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牧原股份的3個野心:成本下降到4.5元1斤 5千萬頭產能 天下無賊

本文選自2019.11.25【招商農業】金豬十年·牧原股東大會交流紀要

這次股東大會交流紀要很多內容涉及公司戰略層面和遠景規劃,從提問及回答來看都更為嚴謹,值得好好研讀!

主辦方:牧原股份

會議時間:2019.11.25

嘉賓:秦董事長、秦軍總

信息總結:

未來佈局:未來的產業佈局會根據情況,以能力為標準,有能力就做,沒有能力就不做。和龍大合作經歷讓我們知道雖然公司在養豬上有優勢,但是殺豬不是我們的優勢。但是如果市場越來越規範,我們就有機會能夠發展這個環節。未來我們首先是要把豬養好,然後再做屠宰和食品

對週期的看法:主要看趨勢,看全體控制豬瘟的能力。若疫苗出來,就瞬間回到之前的豬週期中,若疫苗沒出來或效果差。就往後推。推多長看大型企業的控制能力和和發展能力

。大企業發展快,控制能力強,下行週期就會提前,否則就往後推。

成本方面:公司通過新型豬舍。我們探討了豬舍的功能和價值,把它做成高效、精準運轉的機器,背後是對溫度的精準控制、提升豬的健康程度,未來有可能達到歐美先進的水平。這樣每頭豬可以在現在的基礎上再降200元成本。

對於疫情:公司做好了足夠的思想準備迎接新一輪的疫情衝擊。現在東北疫情是從吉林南下,季節性的蔓延,我覺得未來發生疫情的可能性比較大。公司做了大量的防疫措施去迎接這一輪疫情的挑戰,總體來看我們非常有信心。

土地儲備:牧原從2008年開始找地,目前已經積累10年了,並且儲備土地多種形式,全國均衡佈局。

人才儲備:牧原的人才儲備自己培養為主,公司極具吸引力的的股票激勵機制以及限制性股票的設計會吸引更多優秀的人。目前,我們已經提前招聘完成,一年儲備三年的人才,每個部門的負責人會根據公司未來3年的大致發展規劃進行人才的招聘和培養。

成本控制:新設備將帶來200元的成本下降,完全成本未來有望下降到9塊多每公斤

效率提升:公司在建工程轉固的速度從最初的9-12個月到今天的3個月左右,主要是對施工流程做了大量的優化,突破了常規做法,從單線作業轉變成了多線作業。

Q&A:

這次非洲豬瘟在事實上改變了中國養豬業的競爭格局,提高了競爭門檻。現在確保能把豬養活的企業通吃中小散戶,牧原依靠自繁自養、工業化一體化的模式和好的防疫體系註定會成為非瘟之後最大的贏家。今年市值已經實現了幾百億到兩千億的跨越,我想問一下董事長創辦牧原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是專注於養豬業還是會向下遊屠宰和食品發展?

A: 未來的產業佈局要根據情況,以能力為標準,有能力就做,沒有能力就不做。像我們正在發展的屠宰業務,我們希望繼續發展,但還是要看能力。我們

進入屠宰行業之後發現屠宰環節很難有盈利,一個步驟有十幾、二十幾塊的盈利就很了不起了。我們和龍大合資嘗試發展屠宰環節直到產品創新才開始盈利,中間經歷了很多年。這段經歷讓我們知道雖然公司在養豬上有優勢,但是殺豬不是我們的優勢。牧原經歷了十年的試水,還稍有能力往下游走,屠宰環節我們有能力做多少就做多少

我們之所以屠宰好的豬價格都賣不上去,是因為地方的小屠宰場成本更低、更有競爭優勢;標準化大規模場成本高、競爭力弱。大的上市公司員工都有養老保險,小的屠宰場員工可能都沒有養老保險保障,相對費用低。在這個環節我們認為檢測費、生物安全費、規範管理的費用很多,如果市場越來越規範,我們就有機會能夠發展這個環節。未來我們首先是要把豬養好,然後再做屠宰和食品。

在養殖環節,沒有非洲豬瘟之前我們認為還有很大的空間而非洲豬瘟進一步促進了空間的提升。巨大的空間構成了我們特有的競爭力,我們在考慮非洲豬瘟的同時還要考慮豬週期,把豬的潛能都釋放出來,特別是新型豬舍。我們探討了豬舍的功能和價值,把它做成高效、精準運轉的機器,背後是對溫度的精準控制、提升豬的健康程度,未來有可能達到歐美先進的水平。這樣每頭豬可以在現在的基礎上再降200元成本。

我們的大願景是希望這個行業會成為一個自動化、機器化的高效行業。我們希望我們養的豬更健康、少生病、用料少,達到全球食品安全最高等級。在這一點上我們非常有信心,因為經過了半年的飼料試養,以部分參與生產的豬舍和正在試養過程中的豬舍效率來看用料量大幅降低、存活率和成品率提升很高。我們明年可以清楚地體現出我們的效用,到2021年能夠全面展示出新豬舍的價值

我們希望今後討論豬的食品安全可以以牧原的標準來討論。無論我們過去的豬舍好不好都要進行改進,在改革過程中如果利潤降低、產能下降都是短期的、暫時的,我們需要保持一個目標,不為短期的利益所困。

Q:關於豬舍改造的時間,是在現下豬價高位的時候進行還是等到豬價低位的時候再開始

A: 我們的共同目標是獲取高利潤,我們會盡可能快地進行,但是暫時不會在豬價的黃金期進行。

Q:現在新一輪疫情的情況怎樣?公司有受到衝擊嗎?

A: 我們做好了足夠的思想準備迎接新一輪的疫情衝擊。首先由於客觀原因,之前表面是因為我們採取了很多有效措施控制住了非瘟,但是4月天氣突然轉暖可能也是控制住非瘟的一個很大的因素。如果主要是由於天氣因素才成功控制住非瘟,那麼冬季就會是控制非瘟的難點。我認為所有的成績都需要通過冬季的檢驗,現在東北疫情是從吉林南下,季節性的蔓延,我覺得未來發生疫情的可能性比較大。

去年疫情發生的時候很多場還沒有反應過來豬就都染病了,現在會有所準備,能夠減少損失。從宏觀上來看紅利期很長,非瘟來了如果控制得好只需很短時間就能恢復生產、實現降價。現在來看有兩個利好的因素,一是沒有疫苗、二是非瘟反彈打擊了很多生產者信心,這樣養豬的倖存者就會成為更大的受益人。牧原既是受害者也是受益者,總體來看我們非常有信心。

Q:您認為目前牧原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在未來的兩年公司在土地儲備方面有什麼規劃?在明後兩年公司在資本性支出方面有什麼規劃?

A: 我認為現在最大的挑戰是發展速度快

。由於發展速度快,在運營管理上體現在人才短缺,現在我們的中層生產管理幹部是最短缺的。我們會自行培養人才,也願意接受在社會上的人才。生產管理崗是最大的挑戰,牧原公司的人才政策是不挖人,以自己培養為主,也願意接受社會人士。尤其是牧原極具吸引力的的股票激勵機制以及限制性股票的設計會吸引更多優秀的人。

現在人才幹部需要符合牧原的價值觀,否則堅決不要。選人標準是有沒有有社會責任感、公共意識,社會貢獻意識,而不是講學歷、關係。除人才外,為應對生產發展的需求,還大量使用機械化、智能化設備來提供側面支撐。當前管理幹部能力與崗位需求之間的匹配是最大的問題。

第二點是土地情況,土地儲備量沒有問題,多少畝具體數字不宜說。從2008年開始找地,目前已經積累10年了。目前牧原的土地多種形式,全國均衡佈局。非洲豬瘟發生後主要省份也能達到非洲豬瘟之前的量級,之前沒有佈局的也開始佈局並且達到很高的量級。這個量級是和華北平原、東北四省一樣依據當地需求、資源達到最高點。

資金情況,現在是壓力最小的時候。

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是資金壓力最大的時候,同時金融機構比較支持我們發展,我們現在是在保證快速發展的同時去考慮價格成本因素。

Q:溫氏今年是2200萬頭,在2000萬頭徘徊了3年,牧原明年將出欄2000萬頭左右,那麼牧原從現在到3000萬頭、5000萬頭會遇到什麼樣的限制性問題?

A:牧原與溫氏養豬模式有本質差異,牧原只要有地就沒有問題,不需要農戶,“公司+農戶中”模式中能夠與大公司合作的農戶資源相對是有限的,其他公司的發展存在對農戶的競爭,而目前農戶又有減少的趨勢。牧原沒走這條路,不會有這方面的限制。從2000萬頭出欄規模上升到3000萬頭或者從3000萬頭出欄上升到5000萬之間時可能會出現限制,但目前還沒有問題。

Q:您的意思是牧原發展的瓶頸就是土地,其他問題包括人才方面都能解決嗎?

A:土地方面的問題有在解決。運營管理方面讓所有的豬場的盈利能力達成一致,包括新廠和老廠,新人和老人管理成本趨於一致這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老廠長經驗多,教訓多,新廠長敢於嘗試,但出現問題的成本很高,因此我們現在在想辦法平滑這種差異。

Q:我們在人才供應、人才管理以及豬場大規模複製方面是比較完善的嗎?

A:硬件可以複製且不斷升級,但是人的升級是一個短板,扶持一個場只需要扶持一個廠長

Q:展望未來,豬瘟過後對豬週期有啥影響?

A:豬週期將會再次出現,特別是行業提升非洲豬瘟防控能力和集團公司的快速發展之後。豬週期背後是供求關係,供求關係的背後是利潤率,進退關係的表面是供求關係,實際背後是利潤率。非洲豬瘟在利潤率的驅使下,資本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可以解決人才、管理、技術問題。以前企業發展缺錢,但是現在有所不同,非洲豬瘟的倖存者會有錢,做大做強,行業在資本的驅使下從人才到管理,從技術到供應都會獲得很大的提升來獲取利潤。

Q:豬週期這次豬價高點比之前高一點,到達頂點的衰減需要三年,現在你還維持這個觀點嗎?

A:主要看趨勢,看全體控制豬瘟的能力。若疫苗出來,就瞬間回到之前的豬週期中,若疫苗沒出來或效果差。就往後推。推多長看大型企業的控制能力和和發展能力。大企業發展快,控制能力強,下行週期就會提前,否則就往後推。

非洲豬瘟規律性不好琢磨,有些地方有豬瘟,有些地方沒發,牧原內部也有這種不規律性,是管理因素還是地域因素還是環境因素?

A: 目前來看是管理因素。

Q:豬場從今年的三點式轉變為兩點式,轉變之後的效果怎樣或者為什麼轉變方式?

A: 我們在2000年的時候開始嘗試,早期兩者並沒有太大區別,甚至之前還構想過一排豬舍。我們關注的點在於無論是兩點和三點切斷的方式,它有沒有把非瘟傳播的途徑切斷。我們在空氣過濾之後整個場的安全都是有保障的。

Q:我理解牧原是縱向垂直一體,現在進展如何?

A: 一是與公司的規模、現金流密切相關,二是牧原多年以來對上游,尤其是供應商的管理做出了很大努力。現在有幾千家供應商長期為我們的工地提供我們要求的特定服務。在施工現場,我們派出項目經理和監理,不參與具體項目施工。

Q:從人員角度來說,牧原從2014年186萬頭擴張到去年1100萬頭,擴張了5.9倍,再增加5.9倍需要多久?

A: 具體時間尚不清楚。我們每年都是1:3的比例培養人才,但未必能夠達到我們的需求目標。

Q:貴公司在生產過程中運用機械化、自動化來代替人工,減少對人工的依賴,與同行相比如何?

A: 我們的自動化建設進展很快,但過程並不是那麼容易,需要我們不斷地實測再實測。過去我們做豬舍的自動化僅僅靠簡單的智能設備,現在經過我們迭代優化,外界零下16度時,內部豬舍還能每隔30秒鐘噴一次水。如何平衡豬舍裡的溫度,靠我們一般的經驗很難達成,但在自動化控制下,能將能耗控制到很小且保證我們豬舍的溫度。我們現在的自動化進程取得了一點成績,但更大的突破還需要時間。

Q:與華能信託合作的210億資金注入之後,產能達到4000萬產能是不是指日可待呢?為4000萬產能做了哪些管理上的準備?

A: 我們設立公司之後,一個公司既有固定資產的資金需求,也有流動資金的需求。我們根據生產需要使用這部分資金,而非只用於固定資產。我們需要投入的項目已經在我們的計劃中,這次合作使我們有能力將這些項目更快地投入建設和生產中。

Q:我認為生豬的行業就是“誰先到誰就是國王”的情況,從經濟學上說,我認為如果市場上出現佔有率30%的龍頭企業,就會出現寡頭壟斷市場。我的建議是加快擴張速度,迅速成為寡頭壟斷企業,賺取高額的利潤。

A: 我們會盡力去做,但是市場上有寡頭未必有壟斷,我們的銷售模式是通過網上競拍的模式,它不是一個壟斷的方式,但是會奪取好時機、好利潤、好機會。

Q:我們和華能信託籤協議,對方如何分成?我們會吃虧嗎?

A: 目前我們和華能信託是子公司股權層面的合作,其他關於信託公司的要求我們未來會與對方協商。第一,華能對我國養豬行業的發展表示支持,我們雙方的合作是基於對這個行業未來發展前景的認可;第二,我們有很多方式使華能讓利,是否吃虧的討論還為時尚早。

Q:牧原以前擴大產能的方式是利潤滾動加上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現在公司有沒有考慮其他擴產能的方式?

A: 基於牧原特定的裝備設置、管理體系、自動化控制等,我們很難將他人的豬場用以我公司的生產過程,因此沒有考慮租賃、收購豬場。

Q:新設備會帶來200元的成本下降空間,這是與什麼成本相比的?

A: 是相比非洲豬瘟以前的成本。

Q:未來牧原在1-2年內將210億資金全部投入,能詳細介紹下相關準備工作嗎?

A: 在人員方面,我們已經提前招聘完成,一年儲備三年的人才,每個部門的負責人會根據公司未來3年的大致發展規劃進行人才的招聘和培養。在土地方面,儲備充足。在工程物資、供應商方面,管理效果很好,2018年通過銀行融資緩解了我們供應體系中一些規模較小的供應商流動資金的問題,也解決了供應的順暢問題。今年資本投入,後年就可以出豬,一年儲備三年人才和公司以前的人員匹配度是一樣的。對4000萬頭的產能,人員儲備很充足,今年也有1萬人的新增員工。

Q:公司規模做大就容易出現管理效率降低的問題,貴公司是如何協調這個問題的呢?

A: 這個只能通過結果來說明管理成效。作為二級市場投資者通過提問是無法判斷一家公司的管理水平的,只有通過長期跟蹤公司的公開信息如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才能得出結論的。

Q:隨著後期公司的快速上量,牧原的管理模式是否會有所改變呢?

A: 從結果上來看,牧原的管理模式是有效的。從管理運營的角度而言,公司在內部的信息化建設做了大量的努力。所有的管理方式都是與時俱進的,牧原會隨著公司規模的發展採用各種方法提高效率。不管是垂直集中管理還是分區管理,各自都有各自的成功樣本。牧原一直在尋找適合自己的模式,從目前來看,以養豬為主營業務這種模式繼續走下去問題不大。

Q:您提到新場的完全成本是可以降低到9塊多,對嗎?

A: 是存在這個可能的。

Q:2019年和2020年 的育肥豬出欄量是多少呢,2020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出欄比例如何呢?

A: 2019年的育肥豬出欄量800多萬頭,100多萬頭的仔豬。按照歷史數據來看,上半年的出欄比例佔全年的40%-45%。

Q:去年招聘的員工在一年之後的流失率是多少呢?

A: 第一年的流失率相對會偏高一些,流失率大概在1/4到1/3都是正常水平。在2013和2014年,這兩年比較特殊的年份流失率甚至接近了一半。

Q:從公告得知去年有出現偷豬的現象,現在豬價較高、員工人數達到4萬多人,現在有沒有出現偷豬的現象呢?

A: 公司在硬件上的投入比較多,主要通過硬件的投入來儘可能地避免這種現象。

Q:什麼時候會設立新的子公司呢?

A: 公司內部有一套子公司的設立程序。一般來說,子公司在第一批開工項目具備開工條件後就可以設立了。

Q:能否介紹一下智能化豬舍呢?

A: 已經有部分智能化豬舍投產了,巡檢機器人主要是通過高清攝像頭和傳感器不斷在運動識別豬群的異常。但是不代表研究層面的東西都做完了,研究層面還會繼續做下去。

Q:新場的人均母豬管理規模有多大呢?

A: 按照董事長的規劃,在未來2-3年內將目前設想的東西落實到生產層面大範圍運用之後,大家就能看到一線飼養員的增速會明顯放慢,具體數據目前無法確定。

Q:牧原的建設速度很快,能否具體介紹一下呢?

A: 建設對現場的工程經理要求是非常高的,他們不僅做現場管理,而且他們對母豬在哪個場,需要的鋼架、欄舍、屋頂這些東西相應的位置都是十分了解的。

Q:以前公司在建工程轉固的速度在9個月到12個月,現在基本在3個月左右。這是因為信息化程度提高了還是管理效率提高了的原因呢?

A: 主要原因應該是對施工流程做了大量的優化,突破了一個常規做法,從單線作業轉變成了多線作業。工程施工人數會增多,管理難度也會相應有所提高

寫在最後:

一年五倍者如過江之鯽,五年一倍者寥如晨星。點擊頭像,關注確幸股票APP,分享全球明星股的成長紅利。在確幸股票,做更確定的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