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李鴻章捱了一槍,換來少賠日本一億兩白銀?假的


李鴻章捱了一槍,換來少賠日本一億兩白銀?假的

1895年3月中,西太平洋。

萬傾碧波上,一艘德國商船“公義號”和她的姊妹船“禮裕號”正開足馬力一路向東,船上高懸“中國頭等議和大臣”大旗。

甲板上,一個身材高大、略帶駝背、鬚髮花白的老者身穿黃馬褂、頭戴三眼花翎,手扶船舷向東眺望,臉上表情複雜,安祥平靜中卻流露出些許的憤懣和悲涼,周圍的隨從恭順地圍繞著他。

半晌,老者費力地張口,緩緩吟出一首七絕:

晚傾波濤離海岸,

天風浩蕩白鷗閒。

舟人哪識傷心處,

搖指前程是馬關。

言畢,老者痛苦地閉上眼睛,任太平洋上乍暖還寒的海風吹拂他已經略顯乾枯的髮辮,遠處,似乎已經能夠看到那個初貧乍富的強盜島國,而船下寂寞無邊的深藍中似又隱藏著無邊的屈辱……

這個老者,就是大清帝國前往日本議和的全權大臣李鴻章,而圍繞在他身邊的,是他的親信幕僚們:李經方(李鴻章嗣子,也是此次出使的議和大臣),伍廷芳博士(作為偉大的老一輩資產階段外交家,他還將在這部書中出現無數次,我們需要記住他)和馬建忠博士(馬相伯之弟,語言學家,外交家,洋務派干將)等。

除此之外,李鴻章還帶了一個特殊的顧問,他就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美國前任國務卿科士達。

身心疲憊的李中堂帶著滿滿的屈辱和落寞踏上日本的國土,在馬關和伊藤博文等談判,而大日本帝國對待中國客人的方式是給了老頭兒一槍。

當時李鴻章已經和伊藤博文談了幾輪,他要求伊藤“先停戰、再談判”,這是符合國際慣例的。但這不是東方強盜的慣例,伊藤的想法是先佔領山海關、天津及臺灣,到時不由李鴻章不跟著他的指揮棒轉。但李鴻章赴日談判激起了日本右翼勢力極端分子的反抗,我們明明可以佔領整個中國,幹嘛要談判?於是決定暗殺李鴻章,以此阻止日清談判,以從中國攫取更大的利益。

只是這些英勇的極右組織分子並不知道,現在日本的國庫已經不比阿Q的土穀祠富裕多少,再打下去,連天皇都要當褲子了。

日本憤青無法直視國際大勢,卻敢直視李鴻章。這位勇於任事的暴徒是日本右翼組織“神刀館”的小山豐太郎,他在李鴻章從談判地點春帆樓回館驛的路上,突然衝出,趁亂對著李鴻章開了一槍。

這一槍正中李鴻章的左頰,血流如注,頓時暈厥。李鴻章命大不死,被救醒後,他令人將被血染過的黃馬褂保存起來,不無淒涼地說:“此血可以報國矣!”

刺李案中,日本警察的破案效率得到了超高的體現,在槍擊大清帝國議和全權大臣六天之後,愛國憤青小山豐太郎被捕,經審判後被判處無期徒刑。

但就是把小山豐太郎槍斃一千次,損失已經造成。人家大清帝國的和平鴿來你們家作客,結果在你家院裡差點被當場槍決,不帶這麼玩兒的。

日本這臉丟大了。

李鴻章被刺,明治天皇睦仁大怒,嚴厲斥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陸奧宗光。小山豐太郞的行為等於將把柄交到人家手裡,日本方面生怕李鴻章憤而回國,也怕槍擊案被引發國際輿論對中國的同情,他更怕的是虎視眈眈的列強借此出面干涉,從日本搶佔的好處中分一杯羹——這是列強的一貫作風。

日本一下子被動了。

伊藤博文對小山豐太郞的行為極為惱怒,說這比戰場上幾個師團的潰敗還要嚴重。伊藤是對的,愛國賊的破壞能量從來不比賣國賊小,這個原理放之四海皆準。

以伊藤為首的日本達官顯貴們紛紛向李鴻章表示道歉和慰問,皇后也親自制作繃帶表達對受傷的中國宰相的歉意。

李鴻章“此血可以報國矣”得到了應驗,至少他的血換來了日本之前死不讓步的條件:

第一是無條件停戰——之前伊藤根本不理睬李鴻章的“先停戰,再談判” 要求——日軍的侵略步伐總算是停下來了。其實,日本所謂不停戰是做給中國人看的,戰爭已經讓日本的國庫見了底,耗不下去的是日本而不是中國。

第二是把戰爭賠款從三億兩減至兩億兩——也就是說,李鴻章幾百CC的血,價值一億兩白銀。這樣說來,李鴻章無疑是有史以來身體最值錢的人,隨便一滴血都能換幾十個腎6……

不過,關於第二點其實是傳說。由於電報密碼早已被日本破譯,李鴻章的請示和清廷的指示對日本而言完全是透明的,伊藤博文很清楚清廷的底限。所以所謂李鴻章捱了一槍,換來少賠一億的結果只是小說家言而已。換句話說,日本政府固然對捱了槍子兒的李中堂萬分歉疚,但該要的錢一分沒少。

李鴻章雖然大難不死,但也沒什麼後福。年邁的他仍然繼續代表戰敗的大清帝國忍受屈辱,而正值壯年的伊藤博文仍然繼續他的頤指氣使。

其實李鴻章和伊藤博文是老朋友了,共同的理想、相似的政見和完全不同的改革結果使得這兩人堪稱知音,他們甚至都被稱為“東方的俾斯麥”。

十年之前,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天津會談朝鮮問題,當時的李鴻章位極人臣,指點江山,完全不把小字輩伊藤博文放在眼裡。而彼時的伊藤博文,和他身後的大日本帝國一樣,正處在厚積薄發中,態度異常謙恭。如今時過境遷,大清帝國垂垂老矣,積貧積弱,後繼乏力,來日無多,倒是當初的蕞爾小國日本,如今得志猖狂,對當初的老師步步緊逼。

伊藤儘管對這位銳意改革的老人十分崇敬,但這絲毫不妨礙他在談判桌上對李鴻章極盡敲詐、威脅、藐視之能事,目的只有一個,讓李鴻章就範,從垂死的大清帝國手中榨取儘可能多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