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天坛医院神经科杜万良的妙语集锦


天坛医院神经科杜万良的妙语集锦

天坛医院神经科杜万良的妙语集锦

天坛医院神经科的杜万良大夫可谓“神人”也,神内网络江湖送其绰号“杜神医”,有草根拥趸无数。其“神”不仅在乎专业的精湛,更在于他敏锐的洞察力、精准的归纳力和幽默的感染力。道理不在乎高深,能明白就行;说教不在乎繁琐,接地气就灵。很多貌似很复杂的现象或本质,经他妙语一总结,立刻变得亲切起来,哂笑之后很容易贯彻领悟。譬如他总结的“有多少信息看多少病”,就是神经科诊断思路“step by step”精练而形象的总结。

看病原理篇 1.有多少信息看多少病,有多少知识看多少病。 2.知道才能想到,想到才能做到。 3.多看病人多看书,多看现象少想象。 4.不要根据危险因素推测患者应该怎样得病,而是要根据临床现象去推测病是怎么来的。 5.治疗要权衡利弊,开检查也要权衡利弊。一般来说,有所怀疑才有所检查。 6.提高看病能力的诀窍是把自己管的病人搞明白,不是听空洞的理论。 7.多了解病人院前和院后的信息,以此弥补院中的不足。 8.随访是检验医疗的唯一标准。 9.临床实践指南+医生个人经验+病人的价值观=循证医学。 10.医学是科学,医疗是社会。 11.别人怎么对待你,是你教给他的。 脑梗死诊断篇 1.NIHSS评分: 唤醒提问命令迟, 凝望视野面容知。 上下左右协调动, 感觉语音不忽视。

2.TOAST分型: 波动进展主干病, 频繁刻板穿支病。 一枪撂倒是心栓, 千变万化是动栓。 3.怀疑TIA的病人如何诊断?用溶栓药之前好了,就是TIA。用溶栓药之后好了,就是脑梗死,你给他治好了。 4.讨论病例: 梗死有大小, 病史有多少。 风险各不同, 岂能一言了。

脑梗死诊断篇 1.指南就像汽车导航,不能没有,不可全信。 2.指南能让庸医不太庸,但不能让良医更良。 3.有所谓禁忌症或相对禁忌症时,不溶栓是本分,溶栓是本事。 4.相对禁忌证就是你说了算。 5.危险因素不等于禁忌证。 6.有了双抗不代表单抗过时了, 有了取栓不代表溶栓过时了。 有了蛋糕不代表馒头过时了, 有了飞机不代表汽车过时了。

溶栓决策篇 1.溶栓并没有很多技巧,最关键是选对病人。可以说,选对病人就做对了一切。 2.选择溶栓或取栓,并非一定能治好他,而是要给他提供最合理的治疗方式。 3.闭塞的争取再通,狭窄的争取不闭。 4.你不溶栓,栓不容你。医生的差距、医院的差距主要在脑梗死最初的几个小时。 5.溶栓,在多数时候,溶的是加重的风险。阻止加重胜过起死回生。 6.溶栓后减轻,说明溶栓及时;溶栓后加重,说明预见正确。 7.溶栓是为了减少医疗风险而不是增加风险。 8.在溶栓和抗栓的领域,轻病人出血风险小,重病人出血风险大。所以轻病要重治,重病要轻治。 9.缩短延误的途径: 化验只看血糖, 影像只做CT。 谈话只在当时, 溶栓只在急诊。

溶栓谈话篇 1.知情同意要点: 病是脑梗死, 建议你溶栓。 再通获益大, 出血概率小。 2.跟病人谈知情不是给学生上课。病人是来找我们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听我们背书本的。 3.介绍病情要像写说明文,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 4.医疗不能在后台自动运行,要有家属的参与。

医生修养篇 1.三分钟建立信任。 2.成熟的医生就三个字:不纠结。医生纠结,家属焦虑。医生果断,家属淡定。怕事,别干;干事,别怕。 3.建议,就是自己信,让别人也信;忽悠,就是自己不信,却要让别人信。 4.“总是去安慰”。安慰就是让病人和家属感觉到你为他着想。 5.语言是最好的武器。

原理篇 1.指南是别人的经验,经验是自己的指南。 2.只有老师讲错课,没有患者得错病。 3.常见病不如想象的那么常见,罕见病也不似想象的那么罕见。

门诊篇 卒中门诊卒中少,六种问题去又来。 头痛头晕睡不着,焦虑抑郁有斑块。 特需门诊三种病,焦虑昏迷后遗症。 看了电视看百度,我的血管要堵住。 患者昏迷在外地,家属携片求奇迹。 瘫痪多年坐轮椅,站起走路全靠你。 抽血化验测基因,超声CT磁共振。 科学算命难精确,实际效果是标准。

溶栓篇 1.从群体来说,时间就是大脑。从个体来说,准确胜过快速。 2.溶栓前要思考两个问题,哪个血管?什么病因? 3.波动就是半暗带,进展就是半暗带。症状已然告诉你,溶栓取栓还可以。 4.溶栓前的影像评价,越早越简单,越晚越复杂。 5.溶栓、取栓、桥接,哪种手段最有可能奏效,优先用哪个。 6.没有禁忌证,不要创造禁忌证。 7.溶栓之后无出血,近期不查凝血象。查了易出危急值,处不处理都无益。

科普篇 1.不要到无健可保的时候才想起保健,不要到无生可养的时候才想起养生。 2.体检之前选套餐,体检过程流水线。体检报告扔一边,偶尔一看要完蛋。对于体检,既不要轻视,也不要过度解读。 3.管住嘴,迈开腿。对大多数人来说,运动是最好的药,跑步是最好的运动。 4.患者看病的关键不是自学医术,而是找对医生。 5.做科普是最难的。发文章的研究不计其数,能看病的研究屈指可数。做研究为方法负责,做科普为结论负责。

学习篇 1.拿起手机,本来想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却把正经时间碎片化了。 2.今年没掌握的知识,很多到明年就过时了。所以不要陷入知识焦虑,但是要不断学习。 3.不会写病历的时候,天天写病历。会写病历的时候,又不用写病历了。 4.平时快递把大闸蟹送到你的面前,假期飞机把你送到大闸蟹面前,差不多。旅游很重要,学习更实在。

修养篇 1.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就是让领导和同事喜欢你,让患者和家属信任你。 2.看病要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就是以患者的利益和患者的感受为中心。以医生为主导,就是医生负起诊断治疗指挥协调的责任。 3.别把一个正常的事儿表现得不正常。 4.医生要了解患者和家属的真实需求。想方设法为患者和家属解决问题,就是好医生。 急诊 急病都有时间窗。 让我来治病,让别人来证明就是这种病。 加重风险很高时,要么立即处理,要么保持关注。 能想到的问题都要有预案。 重复性的工作标准化,创新性的工作个体化。 如果病人不按指南生病,我们就不按指南治病。 关键的辅助检查要想方设法完成。

沟通 知情同意不是劝说,是寻求价值观的认同。 患者对陌生的医生多疑,对熟悉的外行轻信。这是人之常情。要善加引导。 有时候,知道谁得了病,比知道他得了什么病更重要。 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危机做出错误的反应。 解决争议最好是当时、当场、当事人。逃避和拖延会使争议更难解决。 病人是否满意,取决于他得到的是否符合预期。 解决问题,尽量采取前瞻性、建设性的措施,避免回顾性、情绪化的纠缠。

学习 如何写病历,本质上就是如何看病。 往事并不如烟,来日并不方长。 急诊112字箴言 充分休息,高效工作; 熟悉流程,掌握预案; 上班检查,下班整理; 条条核对,件件确认; 紧密衔接,快速疏散; 明确职责,避免扯皮。 病情变化,立即去看; 意识下降,尽快入抢; 随时记录,一步到位; 谈话签字,充分合理; 涉及多科,权威会诊; 仔细交班,保持连续; 观察环境,排查风险; 及时求助,安全第一。

觉得-好看-有用- 我们需要您的 关注点赞【也可以评论发表您个人的见解与看法或疑问】

动动手指,不要忘记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帮助身边的人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