教寺院。

一,最早佛教寺院的探討

(一)洛陽白馬寺簡介及傳說

(1)白馬寺簡介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里,洛龍區白馬寺鎮內。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遺址古蹟為元、明、清時所留。
山西,藏著一座比洛陽白馬寺還要早的佛教寺院,可惜不是官辦的​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山西,藏著一座比洛陽白馬寺還要早的佛教寺院,可惜不是官辦的​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1月,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白馬馱經傳說

故事源自漢明帝,明帝劉莊是光武帝劉秀之子,是難得的中興明君,在位期間讓漢朝煥發了第二春。而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的佛教,竟然是源自他的一個夢。東漢永平七年,劉莊夜宿南宮,忽然夢見身材高大,頭頂放光的金人從西而來在殿前飛繞。醒來後,明帝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晨會,便將夢告知群臣,學識淵博的博士傅毅回稟:我聽聞西方有被稱為佛的神,大概就是您描述的那樣。明帝由是派郎中蔡愔攜弟子秦景西行求法。而這兩位也成了歷史上第一對為求佛法遠行西域的人。


山西,藏著一座比洛陽白馬寺還要早的佛教寺院,可惜不是官辦的​永平八年,二人帶著團隊一路向西訪尋佛法。他們一直走到當時的大月氏國,也就是今天阿富汗的地界,在那裡他們遇到了印度高僧攝摩騰和法蘭,與語大悅,力邀一起回國,二人弟子苦苦相留,不能成行,最後還是偷偷跑掉,用白馬馱著佛經和佛祖畫像一路東來。歸國後,明帝看到佛經、佛像、佛子這三寶龍顏大悅,在洛陽興建第一座寺院,因白馬駝經之故名之曰:白馬寺。從此佛教正式在中國落地生根。
山西,藏著一座比洛陽白馬寺還要早的佛教寺院,可惜不是官辦的​(二)文水東巖寺簡介

說簡介確實也簡單,文水東巖寺,想介紹也沒有什麼內容可講,整個寺院已毀於上個世紀中葉,寺內鐵佛鐵鐘抗日戰爭時造了手榴彈、地雷,1950年,寺院的木料、石料和磚瓦建了學校。東巖寺位於 文水 縣城 西北 100裡的地方,寺中舊有10幢碑,所幸石碑得以保存,並給予後世一個完美交待。
山西,藏著一座比洛陽白馬寺還要早的佛教寺院,可惜不是官辦的​(三)最早佛教寺院被發現

主要有兩條途徑:

一是發現

最初發現文水東巖寺院的是抗日戰爭時在文水工作過的老幹部,1990年他們在故地重遊時說,東巖寺有可能是漢代建築。後經當地文物工作者的多次考察,也認為這是一處不平凡的佛地寺院。
山西,藏著一座比洛陽白馬寺還要早的佛教寺院,可惜不是官辦的​二是考證

因為東巖寺院早已毀,現能夠證明寺院是東漢所建的只有一些旁證。該寺院現存石碑十一通,其中明代碑兩通,清代碑九通,另外還有一些殿堂的斷牆、壁畫和殘破泥塑,均是明清時遺存。研究者在寺院的石碑上,發現了東巖寺建於東漢的證據。據明朝天順七年《重修東巖禪寺碑記》記載:“始自後漢永平十年建立,毀於唐會昌年,大中年重建,後宋初又復重修,以後日久年深,遂以兵燹,廢盡無存。”而且,在碑記中還提到“騰蘭一播之後,法化無所不周”。這是一段說明東巖寺歷史的記載,按照普通的慣例,後代所為重修寺院而刻的碑,在內容上一般都是承襲前代史料,說法比較可靠。根據這段記載,我們確實可以得出東巖寺是在東漢永平十年左右那兩個印度僧人來華後所建,那麼東巖寺建於漢永平十年建立的信息,比準確度極高,極可能比洛陽白馬寺要早一年左右。


山西,藏著一座比洛陽白馬寺還要早的佛教寺院,可惜不是官辦的​四,造成社會對白馬寺認知度高而對東巖寺認知度低現狀之探究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大家都知道洛陽白馬寺是我國第一座官辦佛教寺院,國家對此非常重視並且投資力度、建設規模都大,所以知名度就很高,社會上人們認知度當然高了,況且是當時國家都城的寺院,知名度就越高了,而文水東巖寺卻沒有這個福份,據對文水考察發現

則此寺院很可能並非官方主持修建(如果是官方修建,史書當有記載),而是民間自發修建的,所以當地文物工作人員稱之為“佛教民間第一寺院”與白馬寺相區別。


山西,藏著一座比洛陽白馬寺還要早的佛教寺院,可惜不是官辦的​在用寺內石料磚瓦所建的學校屋頂上,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塊瓦當,瓦當前沿滴水上,有一個字符,據北京大學歷史系張寶勝教授研究,其為梵文音節無疑,與一種叫悉曇的字體很相像,其形制為“tra”或“a”,意義一為五金剛如來,或是五方中佛南方寶生佛教子字,一象徵“諸法不生義”。很可能是書寫者不熟悉梵文,或所依底本模糊不清而誤寫。此瓦當應該為後代在重修寺院時模仿前代形制而製作。據研究者說,這種類型的瓦當在全國各地的寺院內屬首次發現。而張教授說,這種字體在唐代時傳入中國。雖然瓦當本身是清代的,但我們可以大膽假設,東巖寺至少在唐朝時便已存在,所以後代才能有範本可仿製。這與碑文中“毀於唐會昌年,大中年重建”正好可以相互印證。碑文既然真實,則東巖寺始建於東漢基本無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