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松下退出,日本半導體還剩什麼

松下電器公司不久前宣佈退出半導體業務,將旗下相關工廠、設施及股份轉讓給臺灣企業新唐科技,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財經事件再次引發各界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的關注。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過戰後的高速發展,半導體產業積蓄起驚人的出口競爭力,以DRAM為代表的半導體產品在世界市場的佔有率達五成以上。在那個巔峰時代,松下被視為全球芯片製造巨頭。

之後,伴隨芯片技術的迭代發展,美國、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新興企業紛紛崛起,日本半導體廠商的國際地位相對下降。本世紀初,日本芯片製造商尚有東芝、NEC進入半導體銷售額全球前十,至2015年,全球前十的榜單上日本僅剩東芝一家。隨著2018年東芝半導體業務轉讓交易的完成,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輝煌時代落幕。

在近十年時間裡,日本電器廠商大都進行了重大重組,紛紛退出利潤微薄或者虧損的業務,傳統家電業務基本上被變賣殆盡,半導體業務也是其重組的重點。

松下年初立志要在今年實現半導體業務的扭虧為盈,無奈恰逢全球經濟減速,各種努力下,虧損面雖然縮小,扭虧為盈目標卻達成無望。為此,松下社長津賀一宏決定斷臂求生,剝離虧損業務,將力量集中於具有未來性和成長性的事業。

表面上看,松下的退出是因為半導體業務長期虧損。實際上,松下半導體業務的下滑,原因不僅僅在松下。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席捲天下招致了日美摩擦。1986年,美國迫使日本簽訂《日美半導體協定》,要求日本政府一方面限制傾銷,另一方面對國內採用外國產品的用戶實施獎勵政策。之後,美國又通過1991年更新的《新半導體協定》,規定外國產品在日本市場的份額必須達到20%,強行增加美國的對日出口。此外,美國還強行阻止日本出口。1987年,美國認為日本未能主動限制傾銷,以美國的所謂“301條款”為依據,揮舞關稅大棒強行阻止日本產品輸美,對日本產電腦、彩色電視等課以100%的高關稅。可以說,日美貿易戰是日本半導體產業走下坡路的開始。

此外,日本廠商的半導體業務大多是作為電器製造商的一個部門成長起來的,因此,其半導體產品具有面向家電、小批量、多品種的特點。這種出身和特點,形成了廠商獨自研發、成本巨大、重複投資的低效局面。松下的退出再次證明這種模式已經無法適應迅速變化的市場需求。

1976年,日本通產省牽頭富士通、日立、東京芝浦電氣等7家民間企業與研究機構,豪擲720億日元打造VLSI(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攻關項目。這一項目助力日本率先開發出超LSI製造技術,直接帶來日本半導體產業80年代的繁榮。1983年,日本30家半導體制造商的產值超過美國。

遺憾的是,這一“產官研”協同機制未能延續,項目持續4年之後,由於美國的施壓被迫解散。日本半導體廠商重回勢單力薄、各自為戰、資金不足、研發進展緩慢的狀態。

日本經濟學家田代秀敏說,談到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衰落,最常列舉的原因就是《日美半導體協定》。其實從資本對新興產業崛起的重要意義來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為了支持新興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在1971年創設了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美國的半導體開發及製造企業,如英特爾、蘋果、高通等,相繼在納斯達克上市,從市場上籌得事業發展所需的鉅額投資。

松下的退出確實令日本芯片產業在國際市場的存在感進一步下降,不過,說到芯片,日本還有索尼可圈可點。索尼的攝像頭傳感器芯片佔全球市場份額約50%,具有壟斷性優勢。

8年前,索尼因電視業務下滑陷入經營不振局面,2012年賣掉了以“VAIO”品牌知名的個人電腦業務,開始轉攻圖像傳感器芯片。這一戰略轉型的成功,令索尼重新快速發展,2018財年索尼集團的營業利潤率達10%。索尼正在這一領域投入更多資源,以擴大技術和產能優勢。

此外,如果從更廣的意義上看半導體產業,日本雖然在高投資高風險的芯片事業上優勢不再,但在投資收益相對穩定的半導體設備和半導體材料領域卻牢牢把握主動權。日本在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的佔比接近四成,而在半導體材料市場的佔比更是超過六成。難怪有評論說,日本已從芯片大國轉型為半導體設備和材料供應大國。(劉春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