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山川網:又到週末了,今天這篇文章要講的點比較多,也比較碎。所以我想了想,開篇先把這篇文章的幾個要點先列一下,這樣方便大家瞭解情況,合理分配時間。

一、為什麼在眾多的都市圈中,我一直長期看好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獨特魅力、前景在哪裡?

二、對於先前推送的2019年安徽省分地市GDP(初版)進行更新修訂,安排近期推送由“合肥發佈”官方發佈的相關數據。

三、在當下這個階段,對於有遷居長三角計劃的外省人,特別是北方人,區域經濟情況有什麼新變化,需要有什麼新考慮?

四、我們一直提倡的遷居需要有理性思維和成長思維,究竟作何解釋?

特別再提醒一下,由於本文涉及到的點較多,所以對應的圖片內容相對也比平時要多一些,大家可以重點關注一下這些圖片素材,對於幫助外地朋友更好地瞭解長三角城市群和南京都市圈,有很好的幫助。


南京都市圈中的安徽城市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關於南京都市圈,我們前前後後講過多次。其中,以《新一線城市圈崛起系列丨南京都市圈:南京和他的小夥伴們》這篇相對最為豐富完整,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回顧。事實上在我們每天的推文末尾“熱門文章”之中,這篇推文的鏈接長期以來也都是放在這裡的。

今天我回顧了下,發現截止目前,我們在山川網公號上標註的原創的推文已經有450餘篇。再加上許多是原創但並未進行標註的推文,總量其實非常多。

對於新到的朋友,過早的推文並不建議大家再逐一去看,因為區域經濟的情況變化很快,三四年前的情況可能和今天就已經大不相同了,所以想要回顧往期推文的朋友建議儘可能以過去一年時間內的為主,比如直接點擊每篇推文下的“熱門文章”鏈接就是個不錯的方式。

今天我們推文的重點其實是幾座安徽城市。但為什麼還是要先交代關於長三角城市群和南京都市圈的背景呢?原因是隻有有了以上兩個先決條件,我們今天談到的幾個安徽地市才真正能夠體現出其區域核心價值。

南京都市圈的官方定義中,是指南京為中心的經濟區域帶,位於長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帶核心地區,地跨蘇皖兩省,是中國最早跨省共建且為數不多的跨省都市圈。

關於南京都市圈的戰略價值,官方的表述是:南京都市圈連南接北、承東啟西,地理位置特殊,城市類型豐富,是長三角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傳導區域,在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單純看這些描述,其實我們很難真正直觀地去理解這裡的“重要區域”和“重要地位”,究竟是什麼重要。所以我們同樣是先看圖,下圖的這組組圖分別是“南京都市圈在全國的位置”、“南京都市圈在長江三角洲的位置”、“南京都市圈所轄城市”——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其中,“南京都市圈在長江三角洲的位置”這幅圖其實尤為重要。說到長三角城市群,事實上它是有早期、中期和後期三個階段的,或者說是初階、中階和高階三個階段。

三個階段的核心區別當然是綜合競爭力,但是綜合競爭力這個話題很大,一句兩句話說不清楚。對於普通人來說,一個很直觀的長三角綜合競爭力提升,就是所轄成員城市的不斷擴容。

初階長三角,大致上是由上海、蘇南、浙北三小塊,大約不足十個地市構成的。這個階段,其實站在現在的維度看,就是上海都市圈的概念,是以上海為唯一區域核心的小型城市圈。

中階長三角,也就是廣為人知的所謂“江浙滬”,即上海、江蘇、浙江一市二省共計二十多個地市組成的城市群。這個階段已經出現上海+南京/杭州一超兩強的三核驅動模型。但是,事實上這個階段的蘇北和浙南區域,與長三角之間的一體化進程進度還是比較滯後的。

高階長三角,也就是在原有的江浙滬之上加入了安徽全域,變為江浙滬皖的完整版長三角。當然,我們依舊不能說這就是終階“版本”的長三角,因為終階版的長三角距離我們時間尚遠,可能要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而事實上即使是現階段的高階長三角,如果未來能夠完成真正的協調統一,兼容一體,其綜合實力就已經是極其驚人的了。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那麼為什麼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南京都市圈一直都存在,但是存在感並不是那麼高呢?

這裡我們要再看一張圖,就是上面的南京都市圈在蘇皖兩省的位置。我們可以這麼說,在長三角城市群還只是江浙滬這個中級階段時,南京的位置是整個長三角的邊緣,這使得在政策上南京很難獲得長三角相關政策的最頂格支持。

那麼我們可以回顧,為什麼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蘇錫常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發展如此迅猛呢?從地緣來看,當時的蘇錫常和杭嘉湖,正是整個長三角的地理中心。長三角的一體化進程必然是要由點到線再到面的,而那個階段的蘇錫常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正是上海這個點在“連線”階段的最重要區域。

而當加入安徽全域的高階長三角形態出現後,我們發現整個長三角的地理中心明顯出現了變化。什麼變化?曾經是長三角邊緣的南京,此時瞬間成為了區域中心。更重要的是,南京的位置,正是連接現階段長三角一體化進程較成熟區與待加強區的咽喉。

哪裡是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較成熟區?顯然是上海+蘇南浙北。那哪裡又是長三角一體化進程最薄弱的地區?顯然是蘇北與皖北。

另外,事實上整個安徽省,由於被列入長三角城市群的時間明顯較晚,在經濟與社會各方面與江浙滬三省的互通互聯進度上,都較為滯後。如何快速解決這個問題,同樣是需要和曾經的初階長三角一體化進程打開局面時運用的方式方法一樣,以點連線再到面。

只不過,這一次的“點”,從曾經的上海變成了如今的南京。換而言之,新加入長三角城市群的安徽全省究竟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意義上與既有的長三角區域無縫融合,很大程度上依賴南京這一區域中的連接樞紐能力。

這樣一來,我們的思維顯然也需要迅速的迭代更新,而不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事實上在我看來,除了行政上南京市不在安徽省實際“履職”以外,在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科教、醫療等各個方面,南京在過去這麼多年始終扮演的都是蘇皖兩省省會的實際角色。

這一狀況,在長三角城市群全面上升為國家戰略,南京都市圈戰略價值全面提升後的今天,南京的“實轄兩省”地位,非但沒有被減弱,反而是被大大加強了。特別是在皖南、皖東和皖北地區,南京的影響力基本上是無處不在的。

在未來的時間段內,舊的所謂“省市縣”這樣的行政區劃隔閡,將會與日俱減。而新的以都市圈、城市群為綜合衡量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程度和執政領導能力的新標準,已經悄然形成。

很多這代人無比看重的所謂依靠既有行政區劃來限定城市各項公共資源使用權的方式,未來被改變、被升級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從長期來看,例如未來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線下,南京和南京都市圈的人口變化潛力大約會是什麼樣呢?

從區域的經濟發展潛力來說,未來南京常住人口再增加五百萬以上,整個南京都市圈常住人口再增長一千萬以上的人口規模,對應區域的人口承載力而言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那麼當問題排除了經濟發展潛力和人口承載力兩點後,最大的問題就浮出了水面——在當下這個中國整體城鎮化進程由中期向末期發展階段,這樣多的人口,從哪裡流入呢?

其一自然是安徽,目前安徽全省人口超過六千萬,區域擁有合肥和南京兩大都市圈,過去很多年來安徽都是南京及南京都市圈區域重要的人口來源,未來自然也不例外。

其二則是北邊的河南、河北、山東三個省份。這三個省份都是人口大省,且省內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與就業質量,與擁有的勞動力規模長期存在較明顯的衝突。

這裡如果我們做個假設,如果在未來的二十年,以上三地每個省份可以向南京都市圈區域各流入10~15萬人口,那麼十年合計就可以達到300~450萬的人口增加,二十年合計就可以達到600~900萬的人口增加。

對於城市圈來說,源源不斷的人口特別是年輕人口流入,可以應對全國範圍內迅速加劇的老齡化情況,保持區域經濟的活力和可持續發展;對於新加入的居民來說,則可以獲得良好的就業環境、生活環境及發展前景,這才是真正的雙贏。


2019年安徽16地市經濟“成績單”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在差不多一個月之前,我們在《2019年安徽各地市GDP排名:省市年度雙黑馬,長三未來增長極》這篇推文中,曾安排推送過關於“2109年安徽省各地市GDP排名(初版)”。

在當時的時間點,官方的數據版本暫未公佈,所謂初版即是綜合多方媒體數據得出的預測版。前幾天的時候,“合肥發佈”官方發佈了官方版的2019年安徽16地市的GDP準備版本,這裡我們經過重新制表,分享給大家。

我仔細比對了之前的初版和今天推送的版本,發現在16地市的排名情況上,整體還是吻合度較高,僅有淮北與銅陵二市的位次出現互換——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大家也可以看到,在上面的這份素材中,我特意對蕪湖、滁州和馬鞍山三個城市進行了標註。在下文之中,我們會用得到,大家可以對以上三市進行下特別的關注。

在蕪湖、滁州和馬鞍山三大南京都市圈中的核心安徽成員城市中,蕪湖市的經濟總量長期在省內排在第二位。雖然距離第一位的合肥差距較大,但是也暫時與第三位的城市保持了一定的距離。

但是滁州和馬鞍山二市的命運,卻在2019年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滁州市連漲兩個名次,從去年的省內第5名直接躍升至第3名,僅次於合肥與蕪湖;而馬鞍山卻連降三個名次,從去年的省內第3名滑落至了第6名。

核心原因,顯然還是來自於全國四經普對於2018年全國各省市GDP的修訂。

以滁州為例,2018年滁州市GDP經修訂上調了近800億元,年度GDP數量從原本的1801億修正為2594億。在此基礎上,滁州市2019年度GDP同比增速又達到了9.7%的高水平,最終才實現了在2019年度以2909.1億元GDP總量的成績排名省內第三。事實上,滁州市的年度GDP增速也同時是省內16個地市中最高的。

除了往期GDP體量大幅上修外,滁州市還有什麼發展經濟的殺手鐧?根據多方媒體的蒐集查詢我們發現,發力重大項目,提振園區經濟,是過去幾年間滁州市重點“押注”的賽道。

與滁州市近在咫尺的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於2015年6月正式獲批設立。而自該新區獲批設立後,滁州市地方政府便旗幟鮮明地主打“大江北”戰略,積極融入南京江北新區。滁州對接南京江北新區,並不是自身的“一廂情願”,該發展思路事實上獲得了國家戰略的加持。

在2019年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要求,推動省際毗鄰區域的協同發展,其中“點名”了六組省際毗鄰地區的合作,滁州獨佔兩個。分別是,支持頂山(南京)-汊河(滁州)、浦口(南京)-南譙(滁州)開展深度合作。

滁州市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績,顯然和其突出的地理位置優勢密不可分。背靠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這棵“大樹”,滁州市近水樓臺先得月,是必然的。


蕪湖、滁州、馬鞍山的基本情況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而想要以南京為突破口實現經濟彎道超車的安徽地市,顯然不止滁州一個。在毗鄰南京這件事情上,另外兩個安徽地市馬鞍山和蕪湖,其地理位置優勢同樣毫不遜色。

我們以馬鞍山為例,據澎湃新聞的相關報道,毗鄰南京的馬鞍山,近年來在經濟發展戰略上,始終都在主打“南京牌”。

和滁州一樣,馬鞍山下轄多個板塊都和南京接壤。比如和縣和博望區,目前均“以融入南京都市圈為主攻方向”。

馬鞍山也被認為是和南京同城化發展潛質更好的周邊城市之一。去年9月舉行的南京市長國際諮詢會上,一位專家結合產業發展等指標,通過軟件現場推演得出,在南京主城四周,南側的江寧、溧水將更快和馬鞍山形成城鎮連綿帶。

說到這兒,我們有必要對滁州、馬鞍山和蕪湖三座南京都市圈中的重要安徽成員城市,進行下簡要介紹。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滁州,簡稱滁,古稱塗中、清流、新昌。是安徽省地級市,是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核心圈層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滁州地處長江下游北岸,長江三角洲西端,安徽省東部,蘇皖交匯地區。全市設2個區、管轄4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土地總面積13398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411.4萬人。

2019年,滁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為2909.1億元(按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修訂,2018年全市GDP為2594.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9.4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1427.6億元,增長11.7%;第三產業增加值1232.1億元,增長8.4%。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8.6:49.1:42.3。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馬鞍山,簡稱“馬”,是是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合肥都市圈成員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門戶城市。

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3個區、3個縣,總面積4049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99.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33.7萬人,城鎮人口159.50萬人,城鎮化率68.25%。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蕪湖,簡稱“蕪”,別稱江城,安徽省地級市、長三角城市群中心區城市、華東地區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南京都市圈城市,合肥都市圈城市,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

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西南部,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是華東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全國綜合交通樞紐。蕪湖市下轄4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6026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374.8萬人,城鎮化率65.54%。

滁州和馬鞍山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他們與都市圈中心城市南京之間由於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在南京市地鐵線網規劃之中,都進行了城際軌道交通線路的規劃。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南京地鐵S2、S3、S4等線路,與馬鞍山、滁州兩市的關係極其密切。

南京地鐵S2號線(又稱寧馬線)預計2025年以前通車。地鐵S2號線北起銅井站,南至提署路站,全長30千米,擬設置9座車站。

該線路用於連接南京濱江新城、板橋新城與馬鞍山中心城區,當塗縣。寧馬線南京段全長4.6公里,寧馬線馬鞍山段全長約25公里,南起提署路,北至慈湖站。寧馬線從南京地鐵8號線的終點銅井站對接寧馬城際鐵路。

南京地鐵S3號線(又稱寧和線)是南京地鐵第八條建成運營的線路,也是南京地鐵第三條開通的過江線路,於2017年12月6日正式運營,標誌色為粉紫色。

地鐵S3號線途經江寧區、雨花臺區、建鄴區和浦口區,線路東起南部新城的南京南站,一路向西經過雨花經濟開發區北部、鐵心橋地區、河西新城南部,行駛大勝關長江大橋專用過江通道跨越長江,進入橋林新城,西至高家衝站,是中國唯一一條在橋上與高鐵並行的地鐵線路。

該線路未來將延伸至馬鞍山長江左岸的和縣。

滁寧城際鐵路(又稱寧滁城際鐵路)是南京地鐵系統下的跨市域線路,南京段的編號為S4號線,一期工程已於2018年12月30日正式開工,二期工程於2019年12月26日開工,計劃於2022年通車。

滁寧城際鐵路滁州段途經滁州市琅琊區、南譙區和來安縣,線路東起汊河新城的汊河鎮站,沿104國道向西北進入蘇滁現代產業園後轉南,進入滁州城南新區,南至滁州高鐵站。

在中國現階段的一眾都市圈中,南京都市圈在區域內城際軌道交通規劃及建設上均表現極為突出。密度高、實用性強、規劃建設進度快,真正將圈內所有成員城市視為整體,均衡性與公平性均十分值得稱道。


蕪湖、滁州、馬鞍山為什麼宜居?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長三角很好,從非常多的維度來看,目前的長三角城市群,都是綜合意義上國內首屈一指的地區。但是這也相應帶來一定的問題,就是長三角地區的各項生活成本,近些年來增長同樣十分明顯。

這種情況,在相對成熟的長三角區域,表現得尤其明顯。在三五年前,雖然上海的生活成本已經很高,但是在江蘇和浙江省內,還有眾多的高性價比三四線城市,可供新流入的人群做選擇。

比如當年的無錫、常州、嘉興、紹興等地市經過過去十年的迅猛發展。如今的這些地市,放眼國內,除了相對強勢的省會和副省級市,能夠在全方面優於他們的選手其實極少。

一直以來,很多朋友,特別是北方省市的朋友在和我討論遷居長三角這個話題時,都會提到的問題就是,目前長三角地區的生活成本太高了,特別是房價這方面,很難接受。

這個時候,事實上我們需要的就是,理性思維和成長思維。

什麼叫理性思維?就是你冷靜下來客觀對比,長三角地區是否全方面優於你目前生活的地方,長三角地區是否是你真正想要遷居的地方。如果是,那麼你需要做的不是思來想去該不該怎麼做,而是應該調動所有資源,實現相應的目標。

什麼叫成長思維?就是要從長線來看,不要僅僅考慮自己的這一代的中國是什麼樣,還要儘可能去考慮下一代人的中國是什麼樣。同時,很多人生目標的實現都是曲線的,是階梯型的,而非直線直達的。

伴隨著中國城鎮化趨於尾聲,通過一代人努力改變命運和逆襲階層的機會已經變得很少。累積效應,持續不懈的多代人接力式向上,是大家應該意識到的一點。

所以對於現階段的長三角而言,未來階段成長性非常值得看好的一個版塊,正是南京都市圈。而如果我們想要選擇南京都市圈,但南京目前房價又認為較難承擔的話,南京都市圈中的三個安徽城市,滁州、馬鞍山和蕪湖,其實就是非常值得考慮的對象。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滁州、馬鞍山和蕪湖三市與南京之間的關係,事實上在南京的行政區劃上,我們都可以找到非常相似的參考目標。

江北的滁州市,特別是南譙區,其距離南京主城的距離,基本上和南京城北的六合區相似,與南京江北新區無縫對接,未來通過城際鐵路S4線與南京連通;

橫跨長江兩岸的馬鞍山,江右的主城區與南京江寧區直接接壤,江左的和縣與南京浦口區直接接壤,未來兩岸均有城際軌道線路與南京相連通(S2/S3線)。馬鞍山主城區花山區和雨山區距離南京主城區的距離,基本上和南京城南的溧水區相似。特別的一點是,馬鞍山城區距離南京祿口機場極近,兩地之間亦有機場大巴通達,出行極為方便。

而相較於滁州和馬鞍山,距離南京主城區略遠的蕪湖市,事實上與南京的距離也和南京最南端的高淳區接近。從蕪湖出發乘坐高鐵到達南京(蕪湖站~南京南站),耗時同樣僅需要40分鐘左右。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從絕對距離和交通情況來看,滁州、馬鞍山和蕪湖主城區域,事實上和南京的郊區並無太大區別,兩地更多的差別在於行政區劃帶來的戶籍差別,進而帶來的如教育、醫療資源上的差別。

但是,凡事都要考慮性價比。南京城的各項資源的確在國內一眾城市中表現極為突出,但相應的是,南京目前的平均房價已經超過了3萬每平米,這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家庭或普通收入人群,已然是較難以碰觸到了。

而截至最新,滁州、馬鞍山和蕪湖三市的平均房價及房價走勢,又是怎樣的呢?

滁州,最近時段的二手房均價在7000元/平米左右。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馬鞍山,最近時段的二手房均價在8000元/平米左右。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蕪湖,相較於以上兩市略高一些,最近時段的二手房均價在12400元/平米左右。但是,新樓盤的均價目前還在10100元/左右。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而以上的價格,均是對應城市的均價。在不同的地段和不同的小區情況下,價格依舊還有進一步上下浮動的空間。

如果你對長三角地區的平均房價有了解,應該知道在長三角的相對成熟區域的蘇南浙北,即使是四線城市或者縣城鄉鎮,想要找到均價一萬以內的房子都早已不那麼容易。

而滁州、馬鞍山和蕪湖三市,作為獨立的地級市行政單位,或許在經濟體量上未必突出,但是在市政資源上確實各自獨立配置的,特別是醫療資源和教育資源。

蕪湖、滁州、馬鞍山,北方人遷居長三角的新高性價比選擇之城?

以蕪湖為例,作為長期以來安徽省的經濟第二城,蕪湖擁有安徽師範大學、安徽工程大學和皖南醫學院等高校,整座城市的人文與居住環境在中國同級別城市中十分佔優。

更有趣的是,蕪湖目前已經在假設自己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目前蕪湖市城軌1、2號線在建,共設車站35座,其中高架站34座,地下站1座,項目總投資133億元,預計2021年開通試運營。

所以像滁州、馬鞍山和蕪湖這樣的城市,自身的經濟發展不差,又兼有南京都市圈和長三角城市群兩大靠山,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十分突出的。

如果放眼整個北方地區,排除省會和副省級市,真正意義上能夠在生活環境、交通便利、發展前景上明顯較之三地有非常突出優勢的地市,也並不太多。

更重要的是,之於滁州、馬鞍山和蕪湖三市而言,合肥、南京、蘇州、杭州、上海等一眾發達城市近在咫尺。想要拼搏進取,隨時可動;想要安逸度日,亦回首可及。

而三城皆身處長江兩岸的獨特地理位置,四季分明的氣候幾乎適應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對於北方人遷居而言,難度也會低上不少。

難能可貴的是,這個區域由於亦南亦北的地理位置,當地居民使用的江淮官話,其識別難度同樣是中國所有南方省市中相對而言最低的一種。關於這點,我想很多北方朋友應該深有體會。

而長江之美,更是給這些濱江小城,帶來了更多預料之外的生活幸福感與愉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