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巢湖洪家疃:記蕪湖(湯溝鎮)洪埂三代人尋根認祖情結


巢湖洪家疃:記蕪湖(湯溝鎮)洪埂三代人尋根認祖情結



那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回鄉看望老母時聽到了父老鄉親主動向我說起了前些年,在蕪湖二壩挑江堤竣工時,受到了當地宗親熱情宴請……這次我利用暑假順路便走訪了該村宗賢全家。在蕪湖二壩(原隸屬於無為縣)江堤沿線,問詢後得知有好幾個洪埂村。一問他們都說是祖上從江南徽州遷居過來的。其中離湯溝鎮約二里遠洪埂村,便是清代後期古巢始遷祖寬公後裔,遇天災乾旱時逃荒到此擇水定居下來的。


巢湖洪家疃:記蕪湖(湯溝鎮)洪埂三代人尋根認祖情結



我依據鄉親們提供的線索,乘著當時八十年代鄉下通行的“崩崩崩”三輪車,好不容易找到洪作炳生產隊長。村上老長輩洪德玉宗傑是作炳隊長的父親,一聽說老家洪家疃來人走訪聯誼,喜出望外,便一把緊緊拉著我的手說:老家來的,一家人!一句話暖了我的全身,初次見面的陌生感全然消失。這位個頭不高,留著小鬍鬚,身板硬朗,精神矍鑠的長輩,一見如故,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炳宗親弟妹全家,初次見時呈現的熱情氣氛,更是令我記憶猶新,歷歷在目。交談中,我拿出了《洪氏宗譜》複印件(洪家疃德升家民國版)。晚上,我也簡單作了自我介紹及老家概況,也談了續修宗譜的看法和展望。


巢湖洪家疃:記蕪湖(湯溝鎮)洪埂三代人尋根認祖情結



德玉長輩晚上與我作了深談,我們先輩是克字輩克順、克廣、克華三兄弟天災大旱逃荒到這裡的。這個地方原名叫黃絲灘。繁衍生息至今到倫字輩,共有七代,現有三十多戶,約有180多人口……我們是枝葉同根呵!

他談話中講到平時日常生活,過年節時,一再告誡晚輩子孫們要孝敬長輩,要懂得感恩!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黑魚是孝魚:老黑魚老時眼瞎了找不到吃的會餓死,它的子孫黑魚就遊鑽老魚口中,犧牲自己把自身奉獻給老魚充當食物!何況我們人呢?!老人也深談了解放前抗戰勝利後1946年發生在村內一件“大事”,結果我洪氏上下全村“跑反”躲仇,不能回家生活、生產……最後還是找到張治中將軍的舅舅洪子遠,他在鄰縣做縣長,通過他與本縣縣太爺從中斡旋,調停。最後平息。我們全村洪家人才敢回到家安居生息。我們洪氏家族從此永世不忘老家人先輩的恩德!


巢湖洪家疃:記蕪湖(湯溝鎮)洪埂三代人尋根認祖情結



作炳也接著對我說:記得是當年十月份的事。我打聽的這次挑江堤民工中不少是老家洪家疃一帶來的,就和各家當事人商量,家家捐點錢,由我來按戶頭起款,等加固江堤竣工,我們各家出來人一同與老家宗親喝酒乾一杯!一來表示感恩老家人;二來表示我們後輩沒有忘記宗親,老家,以後好聯繫,來往當親戚行走,加強感情啊!結果得到全村人贊同。我記得那天連帶我們本村自家,約開有十桌人,本村約有四桌人。當時呵,好不熱鬧!也算是異鄉遇故知吧,喜出望外!濟濟一堂,其樂融融!


巢湖洪家疃:記蕪湖(湯溝鎮)洪埂三代人尋根認祖情結



這在當時農村物質、經濟條件尚困難情況下,格外使人感到既意外,又驚喜!令人難忘:直到今天。這些當年挑江堤的民工及其家人,一提到此事,都是興奮不已,難以言表!這件宴請老家人在當時十分稀罕,甚至可以說還冒有風險:當時人們頭腦中還殘存極左觀念;以階級與階級出身觀點看待人與事,敘宗親,尋根問祖等尚沒有人集體行動,義舉過。這是洪氏宗親洪德玉、作炳義舉;也是生產隊長作炳心中有宗親大愛的壯舉!


巢湖洪家疃:記蕪湖(湯溝鎮)洪埂三代人尋根認祖情結



此後幾年,每到春節前,德玉老人都要徒步到老家洪家疃過年,一連要好幾天才能到達!家裡兒孫們多次勸阻,怕老人獨行無人照料不安全;多次給路費讓他乘車去都不行。我想,只能這麼來解釋:他老人家就是有信仰回族宗教徒在虔誠地到麥加城去“朝聖”!他要在過年時不忘安葬在老家的祖宗去祭祀,朝拜!雖陰陽兩隔久遠,也要稟告先人們一些人和事:要說幾句掏心窩的話,聊以自慰!從人性角度來講,這不是倫理悖論。一千五百年前東晉田園大詩人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說的好“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何況人呢?!華夏炎黃子孫均有尋根認祖的權利和情結。


巢湖洪家疃:記蕪湖(湯溝鎮)洪埂三代人尋根認祖情結



又過了幾年,我和同齡本村長輩德軍(張窪小洪村,屬洪疃村北份,已於2001年底病故)再次順路走訪洪埂村,長輩德玉與作炳全家同樣熱情,誠摯的接待了我倆。互相交流了一些有關情況,也一致期盼把宗譜續好。德玉老人家對老家魂牽夢繞,心中有大敬大愛;老家對他是內心的召喚!不幸的是老人家已於2008年10月作古,身前未看到宗譜付梓,十分遺憾,更使我們後輩感到愧疚,自責!直到去年十月份,我與宗傑作炳仁弟再次在柘皋開宗譜續修首次代表大會見面時,一見面就擁抱在一起,千言萬語,一言難盡!我們拍照以作留戀……如今,盛世修譜:國有史,方有志,族有譜,三“足”相輔相成,維護社會穩定。修家譜是繼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現在作炳的兒子曉勇繼承了先輩的遺願,利用高科技互聯網微信,不斷在為這百年修譜大業分憂,出力奉獻,小青年難能可貴!洪埂先輩開枝散葉七代人約160年左右至今有185人,可謂瓜瓞綿綿,枝繁葉茂,是他們仁行天下,榮耀華夏的善報必然結果!這次百年大計續修宗譜中,人口信息登錄、繳費等,在海內外四十餘處中,就數洪埂村做得最早、最齊、最好。這與他們三代人的人格魅力、工作認真的態度是密不可分的。


巢湖洪家疃:記蕪湖(湯溝鎮)洪埂三代人尋根認祖情結



百川歸海;山阻石攔,也擋不住大江要東流的趨勢。尋根問祖情結是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潮流!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