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扼住新冠病毒的“咽喉”,深圳加快研发新冠病毒试剂盒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吴吉袁斯茹

如何扼住新冠病毒的“咽喉”?迅速而准确的诊断是关键。特别是新冠病毒非常“狡猾”,出现了多例“假阴性”后,对于检测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自疫情爆发以来,深圳的科技界加快科技攻关,研制出多种用于快速检测的试剂盒,有的得到了临床的检验,有的已经“奔向”了抗疫的一线。深圳的高校、科研机构包括企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贡献着深圳科技的智慧与力量。

拼速度:不断和时间赛跑

疫情吹响了科研人员的“集结号”。1月底,深圳大学病毒研究组与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深圳联合医学公司共同研发的呼吸道多项(15种)病原体快速检测试剂盒已经研制完成。该试剂盒针对疑似患者,能够一次性快速(1.5小时)解决诊断筛查和鉴别诊断问题。1月31日前,该试剂盒在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完成了总计189例疑似患者样本的检测,对应目前国家推荐的单一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检测结果,阳性基本一致;阴性样本中总检测出其他病毒感染病例20%。

扼住新冠病毒的“咽喉”,深圳加快研发新冠病毒试剂盒

1.5小时完成诊断筛查,这个速度在当时可谓迅速,但很快,深大就打破了自己的“纪录”。2月10日,深圳大学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及深圳市天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全球首家单人份2019新型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宣布获得成功。运用这个试剂盒,通过血液样本检测,22分钟就可出结果,检测效率大大提升。

扼住新冠病毒的“咽喉”,深圳加快研发新冠病毒试剂盒

比准确:多方位“围追堵截”

要在抗击疫请的应用中发挥作用,试剂盒不是单纯比速度,准确性才是“生命线”。

深圳大学2月10日宣布成果的试剂盒“独辟蹊径”,检测的是病人对于感染病毒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而不是病毒本身。抗体主要来源于含毒量低或不含病毒的血清、血浆,不仅方便采集,还节省减少了采集人员的感染风险,同时还避免了大量实验室检测的复杂程序,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据悉,该检测法的实验准确率也比较高。在使用该试剂盒完成的90例临床样本(含21例阴性样本)检测中,结果IgM符合率为95.5%(86/90),IgG临床符合率96.7%(87/90)。

而深圳华大基因的团队发现新冠病毒和蝙蝠类SARS病毒同源性较高后,便开始针对2019-nCoV设计特异检测试剂盒,确保准确鉴定,避免形成交叉误判。目前华大开发了两款试剂盒,一款的特点是“快速”,基于RT-PCR技术的快速检测试剂盒;另一款的特点是“全面”,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宏基因组检测试剂盒。“第一款的检测方法就像‘钓鱼’,通过核酸检测,根据基因去寻找病毒,第二款就像用网‘捕鱼’,通过数以亿级的基因信息细致比对,发现病毒基因。”相关负责人表示。

扼住新冠病毒的“咽喉”,深圳加快研发新冠病毒试剂盒

赶应用:从深圳走向世界

如果说高校、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际应用,那么,企业率先打通了从研发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从1月初开始针对新冠病毒研制相关试剂盒,华大基因3天时间完成了初步研发,1月14日正式完成全部研制工作,22日进入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通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华大已于2月初完成了30万人份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生产,日均产能已达8万人份/天,极大地缓解了试剂盒供应压力。“我们的试剂盒发放到医院,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自己检测。如果不行,可以把样本送到我们实验室,我们安排了3班人实行24小时检测。”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月26日,华大基因已向全国捐赠试剂盒132500人份,并已全部发放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智慧”不仅走向了全国,还走向了世界。2月20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言人宣布:“经过多方协调,近日,我们通过中国深圳华大基因和深圳市猛犸公益基金会紧急向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捐赠一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目前,华大的试剂盒已向超过26个国家和地区供货,为全世界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了深圳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