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愚公”徐悲鸿:每个人生命里,都有绕不过去的太行山丨画事

“愚公”徐悲鸿:每个人生命里,都有绕不过去的太行山丨画事

画事君说

浅 显 有 趣 的 深 度 艺 术 美 学 干 货


@民国画事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已交由专业版权机构代理,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阅读类App等未经授权复制、抄袭或抓取,违者必以法律手段起诉。

所有人都学过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当时我就觉得,愚公挖太行山的行为实在难以理解——路不好走就要挖山?搬家还比较现实一点吧!因此,我不太喜欢这个故事,觉得傻死了。

但是,有人非常喜欢,并且喜欢到把这个故事画成画,还一下画了三幅。

他就是徐悲鸿。

徐悲鸿一生画了三次《愚公移山》,第一次是大尺幅国画,现藏徐悲鸿纪念馆。

“愚公”徐悲鸿:每个人生命里,都有绕不过去的太行山丨画事

徐悲鸿《愚公移山》中国画,纸本设色

144×421cm,1940年,现藏徐悲鸿纪念馆

第二幅是一件巨幅油画,前一段时间央美刚刚拿出来展过,我去看了原作,确实壮观。

“愚公”徐悲鸿:每个人生命里,都有绕不过去的太行山丨画事

徐悲鸿《愚公移山》 布面油画

210×460cm,1940年,现藏徐悲鸿纪念馆

而在民间的,就只有这一幅,是小尺幅的油画稿,能看出徐悲鸿创作油画版《愚公移山》的最初想法,可以说是大幅油画的母稿

“愚公”徐悲鸿:每个人生命里,都有绕不过去的太行山丨画事

徐悲鸿 愚公移山 1940年 布面 油画 46×107.5 cm 2018嘉德春拍

这幅油画稿,早在2006年北京翰海春拍,就已经拍出了3300多万元的高价,创造了中国油画单品和徐悲鸿作品成交记录。

如今现身2018嘉德春拍,是不是能够期待再次打破中国油画记录呢?

这几幅画的画风和内容看上去大同小异,但都很不像中国古代神话。除了白发老人愚公身着古装,其他人要么全裸,要么半裸,画面中间那个络腮胡的中年男子,看起来更像个外国人。

徐悲鸿为什么要画《愚公移山》?还一画画三遍?

“愚公”徐悲鸿:每个人生命里,都有绕不过去的太行山丨画事

徐悲鸿 愚公移山 1940年 布面油画

46×107.5 cm 2018嘉德春拍


自己选的太行山

中国的艺术史,有很多种书写方式,有人是天才式的,比如林风眠,常玉;有人是愚公式的,比如徐悲鸿。

愚公面对太行山,没有搬家,而是去移山,看起来这么愚蠢的选择,徐悲鸿却非常喜欢。熟悉徐悲鸿以后你会明白,他画愚公,画的就是他自己,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他也是个愚公。

从进入巴黎美术高等学校留学,到看到欧洲各地的神话英雄题材、史诗般的油画创作,年轻的徐悲鸿就一直在思考一个像太行山一样大的课题:如何画出中国人自己的油画?

“愚公”徐悲鸿:每个人生命里,都有绕不过去的太行山丨画事

(左)巴黎高美研习宫中从玻璃厅堂去往荣誉厅的通道(1890年摄)

(右)徐悲鸿1930年代留影

“愚公”徐悲鸿:每个人生命里,都有绕不过去的太行山丨画事

安格尔《阿喀琉斯接见阿伽门农使者》

布面油画 113cm×146cm

参展1889年巴黎世博会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藏

1922年,徐悲鸿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里对张僧繇的记载,用素描画了《画龙点睛》,中国历史传说人物故事,被他头一次用西方绘画手法表现出来。

“愚公”徐悲鸿:每个人生命里,都有绕不过去的太行山丨画事

徐悲鸿《画龙点睛(素描稿)》1922年,现藏徐悲鸿纪念馆

炭笔纸本,纵61cm×横45cm

之后,他陆续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徯我后》等油画或国画,均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方式。

“愚公”徐悲鸿:每个人生命里,都有绕不过去的太行山丨画事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布面油画

355 ×198cm 现藏徐悲鸿纪念馆

“愚公”徐悲鸿:每个人生命里,都有绕不过去的太行山丨画事

徐悲鸿《九方皋》纸本设色

作于1931年 351×139cm 现藏徐悲鸿纪念馆

“愚公”徐悲鸿:每个人生命里,都有绕不过去的太行山丨画事

徐悲鸿《傒我后》布面油彩

230x318厘米 1930-1933年作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藏

《愚公移山》,也是徐悲鸿的油画民族化中,一个最重要的实践——从有灵感,到创作完成,前后历经二十年。

我们试着把三幅作品放在一起看,会发现构图、人物,虽然大体相近,但细节有很多不同。

比如中国画版中最左边有挑担者和大象,而在两幅油画版中则没有。

中国画版的大肚络腮男子站在黄金分割的位置,而在两幅油画版里,则调整到了画面正中偏左的位置。

“愚公”徐悲鸿:每个人生命里,都有绕不过去的太行山丨画事

徐悲鸿《愚公移山》中国画

“愚公”徐悲鸿:每个人生命里,都有绕不过去的太行山丨画事

徐悲鸿《愚公移山》 大幅油画

而两幅油画之间也有一些不一样,比如左边蹲地玩耍的小孩就在正式油画中被去掉了,远景也从农田改成了隐约的山脉。

“愚公”徐悲鸿:每个人生命里,都有绕不过去的太行山丨画事

2018嘉德春拍《愚公移山》

但三幅作品的共性更多,这共性,或可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构图上看,两幅油画也和中国画一样,采用了横幅的形式,更能讲故事,也有气势,也更像是中国传统的手卷形式。

透视关系上,油画版并没完全遵循西方焦点透视法则,而是做了改良,变成散点透视+焦点透视

第一排的人物,就有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画面正中的两个人物最大,越往右的人越远,就越小。但是整体一看,还是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感觉。

看得出来,徐悲鸿在一点一点尝试调整,寻找油画和中国画的平衡美感,这也是他致力一生的“太行山”。

徐悲鸿,就是那个一直在“移山”的愚公

徐悲鸿这人的性格,使他的选择总是偏沉重,不讨巧,不讨好,像个“愚公”。他总是选择宏大的问题,宏大到自己无法解决,或者解决不好,于是遭人嘲笑。

就比如,用《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创作来努力实现的“油画民族化”,或者说西画为用,中画为体。

但要给当时的中国美术注入新的活力,油画是一个最新,最不一样,也是最能代表先进生产力,以及改革传统中国画弊病的画种了。

后来,他在北平艺专任校长时,又将西方油画的素描加入中国画教学中,使传统国画的写实能力增加了不少。

这个教育理念在后来也被诟病,认为素描使中国画失去了自己的韵味,产生了生硬的中西结合。(然而徐悲鸿提倡的素描和后来的苏联式素描并非一件事,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暂且不提。)

任何问题都不能脱离时代来看。在当时,“画得像”是一门高级技术。他给齐白石画的半身像,连齐白石都说,了不起,像得很。在徐悲鸿本人的实践中,素描和水墨结合的范本就是各种骏马图,可以说是大受欢迎,收藏界恨不得人手一匹。

他的沉重也体现在他的目的上,他不纯粹为了艺术,他用艺术去改变世界。

徐悲鸿艺术创作的高峰期,是在印度和新加坡期间,那是他为了支持抗日,画画、办画展、卖画、捐钱,不停地画,不停地卖,不停地捐。

在新加坡办画展时,徐悲鸿这么大的腕,竟然现场作画,一点不摆架子,也不怕累,要多少张就画多少张。

“一般来说,画家不愿意重复自己的画作,而像父亲那样,一幅画画好几张的,真是为了抗战,付出了所有热情。”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说。

累死累活的办画展,几年来卖画所得近10万美金,最后全部捐出用于抗日救亡。10万美金不是小数,相比抗日所费,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他仿佛又选择了一座王屋山去挖。

但他一点也不蠢。

因为有很多时候,你面前的大山,是绕不过去的。在徐悲鸿看来,他选的那些“大任务”——油画民族化、中国画改良、抗日救亡,都是绕不走,逃不开的大山。

那么现在你能理解,徐悲鸿为什么要画这么多次愚公了吗?

第二篇咱们接着说

如果你喜欢这幅画,如果你觉得自己也是生活面前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愚公,欢迎转发这篇小文到朋友圈,也欢迎在评论里和我们说两句。

中国嘉德2018 春季拍卖会

预展 Preview

6/15 - 6/17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嘉德艺术中心

拍卖 Auctions

6/18 - 6/22

嘉德艺术中心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预展 Preview

6/10 - 6/17

嘉德艺术中心

“愚公”徐悲鸿:每个人生命里,都有绕不过去的太行山丨画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