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中國小兒推拿網」論多動症的中醫機理

多動必然難靜,多動不該動而動,多動動作不協調意味著什麼--論多動症的中醫機理、

廖品東


【定義】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度,衝動任性,情緒不穩,自控力差,並伴有學習障礙,但智力卻正常或基本正常的一類心理與行為障礙性疾病。本病在病機與治療上宜與抽動症互參。

【病位】心肝,大腦

【病勢】陰虛陽亢,風動

【病性】虛實互見

【病因】遺傳,情志不遂,卒受驚恐,大腦發育不良,腦病後遺症,營養過剩。

【基本病機】心肝偏旺,神魂失守

【理論依據】

一、中醫

1.多動症的判定

多動症的診斷目前主要依據醫生的臨床經驗。如果患兒躁動不安(在診室幾乎不能靜坐,東一趟西一趟),注意力難以集中(基本不能完成作業,不能專注於遊戲、嬉戲、故事等正常孩子喜聞樂見的項目),意志力弱(不能控制自己,受到訓斥或教育後能靜下來的時間很短暫),動作靈活性與協調性差(認真觀察和分析孩子的動作與姿式可以發現其動作別扭,笨拙。心與手,以及各個關節協調性差)就可以考慮抽動症的診斷。

2.中醫動靜觀

生命是動和靜的統一體。動和靜互相對立。動是生命的暴發,活力的展示,靜是生命的積蓄,生命的再生。動是位移,靜是固定。動升而上,靜降而寧。中醫的動靜學說是道家和儒家動靜觀的具體體現。王明陽“靜可以見其體,動可以見其用”動和靜屬性迥異,趨勢對立與相反。但動和靜又互相依存和轉化。“動之所極便為靜,靜之所致便是動”。朱熹說“靜者養動之根,動者所以行其靜”。

在中醫學中,動屬於陽,總與火、風、氣、化、流動等相聯繫。靜屬於陰,總與水、潤澤、血、固定不變等相聯繫。《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陽化氣,陰成形”張景嶽注曰“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說明動與靜、氣化與凝聚、分化與合成等相對運動構成了生命。其中,動是功能活動,是生命現象,是能量轉化與消耗。靜則是積蓄力量,是修復和生長過程。因為“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生命現象是氣血、陰陽和髒髒間的有序的動和相互聯繫。不動和完全靜止意味著生命的結束。

3.多動症的基本病機

多動症動太多而難寧靜。提示陽有餘而陰不足。

多動症不當動而動,為無序之動。提示心神不寧,神魂失守。

多動症之動不協調。提示指揮不靈,程序錯亂。

在人體,“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心為人體指揮系統,為人體生命的象徵,是人之能動的唯一表現和主宰。肝屬木,體陰用陽,為將軍之官,肝主疏洩氣機;膽主決斷,應春生之氣,《內經》“凡此十一髒皆取決於膽也”說明肝膽是在心主導下負責具體活動指揮與協調的臟腑。

綜上所述,傳統中醫將多動症歸於心肝偏旺,神魂失守。其中,因於心者,心屬火,火性升散。各種外感內傷致高熱、神昏、抽搐,氣營兩燔,均可熱極生風。急驚之後,餘毒未清,心神受損,常遺多動。心主神明,心為神舍,神出於心則思維與活動,神舍於心則安寧與睡眠;心神有節,出入正常,自無多動;心旺神搖,難以自控而多動。因於肝者,肝屬木,性條達,如性情壓抑、所求不遂,肝氣不舒、陽亢化風,營血暗耗等均可致肝旺血虛生風而多動。心屬火,肝主風木,木火相助,風火相煽,使多動症反覆發生,難以控制。

4.腦主神明與多動症

腦主神明之說,在《內經》有雛形。如“頭者,精明之腑”(《脈要精微論》),“腦為髓海”(《靈樞·海論》)。指出“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類經》卷九注:“凡骨之有髓,惟腦為最巨,故諸髓皆屬於腦,而腦為髓之海。”從而建立起髓海理論。李時珍論辛荑功效時突起一句“腦為元神之腑”提出了腦主神明。 清代(《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有“頭為諸陽之會”,《類經·疫病類》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頭,以成七竅之用,故頭為精明之府”等。張錫純說:“腦中為元神,心中為識神。元神者,藏於腦,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識神者,發於心,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 中西醫結合先驅者唐宗海認為“人身知覺運動無一不本於心,西醫言人心,只是頑然一物,不能司知覺運動,其司知覺運動者,全在腦髓。”又說“西醫言腦髓筋,分走臟腑,周身知覺運動均出腦氣筋,言之甚詳。然究不知腦髓裡是何物所化生,故其言似精實粗。蓋腎主骨,腎系貫脊,通於脊髓。腎精足則入脊化髓,上循入腦,而為腦髓。是髓者,精氣之所會也。髓足則精氣能供五臟六腑之驅使,故知覺運動無不爽健。非髓能使各髒,實各髒能使髓也。”

該學說顛覆了傳統中醫的心主神明。認為大腦主宰神志、情感和生命,調節言語運動,並藏髓,開竅於五官,是控制和調節五臟六腑以及人之生命活動的決定性臟器。

由於多動症為西醫病名,其直接定義為“輕微腦功能障礙綜合症”,為兒童的一種特殊心理障礙,已經明確其病變部位在大腦。因此,多動症的心肝偏旺,神失所守其實質為大腦功能失調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亢奮狀態。

二、西醫

1.定義

多動症在國外稱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為兒童期常見的一類心理障礙。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時間短暫,過度活動和任性衝動,常伴學習困難、品行障礙和適應性差等。其患病率為3%~7%,男孩多於女孩。

2.病因

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認為與遺傳(遺傳度約為76%),神經化學遞質特別是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及5-羥色胺(5-HT)等失衡,神經解剖和神經生理(額葉發育異常和雙側尾狀核頭端不對稱),腦功能缺陷,宮內或出生時缺氧,病毒感染、腦部炎症、頭部外傷、癲癇、藥物濫用,以及家庭和心理社會因素(父母關係不和,家庭破裂,教養方式不當,父母性格不良,母親抑鬱症,父親衝動、反社會行為或物質成癮等)有關。

3.症狀

歸納為注意力缺陷,活動過多,行為衝動,學習困難,神經系統發育異常和品行障礙等方面。

包括心理治療(主要有行為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如使患兒學會適當的社交技能,用新的有效的行為方式替代不良的行為模式。讓患兒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識別自己行為是否恰當的能力,並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藥物治療(中樞興奮劑,如哌甲酯及其控釋片。選擇性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如託莫西汀等),行為管理和教育等。

一、原理

1.寧心平肝以安神:制止多動,使之安寧。

2.開竅以醒神:提高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3.豁痰祛風:豁痰有助於開竅,祛風方能鎮靜。

二、治法

1.中藥:珍珠粉、茯神、麥冬、白芍、天麻(鎮靜、緩急、熄風止動)、黃精、天冬、玉竹、熟地(益髓填精)、遠志、竹茹、菖蒲、血通(豁痰開竅通絡)。

2.小兒推拿:頭面四大手法、黃蜂出洞法(調陰陽,和氣血)、頭部三振按、推橋弓、掐太沖、捫虛裡、摩湧泉(鎮靜安神,引火歸元,定心志)、心肝同清、清天河水(清心火,清肝經,使神寧,風止)、搓摩脅肋(疏導氣機,緩解壓力)

【注意事項】

1.推拿治療確有療效,能明顯改善症狀,甚至徹底治癒,但治療時間長。

2.提倡綜合治療。如藥物、心理、行為、運動療法等,並注重對小兒生存環境的調查及輔導家長,為小兒提供健康的生活與心理環境。

【支撐材料】

《靈樞·行針》“重陽之人,搞搞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等等。

《類經附翼·求正錄》“陽盛於標者,原非陽盛,以命門之水虧也,水虧其源,則陰虛之病疊出。”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靜陽躁。……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格致餘論·相火論》“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者皆屬火……其所以恆於動,皆相火之為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陰之火相煽,則妄動矣。”

《素問· 靈樞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靈樞· 邪客》雲:“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證治匯補·驚悸怔忡》“人之所生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失守。”

《聖濟總錄·心臟門》“健忘之病,本於心虛,血氣衰少,精神昏饋,故志動亂而多忘也。”

《素問·舉痛論》“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

《醫學正傳·小兒經》“夫小兒八歲以前曰純陽,蓋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正。故肺金受制而無以平木,故肝木常有餘,而脾土常不足也。”

《格致餘論·慈幼論》“小兒十六歲以前,血氣俱盛,如日方升,如月將圓。惟陰長不足。”

《萬氏家藏育嬰秘訣》“五臟之中肝有餘,脾常不足腎常虛,心熱為火同肝論,嬌肺遭傷不易愈……”

《育嬰秘訣》“水為陰,火為陽,一水不勝二火,此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腎之本虛也。”

《幼科鐵鏡》“驚生於心,痰生於脾,風生於肝,熱出於肺,此一定之理也.熱盛生風,風盛生痰,痰盛生驚,此賊邪逆克必至之勢”

《馮氏錦囊秘錄》“風非火不動,火非風不發,風火相搏,而成驚風。”

《馮氏錦囊秘錄》“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易於生熱,熱盛則生風、生痰、生驚。”

《素問·至真要大論》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風勝則動。”

《小兒藥證直訣》 “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止於頭目,目屬肝,風入於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勝任,故目連扎也。”

《證治準繩.幼科.慢驚》 “水生肝木,木為風化,木克脾土,胃為脾之腑,故胃中有風,瘛瘲漸生,其瘛瘲症狀,兩肩微聳,兩手下垂,時復動搖不已,名約慢驚”

《金匱翼·顫振》“乃肝之病,風之象,而脾受之也”。

《景嶽全書.小兒則.論驚風證治》“蓋小兒之真陰未足,柔不濟剛,故肝邪易動肝邪動則木能生火,火能生風,風熱相搏則血虛,血虛則筋急,筋急則為掉眩反張抽搐強直之類,皆肝木之本病也。”

《脈訣》“熱則生風多動是也。”

《醫林改錯》“所以小兒無記性者,腦髓未滿;高年無記性者,腦髓漸空。李時珍曰:腦為元神之府。金正希曰:人之記性皆在腦中。汪訒庵曰:今人每記憶往事,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腦髓中一時無氣,不但無靈機,必死一時,一刻無氣,必死一刻。……抽時正是活人死腦袋,活人者,腹中有氣,四肢抽搐”。


作者廖品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