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冲突的基础之值得追随的主角如何设计?

冲突的基础之值得追随的主角如何设计?

大家好,我是石桥码农,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点关于“如何创造小说主角”的学习心得,希望对大家的网文写作有帮助。


一个概念LOCK


冲突即情节,冲突的基础也即是情节的基础。


好看的情节有其一般的结构规律,贝尔将其归纳为四个部分:


  • 值得追随的主角

  • 生死攸关的目标

  • 正面对抗

  • 精彩的结局


这四个部分,用英语单词表示,分别为Lead、Objective、Confrontation、Knock-out。


以首字母合在一起,恰好是一个单词LOCK。所以贝尔称这种情节结构为LOCK结构。


冲突在设计的时候,如果一昧地为了博人眼球,或者在某一个点上设计得太过分,难免在整体上失却平衡。


以这个LOCK结构,作为情节的基础,可以避免出现平衡上的失误。在设计细纲中任何一个子情节时,都对照检查一下,是不是符合LOCK这四个子项。


固然可能有其他更好的结构模式,但是这种简单的LOCK模式,让作者在设计小说的子情节时,以较低的风险、较小的投入,保持稳定的创作输出。


使用LOCK基础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 可以保证情节具有吸引读者的稳定效果,而不致于像比萨斜塔那样,越不越偏离重心。

  • 有利于作者完稿。前面的情节就是后面情节的根基,如果前面的情节立得不稳,后台的情节很容易疲软,久而久之,作者自己都会丧失创作激情。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断更。


显然,这是网文作家创作时一种聪明的做法。


今天我们看一下,第一部分,值得追随的主角。


值得追随的主角


小说中的故事世界,之所以能够对读者产生吸引,全是依靠人物,要么是正面主角,要么是反面主角,总之至少要有一个主角,让读者感觉Ta是值得被追随的,值得给予情感投资的。


对读者没有吸引力的主角,读者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关心Ta的麻烦,Ta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继续看这种垃圾小说?当读者失去兴趣时,想拉回来就很难了。


那么,什么样的主角,读者才会喜欢呢?


接下来作者分三个部分来分析,如何设计“值得追随的主角”,这三部分是:


  • 人物设计前

  • 人物设计中

  • 人物设计后


一、人物设计前


在人物设计前,指人物在情节中具体“活动”之前,要考虑以下几点:


  • 主角的人物类型

  • 人物背景

  • 人物职业

  • 人物的优秀品质和Ta身上具备的矛盾品质

  • 人物的缺点


主角的人物类型


主角的人物类型有三类:正面主角、反面主角和非英雄主角。


1,正面主角


正面主角就是哪些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英雄好汉。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英雄好汉,都不希望自己是一个草包。小说中如果英雄好汉的设定太过容易,太过离奇的话,很难得到读者的喜欢。


好的正面人物,让读者感觉离他们不远,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员。就像《凡人修仙传》中的韩跑跑,打不过就跑,认怂,是这个主角初期一贯的状态。


生活处处艰难,谁没有怂过呢?这样的正面主角的设定,一点也不会让读者反感,不是吗?


2,反面主角


并不一定只有正面主角才会让读者喜欢。像《变形金刚》的反派威震天,他那自负而意志坚定的形象给观众的印象也十分深刻。

反面主角指那些行为违反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人物。


在让反面主角做出一些让人作呕的事情之前,最好我们先给主角设定一些合理的理由,并且在此之前先通过其它事情,让读者为Ta做一些情感投资,假如我们后期想让反面主角得到救赎的话。


反面主角往往更容易获得读者的情感投资,因为反面主角的行为更接近普通人。正面主角那些超乎常人的品质、能力,是读者往往不具备的。


每一个准备救赎的反面主角,都是上帝放牧时迷失的羔羊。如果反面主角不是按救赎我们设计的,我们只需要给其言行一个合理的解释,然后最终让Ta受到惩治,使正义得到伸张。


3,非英雄主角


除了正面主角和反面主角,还有非英雄主角,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里的非英雄主角并不是指次要的配角,而是在角色的思想上,指其不希望介入任何社会公共事务,不希望踏入任何麻烦,他们只是希望过自己没有麻烦的个人的小日子。


当代的佛系青年,古代的陶隐士,或许就是这样的非英雄主角。


这些主角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有时候他们越是不想卷入麻烦,创作者越是让他们的麻烦不断。但最终每个麻烦都又得到了完美的解决。解决了以后,他们马上又想遁世,然后麻烦又接蹱而至,这本身就是一个潜定的冲突点。


人物类型


看完三个主要的主角类型,我们看一下人物背景。


一个人经历过什么事情,必定会对他现在和以后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是什么,是创作者在设计情节时必须要考虑的。


之前我们聊过,小说情节的创作受两个金箍的束缚和影响:


  • 社会背景与历史背景

  • 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


在具体的细纲情节创作中,每个情节还要受到人物背景的影响。


所谓人物背景,就是角色之前他经历过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有一部分是小说开始前就已经设定了;有一些则是小说开始后我们创作过的情节。


所以,在细纲的情节设计中和人物角色的设定中,我们需要加一条:


人物背景


可以给每个重要角色创建一张角色卡,在这个角色经历过什么事情后,都在角色卡中记录下来。以免在更新数百万字后,忘记角色做过什么事了。如果前面已经死掉的角色,在后面又活了,这种漏洞很容易被读者扒出来喷的。


职业


与人物背景需要同时考虑的,还是角色的背景。


如果角色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那么就只能拥有普通人的烦恼。但如果让角色拥有一个非比常的的具体职业呢?


比如资深会计师?在独立管理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分公司,工作很忙,这对他的家庭有什么影响?同行竞争很激烈,公司一直遥遥领先,在帐目上有没有违法竞争的污点?


或者角色是一位明星呢?像《来自星星的你》中千颂伊那样的大明星。


或者是一名程序员,或者网红主播。


每一个职业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矛盾。尽快让角色进入自己的职业,每个职业都蕴藏了很多潜在的冲突点。随着故事的发展,角色的职业还可以变化。


职业也是人物角色卡中必不可少的选项之一。


让人物跃然纸上的人物品质与不确定性


下面聊一下作者认为对角色设计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对设计正面主角,尤为如此。这部分内容贝尔称之为让人物跃然纸上的技巧。

人物产生跃然纸上的效果,有两点原因:


  • 人物身上本身有矛盾点

  • 人物的言行具有不确定性


1,优秀点


关于第一点,在于人物身上具有常人不具备的优秀品质,这些优秀品质以矛盾的形式存在,又具有阅读上的真实可信性。


例如:


  • 胆略。角色具有一般人没有的胆识、勇气。这种胆略,常人是不具备的。而常人不具备,就是一种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以下同。

  • 崇高的理想。“当一个人按照崇高的理想做事的时候,他必然会遇到各种麻烦”。常人不具备这种品质,也是读者向往的。

  • 坚强的意志。这也是一个常人不具备的优秀品质。这点在后面有更一步的解释。

  • 机敏和自嘲。角色在处理各种事情时,具有快速反映的大脑;但有时候反映的慢了,又有自我解嘲的能力。角色有能力,但又不太把自己当回事。这也是一种让读者着迷的矛盾。


2,不确定性


再看第二点,人物的言行具有不确定性。


小说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角色行动、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对话。


一个角色是不知道另一个角色的心理活动的,但他可以“看”到另一个角色的言行。角色言行的不确定性,是情节冲突的一个法宝。只要情节设定合理,可以安排角色说任何话,做什么事。


贝尔在书中举了小说《月色撩人》的一个例子:


女主和罗尼的哥哥订婚了。女主的未婚夫和他的哥哥罗尼有一些矛盾。女主去见罗尼,想当面寻机化解矛盾。女主和罗尼之间发生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罗尼:你就要和我哥哥结婚了?

女主:是的。要不要大家找时间坐下来,聊一聊?

罗尼:我没有生活......


你看,罗尼的回答对女主来说,挺意外的,至少读者会这样觉得。女主的渴望受到了阻拦。


这段对话对女主来讲十分不愉快,但在情节的设计上却是合理的。这种对话增强了情节的冲突。有兴趣可以查看原书第47页。

现在我们就如何让人物具有跃然纸上的魅力,总结一下:


作者安排的角色之所以具有磁石一样的魅力,可以同时吸引读者和其它角色,关键在于角色身上,作者一定要设计多种矛盾。


这种矛盾有两方面:


  • 一方面安排角色具有常人不具备的胆量、崇高、坚定的意志、机敏与自嘲等特质。

  • 另一方面安排角色具备各样的矛盾点,例如他有什么金手指,但这种金手指一定不能像用之不尽的宝藏一样,一定要有一个限制,或者有一个副作用。


举个例子,像《来自星星的你》,都教授有超能力,看起来很历害,无所不能,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弱点。离期将近,超能力有时好使,有时不好使;还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超能力惩治别人,哪怕他认为那是一个坏人也不行。


还有像《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的六脉神剑有时好使,有时不好使,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张力。如果金庸让他的神功一直好使,那就坏了,坏人们就无法再难为段公子呢,情节还怎么往下推动呢?


人物的缺点


是人都有缺点。给正反派主角都安排上优点和缺点,更容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读者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故事。


使主角有缺点,也可以给情节提供潜在的冲突点。优点让主角值得追随,缺点让情节方便推进。


二、人物设计中


人物在细纲情节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


1,一种感觉


什么感觉呢,指的是要带给读者在生活中从来没有过或极少体验的情绪体验。


这也是人物角色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即角色能带给读者的感觉是什么,或者说角色整个人触发出来的气质是什么。


站在读者角度讲,是感觉;站在人物角度讲,是气质。气质往往是针对全篇的,是稳定不变的;感觉,则往往与情节有关,是随着故事情节变化的。


举个例子:


在《神雕侠侣》中,杨过的气质是玩世不恭与深情并存,而他在襄阳大战金轮法王时给读者带来的,却是聪明、机敏的感觉。


故事中的角色人物,每有什么样的言行,就要考虑其它剧中人物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些感觉又会促进他们做出什么样的行动,这样写小说才有立体感。


贝尔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一个一向正直的普通人被大家误认为是一个连环作案的杀人凶手,后来真想大白了,读者和群众都感到很谦疚,当这个主角跑到联合图想找外交官洗刷他的冤情,却发现外交官意外死亡时,大家都为他感到焦急。


在这里有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技巧,就是我们想带给读者什么感觉,一定不能直接表达出来,一定要通过同时描写另外一种合理感受的方式,让读者从角色的视角“看”出来。


举个例子,余秋雨有一篇散文名作《莫高窟》,在描写老道士刷白墙时,原话是这样写的:


“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

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

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

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

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在这里余秋雨在字面上写了道士的认真和精打细算的优点,貌似在夸奖道士,其实在读者眼里,道士是多么愚蠢啊。优点是虚写,愚蠢是实写。


这是写感受的一种高级技巧,学会这种技巧,写小说、写散文无往而不利。


最后我们看一下,在当下这个时代,读者会喜欢什么感觉呢?凡是生活中随时可见的感觉,读者是必不会珍视的。


像冷漠、浮燥,这些在大城市里是常见的情绪,读者是不稀罕的;而彬彬有礼、绅士、舍己为人等,这些是读者在生活中鲜有体验的,是他们喜欢的。


所以,小说要努力带给读者那些在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情绪体验。


2,一种渴望


与感觉同样重要的便是渴望。感觉是角色带给读者,渴望则是主角自己的。


据说,一个人12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基本上就是他一生的理想。


角色的渴望是在小说故事开始前,就已经存在于他内心里的。给角色安排一个合理的渴望,并且让读者知道他的这个渴望,这样有利于情节冲突的展开。


每个角色,在每个时间段,都可以有一个鲜明的内心渴望,并且这个渴望随着情节的展开可以变化。


我们知道,小说的创作过程,可以像项目管理一样,可以由“主题->大纲->细纲->微纲”这样的结构化流程进行创作,以保证创作的效率。


在第三步细纲创作中,主要是情节。关于情节的创作,可以公式化。其中在情节中一个必须包括的内容,就是这一部分讲的“渴望”。角色的渴望,要贯穿角色的生平,并且一直要让读者清晰的知道。


三、人物设计后


理论总归是理论,只有小说创作的是读者在乎的内容,读者才愿意为他们看到的角色做情感投资。我们如何验证我们的人物设定是否成功呢?


当读者不愿意为书中角色做情感投资时,创作者安排的冲突、情节、对话等一切都没有意义。


最终检测所创造的是不是读者真正在乎的,只有市场和数据。看订阅数据和看官评论。有时候,还必须要认真考虑一下读者的意见。金庸原来将《神雕侠侣》里的小龙女写死了,读者不干,接受不了,金大侠又让她16年后复活并与杨大侠团圆了。


另外,有朋友提到写书之前要扫书,看看当下读者喜欢什么类型的内容。这也是探知读者在乎什么的一个途径。


总结

冲突的基础之值得追随的主角如何设计?

图:什么样的主角值得追随之思维导图


最后总结一下,设计人物有三个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情节设计前。在开始设定的时候,就要想清楚主角的类型、背景、职业、优质品质和独特气质是什么。为了让人物更真实,每个人物都尽量安排一个缺点,特别是主角。


在情节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两个方面,角色带给读者的感觉是什么,角色内心的渴望是什么。这个内察,不仅贯穿在细纲设计的过程中,在最终码字的过程中,也要时刻铭记。


最后,验证人物设计是否成功,就是要留意数据变化和读者评论了。再大牌的作者都是要看读者下饭的,读者才是大爷,作者什么都不是的。那种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写小说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很容易太监。


好了,我是石桥码农,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有任何想法欢迎留言,也欢迎进读者群讨论。如果觉得有用,欢迎赞赏或点个“在看”。如果喜欢看视频,在西瓜有视频版本。再见。


2020年3月4日


冲突的基础之值得追随的主角如何设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