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現在日本的首相和天皇,誰是誰的傀儡?

小東那些事


君主立憲誰掌握有實權?

目前世界上普遍的認識是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君主都沒有實權,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只有象徵作用,但對國事沒有任何發言權。不過在答主看來,這種觀點也是有些偏頗的。

嚴格的說,君主立憲只是君主的統治權受到了一定限制的君主制,限制最嚴的就是日本憲法,比如日本憲法的開頭就明確規定:

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其地位以主權所在的全體日本國民的意志為依據。

其它君主立憲國家的規定沒有這麼嚴格,但也基本都規定了君主的決策要服從人民意志,而人民意志的代表就是議會和議會選舉產生的政府。從這個角度看,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顯而易見了,那就是首相才是真正掌握實權的人。

曾任日本首相的菅直人下臺後自己站街頭演講連個聽的人都沒有

但從另一個角度,就是誰更容易失去權力這個角度上講,則又是另一番景象了。無論哪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其總理或者首相都是像跑馬燈一樣在不停地輪換,而且很多總理或首相往往只能任職一年甚至幾個月,之後就被踢開。而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君主除了生命終結之外,卻完全沒有被替換的風險。而且幾乎所有君主立憲制國家都沒有如何廢除君主的條款,即使個別國家有,這個條款也非常苛刻,基本不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從這個角度,一個雖然能行使權力,但權力會被隨時剝奪的人,和一個雖然不行使權力,但權力卻永遠不會被剝奪的人,哪個更有權勢呢?

君主 vs. 董事長

所以在答主看來,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政府和首相只是符合該國上流階層利益的統治代表。其角色更像是現代公司體系中的總經理,雖然可以總攬全局,但真正的老闆卻是董事會和董事長,甚至是董事長家族。套用到君主立憲制國家裡,可以說整個上流階層才是國家真正的老闆,而通常情況下,君主和王室還是上流階層的重要成員,甚至還是核心成員。

日本皇室全家福

只是上流階層也應用了現代公司制度,把具體的治理事務委託給以總理和首相為代表的政府,其方式是通過選舉。但這種選舉,其實是有很大操控餘地的(這是另一個問題,以後再別的回答裡詳說),可以確定地說,在任何君主立憲國家裡,都不可能有反對君主制的政黨或者候選人被選舉到重要的職位,這就是君主權利的體現。

當然具體到日本,應該說日本的君主在現存的君主立憲國家裡是權力比較小的。比如,日本憲法是世界君主立憲國家裡,唯一一個沒有賦予君主任何權力的憲法。這主要和日本二戰戰敗的歷史有關。日本絕對君主制的廢除是二戰的直接結果,所以其實二戰之後,美國在日本的權力體系裡在很長時間都佔有支配地位,日本天皇反而是美國人的棋子之一。比如麥克阿瑟和日本天皇裕仁就曾經“情同父子”。

麥克阿瑟和日本天皇的合影,麥克阿瑟曾被視為日本的太上皇

即使到了現代,美國對日本政治仍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所以日本的政壇,無論誰當首相,美國的利益仍然是最重要的影響力之一,相反日本天皇和王室反而要退居其後了。這一點從日本王室的形象就可以看的出來。比如多數歐洲王室的形象都是完全正面的,充滿陽光,而且展示在公眾面前的幾乎永遠是友善的一面,其內部宮鬥外界很少會有報道。但日本王室在媒體上的形象卻經常是一種古板壓抑的形象,其內部宮斗的新聞也時常見諸報端,比如日本太子妃的抑鬱症,乃至還曾有報道暗示日本太子有同性戀傾向。這些時常傳出的負面報道,其實也是日本皇室並非後臺總老闆的一種體現了。


桃花石雜談


日本是君主立憲國家,天皇有日本國家元首的名義為,是“日本國及人民團結的象徵”,無權參與國政,無政治實權。而日本的行政權歸內閣、地方公共團體及中央省廳,首相是內閣的首腦,享有非常廣泛的行政權力。

1.日本第125代明仁天皇和皇后。網絡配圖

1947年5月3日,《日本國憲法》(即和平憲法)正式生效施行至今。明確規定:奉行和平主義、放棄戰爭,不維持武力,不擁有宣戰權等。天皇為日本國和日本國民總體的象徵,無權參與國政。日本實行以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三權分立為基礎的議會內閣制。

日本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和立法機關為國會(眾議院480席,參議院242席),國會可以通過內閣不信任案。行政權歸內閣、地方公共團體及中央省廳,首相由國會提名並對國會負責、天皇任命,其他內閣成員由首相任免、天皇認證,首相有權提前解散眾議院重新選舉。

日本的司法權司法權歸裁判所,即最高法院及下屬各級法院,最高法院長官(院長)由內閣提名、天皇任命,14名判事(法官)由內閣任命、需接受國民投票審查,其他各級法院法官由最高法院提名、內閣任命。與之對應的檢察機構的檢事總長(總檢察長)、次長檢事、檢事長(高等檢察廳長)由內閣任命,法務大臣對檢事總長有指揮權。


漢水白石言


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稱號。

我們先看看天皇有沒有實際權力。說起來,天皇作為日本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時間並不長。自公元6世紀大和國征服本州島和九州島的大部分地區後,天皇的權力達到頂峰。但是從10世紀開始,日本經歷了攝關政治、源平相爭、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安土桃山時代、江戶幕府,天皇就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他老人家被架空了將近一千年的時間,直到明治天皇睦仁才重新掌權。


裕仁(昭和)在位期期發動了侵略中國和亞太其他國家的戰爭。 日本戰敗後,在美國的主持下建立了議會民主制。但是,為了順應日本民意,美國用了個折中的辦法,允許天皇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保留下來。大家注意,這個象徵性比傀儡強不到哪裡去。1946年,美國迫使昭和天皇裕仁發表“人間宣言”,承認天皇也與老百姓沒什麼兩樣,只不過是國家的象徵。現在日本天皇的主要職責只是任命首相(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的外事活動和國家典禮等。



日本首相是日本內閣的最高首長,也是日本國政府的首腦,領導各行政機關的具體運作,他是掌握著實實在在的領導權力的。


菜根漫譚


這個問題是政體問題,只要明白了政體的概念,以及現在世界上主流國家的政體,就不會有類似的疑問了。

政體指的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這句話通俗點說,就是這個國家的政府是用什麼樣的組織形式來發揮自己的職能,進行統治。比如上過政治課的人應該都知道,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我國的政體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國體指的是國家的性質,政體指的就是政權的組織形式。我國的政體是人民大表大會制度,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

而且國家則各有不同,像以英國為首的實行君主立憲制,日本也是在二戰後被美國改造成了這個制度。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保留君主作為國家的象徵,但是不實際掌握政權。政權交給議會,國家政府的最高領導人是議會首腦首相。所以平時出現在新聞中的英國女王、日本天皇就只有出現在各種外交場合,而出現在各種國際會議上的則是英國和日本的首相。

所以這裡並不存在誰是誰的傀儡的問題。因為君主立憲制也有個名字叫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本身就只是國家的象徵,國家不服從君主的意志,而是服從憲法,君主也並非政府的最高首腦。所以現在日本的最高領導人就是經過議會選舉產生的日本首相,而不是日本天皇。

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天皇都是這樣的地位。歷史上幕府時期實際掌權者就是幕府將軍。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時,明朝稱豐臣秀吉為倭王,而不知道日本天皇如何。


西洋參考


從古至今歷史沿革下來,天皇雖然是像日本標榜的那樣“萬世一系”始終在一家一姓內傳承,菊花王朝從未經歷如中國周秦漢唐、宋元明清般的王朝更迭,但皇權直接在前臺統治民眾的時間相對來說較短。大多數時候是外部勢力藉助天皇的權威來實現對日本列島的掌控。日本有著獨特的二元統治傳統,先是天皇與關白,然後是天皇與上皇,接著是天皇與將軍,直到今天的天皇與首相。



最初的日本,也經歷著與其他人類文明一樣的“巫神時代”,女巫通過壟斷與上天的對話權來統治部落民。其後逐漸由一個地方豪族依靠武力、聯姻、妥協等方式,過渡到“王權時代”。王權時代的天皇曾經直接掌握過政權,但很快實權就落入了外戚家族之手,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外戚藤原氏的“攝政關白政治”,天皇開始大權旁落。接著的“上皇院政”,實權由外戚轉移到天皇的父輩、祖輩。再接下去就是我們最為熟悉的由武士集團掌權的“幕府時代”,歷經鎌倉、室町、江戶三朝700餘年,這期間的天皇幾乎成為了被遺忘的人,龜縮在京都一隅之地延續著家族的傳承,更遑論執天下之牛耳。直到近現代以來的明治維新,天皇家族才由國家的宗教精神擺設進入到政治統治集團上層,“天皇——首相”體系正式形成。


明治、大正、昭和三代,天皇實權在手,對日本的歷史發展進程影響頗為重大,包括對亞洲人民造成巨大傷害的一系列軍事、經濟侵略戰爭活動,或多或少都有天皇在臺前幕後的直接參與。這時候的首相權力,在實際的政治運行中也多受天皇意志影響,“尊王”的思想和形式在各個場合都有深刻體現。

二戰後,美國佔領軍當局對日本進行了美式民主改造,但隨後爆發的美蘇冷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使得美國出於自身政治利益考量,除了在經濟上加以扶持以外,在政治上也保留下來了日本的一部分軍國主義思想殘留,如此才有當今靖國神社之類問題的陰魂不散。在具體的政治生活中,天皇不再高坐在人為塑造的神壇之上,頻頻亮相各類社會活動現場展示親民形象,不再參與具體的政治決策,由首相統領主持管理日常的行政、軍事、經濟活動。

但就說天皇對日本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實際問題完全一點影響力都沒有恐怕也有失偏頗,天皇幾千年來一直保持著宗教層面的精神統治,至少在凝聚民眾向心力的作用上不可或缺。雖然進入現代社會以來,這種精神影響力逐漸被淡化,很少被提及,但也是日本社會不容忽視的一個民族特性。


劇透歷史



日本的首相掌握實權,天皇只具有象徵意義。今天的日本的首相是指日本的內閣總理大臣,他具有組織內閣、提議法案的至高權利。戰時,日本首相是日本自衛隊海、陸、空三軍的最高指揮官。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效仿德意志帝國建立起了一套君主立憲制度。不過當時的日本採用了二元制君主立憲,這種君主立憲制度是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妥協的產物,是指在保留天皇實權的前提下進行有限的資本主義改革,也就是俗稱的“資本主義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主義殘餘”。從明治維新以來,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一直採用這種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度。



二元制君主立憲時代的日本(1889年-1945年)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所採用的二元制君主立憲也是資本主義君主立憲的一種,不過這種制度與英國採用的議會制君主立憲有很大的不同。英國在“光榮革命”以後,全面接受了議會制君主立憲,在保存英國女王和王室的基礎上全面切除了君主的實權,國家大權完全下放到內閣手中,君主無權過問英國的行政權。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日本天皇擁有絕對的實權,並且皇位世襲罔替,這與封建時代沒有區別。日本天皇擁有否決議會的權利,並且能夠任命內閣總理大臣(首相)輔佐自己。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就是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伊藤博文,正是他脅迫李鴻章簽訂了《馬關條約》。



議會制君主立憲時代的日本(1945年-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作為法西斯的戰敗國,被美國和蘇聯軍隊所控制。在美國政府的干涉下,日本被迫修訂了《和平憲法》,其中除了有限制日本武器裝備、軍隊規模的條約以外,還有勒令天皇下放實權給內閣大臣的內容。日本政府與美國政府在戰後似乎達成了某種不可告人的交易。事後,日本的裕仁天皇(年號“昭和”)同意了向美國投降,並發表演講支持日本政府採用議會制君主立憲。作為一種回報,美國政府沒有追究裕仁天皇任何的戰爭罪責,還特意保留了他的天皇位置。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本就採用了君主立憲制中的議會共和制,保留天皇的象徵意義,但天皇已無權過問日本的行政。目前,日本政府真正的領導者就是內閣總理大臣,其職責與西方的首相大致相同,因此也稱為日本首相。


世界人文通史


貌似這倆貨都是美國的傀儡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日本從平安末期開始,整體上實權是偏向於武家的。到了德川時代,將軍的實際政治權威被放大了,這就導致天皇及皇室和公卿成為虛權。

但哪怕是德川依然是需要從天皇和公卿那裡獲得政治授權的,就像曹操曹丞相最開始挾天子方可令諸侯那樣,侵華這種大事沒有天皇授權能實施嗎?所以戰後天皇應該是最大的戰犯沒有受到審批這點非常想不通,日本戰敗後建立議會民主制,美國為了順應日本民意,允許天皇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保留下來。



次年,美國迫使昭和天皇裕仁發表了“人間宣言”,承認天皇也與平民無異,只是受國民擁戴的國家象徵。而現今日本天皇的主要職責是任命首相,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的外事活動和國家典禮,而實權掌握在責任內閣手裡,而首相作為內閣總理大臣無疑是掌權者!


悟空生活


現在日本是強奴壓主!日本天皇的皇權基本都被侵奪了!日本天皇反倒成了日首相的傀儡了!庵悲晉三就如同謀朝篡位了一般!大、小權力已基本掌握!大事兒小情很少答理日本天皇就自行決斷!日天皇就像被他軟禁在深宮中了似的!但偏偏對世界人民裝出一幅天皇是最高級、最尊貴的人似的!因為他不表演表演人們就從心底對他怒😡火🔥中燒!難以忍受剋制!…………不好好裝裝對天皇虔誠人們就不相信他!給它鼓雷開閃!!!認清它的兇狡與陰險歹毒!!!簡直就象曹操的二徒弟一樣!!!…………


絢彩年華火熱青春


對於日本首相和天皇誰是誰的傀儡,首先先談談二者的區別:

第一,權利方面,現在日本執政主要決策權在日本內閣手裡,而首相直接領導內閣,天皇只是作為精神象徵,只負責出席一些國家慶典和高規格接待活動,沒有決策權力。


第二,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了行使在亞太地區的權力,經過會議研究同意保留日本的天皇制,從而避免日本國內發生不必要的動亂和示威。


第三,天皇自設立以來,一直作為直接統治者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日本民眾也高度信任,這也間接推動了日本當年發動戰爭。

簡單來說, 天皇其實就名義上的老大,是國家的精神支柱,並沒有實際權利,首相才是一國之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