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練拳中密不外傳的功決

練拳中密不外傳的功決


“肩窩吐氣”:氣者,勁也。肩窩是張嘴,對著手臂吹氣,勁就到了指尖,站樁,打拳都要這樣。“騰”:形意拳只煉向上的勁,從不練向下的勁,鬆了自然有沉勁。“蓄”:煉收,含著勁打拳,所以煉功架是不發勁的。發著力打拳,看著挺猛,打人身上就不好使了。“含著勁煉拳,兜著勁打人”才對。打劈拳是,“肩井”如瀑布一樣傾洩而下,是“重力”。對應“肩井”的是“湧泉”,打鑽拳時,“湧泉”似噴泉般向上湧出,身勢藉著這股勢頭鑽出。

這種煉法可將意氣勁合一。站樁時,小肚子很慢很沉著地張出,再很慢很沉著地縮回,帶動全身,配合上呼吸,不是意守丹田,而是氣息在丹田中來去。這個方法,可以壯陽,腎虛、滴漏的毛病都能治好。打拳時,出拳時肚子也微微頂一下,收拳時肚子微微斂一下,好像是第三個拳頭,多出了一個肚子,不侷限在兩隻手上,三點成面,勁就容易整了。

還有一個方法,站樁先正尾椎,尾椎很重要,心情不好時,按摩一下尾椎,就會緩解。從尾椎一節一節脊椎骨頂上去,直到後腦,脊椎自然會反弓,腦袋自然會後仰,兩手自然會高抬,然後下巴向前一鉤,手按下,脊椎骨一節一節退下來。如此反覆練習,會有奇效。脊椎就是一條大龍,它有了勁力,比武時方能有“神變”。樁功都是動的,不過很慢很微,外人看不出來。樁功是“慢練”。這些都是入門的巧計,形意的基本功,雖說練功夫的“功夫”,指的還不是這個,但練就會有效果。

練拳重在悟拳,悟拳貴在找感覺。太極拳的內在感覺是習練者將領悟到的拳理習練“上身”的體現,是“心悟”到“體悟”的昇華。因此,打拳時的內在感覺反映了習拳者太極拳水平的高低,是關係著我們能否步入太極拳殿堂、獲得最佳健身效果的關鍵所在。有了內在感覺,我們就能在享受太極拳的快樂中健康長壽;缺少內在感覺,練拳如同做操,費力不討好。那麼,太極拳的“內在感覺”究竟是些什麼?由於感覺是個性化的產物,千差萬別難以表述,但這並不是說太極拳的內在感覺無規律可循,拳友們找找看,看看你身上有沒有這些太極感覺呢?

一、“骨升肉降”的感覺“骨升肉降”是指習練者骨架挺拔上撐的同時肉體鬆柔下墜的感覺。人屬於地球生物,肉體自然會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夠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撐,所以說“骨升肉降”是人類克服地球引力進行運動的必然。然而在練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覺卻是另外一回事,只有當你的身心真正放鬆下來後才能體會這種感覺。……“骨升肉降”還揭示了行拳時骨與肉之間的關係:骨肉分。“骨肉分離”是行拳時骨升、肉降、關節松的感覺,如同脫骨扒雞,只要將雞骨架提起來一抖,雞肉就會離骨脫落。

擁有這種感覺,說明你的肌肉沒有緊裹在骨骼上,已經處於放鬆態。肉體的下沉標誌著“松”,——骨架的挺拔標誌著“剛”——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覺,就為開啟太極拳“剛柔相濟”的大門找到了金鑰匙。——在行拳中,我們還要做到“三松三豎”:松肩豎頸,松胯豎脊,松踝豎腿,藉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覺保持貫穿套路始終。

二、“自身重量”的感覺“自身重量”的感覺是指行拳時我們覺得四肢如同負重。由於人生來就在地球引力下運動,以至對自身肢體的重量失去察覺,我們只有在體外荷重時(如拎一桶水)才會有負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時感覺到四肢的沉重,就說明你的身體真正放鬆了,放鬆的狀態越好,肩、胯關節鬆開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會越大。

這種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鬆後肢體受重力作用的結果,所以拳論有“由松入沉”的說法,可見“沉”是對“松”的驗證,——“地心為第三之主宰”、“足掌為第三之賓輔”,強調順應地心引力來“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來推動拳勢進行。

這句話突出了地心與腳掌的關係,沉從腳落,提從腳起,“沉”是順應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沉與提應趁著拳勢的蓄髮變化而轉換:發勢時為沉,腳掌植地生根,利於打擊對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勢時為提,身體輕盈靈活,便於動作轉換,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這樣,依靠身體的虛實變化透過腳掌來順應地球的引力和反彈力,將地球的勢能轉化為行拳的動力。——所以能夠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彈力來行拳,找到身體“如水載舟行”的沉浮感,才算進了太極之門。

三、“脊柱行拳”的感覺“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為主動、以手腳為從動的行拳方式。學拳初期,是用手腳來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進而學會了以腰帶脊,發揮腰部的樞紐作用,再隨著功夫的加深,“腰”會逐漸成長:先是與胯成一體,以腰胯來帶動手腳,接著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個連接百會和會陰穴的身體中軸線(也稱“中垂線”)。臂和腿好像牽掛在身體的中軸線上,行拳時四肢在中軸線的帶動下運動,起於中軸線,終於中軸線。——動手不動腰為僵手,邁步不用腰為死步。

上肢要體會“以腰帶臂”的感覺,下肢要體會“步隨身換”的感覺。——我們常說:“四塊松,全身松”,全身的放鬆關鍵在於肩胯的放鬆,——在太極拳中脊柱有三種運動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轉動和前後張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體脊柱的S曲線得到適當調直,可以糾正頭頸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轉動”是太極拳形成圓弧動作的動力源,,以脊柱帶動四肢運動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後張弛”是說脊柱如同弓背,隨著拳勢的蓄髮開合而含送張弛:蓄勢時脊柱隨著吸氣微微後弓,稱為“吞身”;發勢時脊柱隨著呼氣微微前馳,稱為“吐身”。行拳時脊柱隨著拳勢開合變化和拳勢呼吸呈現出節律性的張弛,這是形成太極拳開合鼓盪的動力源。

四、“周身一家”的感覺“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時“一動而無有不動”的整體運動。太極拳中不存在身體的局部運動,不單是舉手投足,就連一個呼吸、一個眼神,甚至一個意念,無不是太極拳整體運動的組成部分。這種整體運動觀,是太極拳區別於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運動項目的重要特徵之一。——楊澄甫曾經強調過:“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初級階段是練形,要體會“太極無手,腰便是手”的感覺,也就是上述“脊柱行拳”的感覺。中級階段是練氣,應體會“太極無手,氣便是手”的感覺,要求呼吸能夠順應拳勢的變化,使呼吸和動作相輔相成、互引互隨,身體有開合脹縮感。高級階段是練神,須體會“太極無手,神便是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