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南北方的火鍋差別是什麼?

REAL


火鍋其實不止冬天想吃,夏天也想吃,沒什麼事是燒烤和火鍋解決不了的。

南北方火鍋其實差異還是非常大的。下面我來跟大家說說區別都有哪些。

一、器具、鍋底不同

先說下北方火鍋的種類,北方火鍋基本上以老北京銅鍋為主和演變而來,各地喜歡煮的東西略有不同,但基本相似。多數是清湯鍋底,或者放點紫菜、八角、蔥段。

例如山東的曹縣涮羊肉就是標準銅鍋,還有東北的酸菜火鍋都是很相似的風格。

南方以四川火鍋為主,四川火鍋種類就比價多了,有鴛鴦鍋、子母鍋、四格鍋、九宮格鍋等等,以辣為主,成都香辣、重慶麻辣,捕獲一大批愛辣人士的胃。

還有潮汕火鍋,潮汕火鍋以牛肉為主,按牛肉各個部位分成不同的肉質,涮的時間也比較短,但味道非常非常好!湯底一般選擇高湯、牛雜、牛丸等等

二、蘸料不同

北方火鍋一定要搭配蘸料,芝麻醬+韭花+腐乳是標配,因為本身湯底比較清淡,搭配香味十足的醬料味道正好。

四川火鍋因為湯底比較濃郁爽辣,為了保護胃粘膜會搭配香油製成的油碟,或者直接蘸幹碟,其實四川人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調配蘸料的小秘方,例如加幹碟加原湯、香菜加耗油等等。

潮汕火鍋則更喜歡稍微帶甜的沙茶醬,更能帶出牛肉的香味。

三、菜品不同

北方火鍋比較簡單粗暴就是放牛肉、羊肉,北方火鍋店基本都標準配套,白菜+菠菜+粉絲+豆腐,搭配牛羊肉片就是最棒的。

四川火鍋則千變萬化,好像什麼都可以放在裡面煮,但是很奇怪的是居然味道都還不錯。肉製品多數為內臟,例如最近很火的郡肝、肥腸結、鴨腸、鴨血等等。

其實火鍋還有很多其他種類,例如貴州的酸湯魚火鍋、海南的椰子雞火鍋等等。


貝殼影像


火鍋的定義就是用火燒鍋,以水導熱、煮涮食物的一種形式,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叫法,湖北、湖南地區叫爐子,昆明地區叫炊鍋,寧夏地區叫鍋子,廣東地區又叫做邊爐,連北京的涮羊肉其實也是火鍋的一種形式。火鍋的起源也一直是人們爭論的話題。一種說法把火鍋的起源追溯到商周,認為我們“老祖宗”祭祀是用的鼎就是火鍋的雛形;另一種說法是由我國北方地區少數民族發明的。由於北方地區寒冷,食物易涼,故很多人圍坐火爐而食,後流傳開來。無論哪一種說法正確都說明我們現在的火鍋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西晉文學家左思和南宋文學家林洪分別在《蜀都賦》和《山家清供》中描寫過當時的火鍋情形。全國各地的火鍋當中又以四川的火鍋最為著名,以其特有的口味:麻、辣、燙、鮮、香而風靡全國。

四川的火鍋有很多種類型,比較傳統的為毛肚火鍋。清朝道光年間重慶當時一些棒棒(重慶特有的一種重體力勞動者)到殺牛場撿一些被人丟棄的牛的內臟,洗淨與船工一起用一瓦罐加上一些辣椒、花椒等調料,燙食就形成了現在比較傳統的全牛油毛肚火鍋;後來在毛肚火鍋的基礎上又有了現在的很多的風味火鍋(以雞、鴨、魚、兔等特殊風味烹製的火鍋);後來又增加了一些具有滋補作用的中藥,做成滋補火鍋,同樣受到顧客的喜愛。

火鍋的特點:

1、用料廣泛:最早的四川火鍋以毛肚、牛雜等動物性內臟原料為主,後逐漸增加了其它的動物性原料,如:雞、鴨、魚、兔,甚至現在海鮮原料也應用在火鍋當中,廣東地區還出現了蛇邊爐和其它野生動植物原料為主的火鍋品種。在植物性原料方面,幾乎所有的蔬菜和豆製品均了在火鍋中應用。所以有人形容火鍋的用料廣泛就是“凡是能吃的原料均可以在火鍋中煮或者燙食。

2、口味大眾:北京地區的涮羊肉的湯鍋中少加或者不加任何調味品,吃的時候根據個人口味用不同的調料調成味碟蘸食。現在四川的火鍋也一改過去的又麻又辣,減少辣椒、花椒的用量,而且有些火鍋店又採用雙味或多味鍋,可以滿足不同食客的要求,使口味更加大眾化。

3、製作精細、鮮香味美:火鍋的底料和湯料製作非常講究。底料用幾十種香料加上牛油熬製,再加上特製的鮮湯(一般是用雞、鴨、肘子、排骨等動物性原料熬製),和多新鮮的菜品邊燙邊食,使多種鮮味物質溶出,回味無窮。

4、和睦熱烈的氣氛:火鍋之樂,在於氣氛與情趣。親朋好友,賓客同伴,圍著火爐,邊涮邊聊,其樂無窮,正如清代詩人嚴辰寫的“圍爐聚飲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


美食理想


中國的火鍋文化博大精深,火鍋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在中國已經有1900年曆史了,北京的老北京銅鍋涮肉,廣東的海鮮火鍋,雲南的滇味火鍋,臺灣的沙茶火鍋,澳門的豆撈火鍋,苗族的竹蓀鵝火鍋,貴州侗族火鍋,浙江八生火鍋,蘇杭菊花暖鍋,成都火鍋,四川火鍋和最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東北酸菜白肉火鍋。

這東北的酸菜白肉火鍋是寒冷的冬天東北家家戶戶必吃的一道菜,在我國的最北漠河縣,一年冬季時間長達六個月左右,最冷氣溫低至零下40度,這衣服穿到一定厚度就不能再穿了,人們就要從吃上找溫度,這酸菜白肉火鍋當仁不讓的就排到了第一位。

做法上也是相當簡單,但這味道簡直是太牛了,今兒我就教給你們,回頭你們在家也可以自己試試,絕對好吃,主要吃了渾身暖和啊!零下1,2十度完全沒問題,哈哈哈。

做法:

1、將去骨帶皮的豬五花肉洗淨,皮面朝下用明火焰烤至焦黃後,放在溫水盆內浸泡約30分鐘後撈出,用刀刮淨皮面,然後在冷水鍋內,先用旺火燒開,再用小火慢煮,煮至八成熟時撈出,放在方盤內用重物將肉壓平,晾涼備用。

2、切成薄片,越薄越好,這注意別切到手。

3、將酸菜幫掰開,洗淨,去掉邊緣菜葉,順著菜幫片兩刀(厚幫片兩刀,薄幫片一刀),然後頂刀切成細絲,越細越好,洗淨,捏幹水分。

4、粉絲泡發,把雞湯倒入鍋內(我覺著骨頭湯也可以),放入酸菜絲,粉絲、活螃蟹(有就放沒有就不放,放更鮮甜一點兒)、花椒、大料、味精、精鹽等,用旺火燒開,撇淨浮沫,盛入火鍋內,上面擺上白肉片,有凍豆腐加凍豆腐,(凍豆腐是涮火鍋的精品,豆腐的孔隙裡面吸滿了汁水,超級好吃!)蓋上蓋。

5、燒好的炭裝在爐膛內,端上餐桌(大鍋下部要墊有金屬託盤,盤內放入涼水,以免烤壞餐桌)開鍋就能吃了,家裡要是實在沒有碳鍋用電鍋也可以,畢竟這個火鍋這麼好吃,不能因為沒有鍋就不做了哈哈哈。

6、食用時要將香菜末、腐乳、芝麻醬、蒜醬、紅椒油、醬油、米醋一併備在桌上,可以調成蘸料沾白肉吃(不過我建議你先喝湯,湯簡直是靈魂)。

在東北冬天真的特別冷,但好在屋子裡有暖氣,哈哈哈南方的朋友們你們羨慕嗎,在暖暖和和的屋子裡,吃上一頓美滋滋的酸菜火鍋,吃完了再來兩個凍梨,這生活還有誰!


你的菜呀


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因為南北範圍太廣。別說南方和北方區別,南方範圍內都有很大區別。例如我們海南之前叫火鍋為打邊爐,跟廣東一樣。海南的火鍋以清淡為主,一般就放點紅棗黨參當歸蘿蔔之類的做底料,加清水。水開後就放雞肉,我們海南人就是喜歡吃雞,雞多任性。其他的還有像什麼地膽頭雞湯火鍋,糟粕醋火鍋之類的海南特色火鍋。而且海南人吃火鍋也不像其他地方那樣,會擺很多配菜。我們一般就幾個配菜


小城三亞


南北方火鍋的差異性還是十分明顯的。

首先就其容器而言,南北方習慣使用的器皿就有很大不同。譬如老北京火鍋的容器普遍較大且深度深,正如北京涮鍋一樣,吃的就是在銅鍋裡涮的感受,老北京愛吃涮吃的就是牛羊肉片在沸騰的火鍋底料裡涮過,再撈起的快感,而且吃火鍋一定得去外面吃,一群人擠在在充滿水汽猶如仙境的屋子裡這與火鍋本身性感而火辣形成最佳襯托,為北方嚴寒的冬日帶來暖意。

金華砂鍋主要是由於江浙地區冬天沒暖氣,常常室內溫度比室外溫度低,而砂鍋比其他鍋更易保溫,散熱比較慢且江浙地區飲食以清淡為主,所以自然用砂鍋煮出來的火鍋湯更加鮮美了。我們家就經常在冬天用砂鍋煮好一鍋火鍋然後大家圍著吃,極其溫馨。

其次,就其主打口味及原材料而言,不同地區的火鍋就有明顯差異。譬如潮汕牛肉火鍋主打牛肉,牛的各個部位都被分割了,以供挑選。我比較喜歡吃牛腱肉、牛筋、牛肚,當然少不了牛肉丸,牛肉丸一般會分為生的手打牛肉丸和熟的手打牛肉丸,我一般會選擇熟的手打牛肉丸,煮起來比較方便,當然了些人覺得熟的不如生的新鮮,但其實找對了店,基本上差不太多。不太會控制煮的時間的話,還是選擇熟的,以防萬一沒煮熟。

重慶的麻辣火鍋基本上各個城市都有,我認為這與當下城市生活壓力大,人們需要尋求刺激感來解壓有關,而重慶麻辣火鍋就能給味蕾帶來前所未有的刺激。

最後,就其蘸醬而言,北方人習慣加麻醬、花生醬、蒜泥,而南方人則習慣加醋和醬油。譬如去呷哺呷哺吃火鍋,不吃他們家的麻醬就不算是吃火鍋。但是,若是在廣西地區遇到吃火鍋沒麻醬的,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為他們用的是味碟,切得碎碎的小紅椒加蒜,加上醬油,再澆上燒開了的油,那香味立即撲鼻而來。

總而言之,南北火鍋的差異體現了南北飲食文化的不同,同樣也體現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GSN


亞洲食學論壇


北方火鍋的代表當屬創建於1903年的京城老字號"東來順",銅火鍋名揚海內外,"紫色東來,順順利利",國家領導人和國外元首外賓均喜歡來此。老店在王府井東安市場,現如今北京各城區有不少加盟店。



南方火鍋的代表當屬四川火鍋,特別是重慶火鍋,那叫一個辣,重慶有火鍋之城的美謄。另外,還有云南菌湯火鍋、廣東的潮汕火鍋等等也非常美味。



中國的各地飲食文化豐富多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