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平遥县民间泥塑艺人张荣

非遗是建设新型城镇的文化力量

钱永平

在我国现有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地方文化特色的消失有目共睹,让地方文脉延续下去已是社会各界共识。2014年,国家有关文件提出,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之一是注重“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在这一背景下,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留住乡愁的重要手段。我们首先应意识到非遗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它关乎生态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和市民健康。确保非遗在城市中的活力传承,有助于改善千城一面的现状,塑造城市独特形象,尤其能在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形成文化认同感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并为城市的未来留下创意的源泉。许多非遗与居住、工作、休闲在城市中的人们如影随形,是吸引人们留在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平遥县民间泥塑艺人张荣

山西布老虎

保护自然生态

在当代,都市生活依赖的能源来自全球,城镇化程度越高,全球能源消耗越大,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越强,引发一连串的灾难。这对极度依赖于环境和原料的非遗也形成极大威胁。国宝级非遗——茅台酒传统酿造技艺,其原产地茅台镇三面环山,拥有独特小气候、复杂地质结构及特殊水文地理的赤水河,是酿造茅台酒不可复制的微生物群落核心位置。但随着小镇人口及企业的增多,污水、废水排进了赤水河。不止酿酒,许多传承已久的非遗因原料产地受到污染,品质水准急剧下降,传承团体被迫自建原料生产基地以确保品质。长远来看,本地人是当地环境污染负面代价的承担者,更多的人则可能遭遇不可知的健康隐患,患病风险极高,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事实上,与民众日常生活相关的非遗对周围自然生态从来就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城镇化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和改造。若要使人们继续享用高品质的非遗产品,就必须有意识并强制性保护一些与非遗有关的自然资源系统及生物生命系统。

平遥县民间泥塑艺人张荣

平遥县民间泥塑艺人张荣

平遥县民间泥塑艺人张荣

太谷砖雕

塑造城市形象

城市美化行动在拆除屋棚、街巷的同时,也摧毁了世代存在的邻里关系、民俗习惯、社会价值观,导致城市风貌趋同,人情冷淡。如果漂亮的硬体结构、昔日的历史古迹是城市外貌的话,非遗就是城市的声音、血和肉,传送的是有人气的城市形象。在城市外貌日趋相似的当代社会,较之物质遗产,从衣食住行中诞生的非遗更能呈现所处城市的独特性。如山东潍坊风筝、广西壮族民歌、苏州刺绣早已成为潍坊、南宁、苏州的城市形象标志。换言之,城市中传统美食、艺术、节庆活动的丰富程度和市民在多大程度上能获得它们,是评价一个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是构成城市形象不可或缺的因素。

平遥县民间泥塑艺人张荣

红团龙蟒(上世纪30-60年代)

平遥县民间泥塑艺人张荣

白靠(上世纪30-60年代)

平遥县民间泥塑艺人张荣

寿阳爱社面具

形成城市认同感

较之物质遗产,非遗对人们自我文化认同感的形成更具决定性影响。在城市急剧扩张的今天,很多城市都有“城市病”,城市管理混乱,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生活压力大。但普通民众对这个城市的美好印象常与非遗有关。如太原特产“宁化府”老陈醋,其老字号作坊益源庆最早是明朝太原宁化王府专用醋坊,后变为公开向市民出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宁化府老陈醋养生保健功能已为市民所认识,生活在益源庆附近的市民很少感冒是这一城市津津乐道的话题。更为有趣的是,太原市民闻着醋香便能找到老字号所在小巷,排队专打宁化府散装醋,这种场景在春节前后尤盛,这是太原独有的城市风景。由于宁化府醋选料、酿造技艺独特,酿造时间到位,甜绵香酸的醋味被外出的游子视为故乡和家的味道。与乡村的熟人社会不同,城市是一个以陌生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空间,穿梭在城市街道中,人与人擦肩而过时,彼此并无任何关联,这是城市生活的常态。非遗却是这些互不相识的人们的文化认同纽带。人们一旦从感觉上形成对类似宁化府老陈醋等非遗有关的记忆和认同,就意味着对这些文化形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和鉴赏度,这种记忆会固执地与身体一起成长,成为一个人难以消退的认同感。

平遥县民间泥塑艺人张荣

孝义皮影

留给城市未来的礼物

文化的实用效益往往是一两代人都难以看到的,保护文化遗产所产生的各种实效更是当代人难以看到的。文化的成长如同一个人的成长,其成效的显现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与一个人的生命相比,文化发展的周期更长。今天的人们若要对得起生活在未来的子孙后代,在文化层面思考为后代留下些什么,务实和有担当的做法就是自觉保护和传承各类遗产。当下人们对非遗保护仍有很多误解,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许多非遗即使被保护了,也很难再传承下去。但保护非遗的初衷本来就不是要保护所有传统和民间文化,保护非遗项目本身是对非遗保护的最大误解。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重视非遗保护,是着眼于我们所面临的生活困局和每位社会个体的生活品质,向那些把智慧隐藏起来的非遗传承群体学习,这关乎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保护、粮食安全和生命健康。作为草根民众文化创造力的结晶,非遗展现了地方独一无二的特色,在城市中保护和盘活非遗,就是要从人们每天切身体验的生活中塑造城市形象和文化认同,让迈入城市的人们过上有品质的生活。

平遥县民间泥塑艺人张荣

牛何松

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平遥泥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代表,也渐渐地被大众所熟知,并于2014年被列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多年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平遥县民间泥塑艺人张荣主动担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任,一直致力于平遥泥塑艺术的传承、复兴和创新,使平遥泥塑艺术走出山西、走向世界,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平遥泥塑艺术彰显非遗魅力

午夜的平遥古城,彩灯齐上,人山人海,仿佛就是一座不夜城。2017年10月24日晚上,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笔者来到平遥县衙往东200米处的“张泥人”泥塑小店门口时,“塑造诸游人本真尊容,彰显非物质文化魅力”的牌匾格外醒目。走进店里,一股柏香扑面而来,店铺装饰得独具特色,屋顶上悬挂着许多用小草和树枝制成的鸟窝、草房子,展柜上摆满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泥塑,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如此景观成为平遥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观赏,纷纷拍照留念。

透过人群,看到店主张荣正在为一位姑娘现场制作泥塑头像。笔者好奇地坐下来,一边观赏一边采访。“艺术是心灵的享受。观人之眉宇、察人之特征,在为每一位游客雕塑之前,我都要仔细观察游客的神态表情,尽可能做到心与心的沟通交流,然后才能投入创作,塑造精品。”张荣边捏边说。

说话间,只见张荣慧眼观察,巧手舞动,几把塑刀、一团特制的塑泥,经过20多分钟的精心制作,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泥塑。“像极了,像极了,简直跟真人似的。”泥塑制作完成后,这位姑娘赞不绝口。

“这件作品制作精良,把人的主要特征生动地展示了出来,面部表情栩栩如生,连皱纹都雕刻得脉络清晰、活灵活现,最传神的就是那双眼睛。”过往游客赞叹不已。

主动担负非遗传承保护重任

平遥泥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有着相当突出的成就,其表现主要在该县的寺庙道观中,那一尊尊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的塑像,如双林寺的十八罗汉、自在观音等,雕塑技艺堪称一流。后来,由于社会需求低、手工技艺操持辛苦、学艺周期长,从业人员生活极其艰难。恶劣的生存环境,致使平遥泥塑艺术日渐衰落。

1983年出生于泥塑世家的平遥县中都乡西庄村人张荣,自幼受父熏陶制作泥塑,走南闯北,拜师学艺。每到学校放假,他总是跟随父亲到周边的寺庙去学习泥塑的制作。2000年跟随木雕大师梁卫国学习木雕技艺,2003年跟随国内著名雕塑大师、西安美术学院张泽教授进修和深造,掌握了雕刻的精髓所在。但为了生活,他大学毕业后却从事了与泥塑毫不相干的工作。

“平遥泥塑艺术如何在浓墨重彩中洋溢出蓬勃生机,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上班期间,泥塑是我业余时间最好的休闲方式,同时也使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009年,张荣摔破铁饭碗,端起泥饭碗,主动担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任。他从榆次经纬厂辞了职,在榆次老城租了一间房子,后来又返回平遥古城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创作中,他沉下心来,悉心研究,既善于借鉴我国泥塑艺术的基本手法,又敢于创新、大胆实践,摒弃了“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的旧模式,摸索出独特的原料配方,研创了自己的手工捏塑方法。

凭借一双巧手和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他用一堆堆泥土塑造出了一尊尊惟妙惟肖的泥塑作品。因为他的泥塑技艺炉火纯青,构思巧妙传神、活灵活现,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张泥人”。

一直致力传承保护非遗成果

千百年来,泥塑是一种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当作一种艺术语言传播于世界各地,诉说着古老国度的历史文明。平遥泥塑艺术是民间泥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不仅承载着浓烈的地方文化内涵,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根植在骨子里、流淌在血脉中的先天艺术基因,加上后天的不断创新、探索、实践,使张荣的作品日臻成熟。2000年至今,他为香港演员罗家英、国际巨星李连杰等13000余名中外友人塑造尊容。2012年,他先后在中韩和中法艺术交流中,为世界友人现场表演平遥泥塑艺术。2014年,他应邀去北京参加央视《过年七天乐》民俗文化节目拍摄录制。2015年,他应邀参加高峰导演的电影《风雨日昇昌》拍摄,并在剧中出演“张泥人”,首次将平遥泥塑艺术搬上了电影银幕。同时,他的泥塑作品在手工技艺大展中屡屡获奖,在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地巡回展览,深受人们喜爱和赞美,其事迹还被央视等媒体关注与报道。

“中国走向世界,世界关注平遥,平遥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我相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平遥泥塑艺术一定能够有着更加长远的发展和传承。”谈起泥塑,张荣自信满满,“平遥泥塑艺术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传承保护,我责无旁贷,我会用自己的一生去传承泥塑艺术、传承泥塑文化,让泥塑不断闪烁出绚丽夺目的非遗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