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我不是藥神》背後:印度為什麼能成為仿製藥的天堂?

最近,電影《我不是藥神》在朋友圈刷屏,口碑是相當好,目前電影評分在9.3左右。首映式,水皮我也看了,我覺得這是中國近年來難得一見的一部非常好的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

《我不是藥神》背後的真實故事

影片是來自於真實故事改編,現實中的主人公陸勇在2002年被檢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並開始吃一聲開給他的“格列衛”,而格列衛一盒23500元,一盒只能吃一個月,還不能進入醫保報銷,他吃了兩年後經濟拮据難以繼續吃下去。

在高藥價的逼迫下,他意外地發現了從印度進口的仿製藥,一盒只需200元左右,效果也還不錯。

《我不是藥神》背後:印度為什麼能成為仿製藥的天堂?

所以他就在自給自足的情況下,開始為病友們代購,最終卻因為“涉嫌銷售假藥”而被捕。

這件事情在當時非常轟動,關於他有罪還是沒罪,他是不是犯了走私罪?在法律上引起了強烈的關注。

徐崢他們就是把這個真實的故事,做了藝術性的加工和創作,目前票房已經超過了10億元,所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們都會產生思考:在抗癌藥面前,在仿製藥和專利藥面前,究竟是人命重要,還是企業的利潤重要,究竟是要錢還是要命?

《我不是藥神》背後:印度為什麼能成為仿製藥的天堂?

度為什麼能成為仿製藥的天堂?

不論是影片中還是現實生活裡,印度仿製藥都成了白血病群體能承擔得起的救命藥,而這背後也是印度仿製藥幾百億元的大生意。

眾所周知,印度政府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支持印度企業做仿製藥,但這樣一來,明顯無視專利藥20年的專利保護期,因此,印度在國際上的口碑也不佳。

其實,專利藥之所以貴,是因為研發成本高,時間週期長。像諾華、德國拜爾、美國輝瑞等公司研製一種特效藥的投入都達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需要至少10年的時間。又比如,格列衛這樣的藥,諾華公司光是研製就花了14億美元,所以許多藥企只能提高價格來回籠資本,以支撐下一次的新藥開發的成本。

《我不是藥神》背後:印度為什麼能成為仿製藥的天堂?

如果大家都奉行“拿來主義”,認為只要能夠仿製就OK的話,誰還有動力再來研究這種救命的藥,是吧?

但是印度政府是從國情出發,覺得印度人民的人命更重要,所以它頒佈了“專利強制許可”,也就是無論專利保護期是否結束,該藥品都允許直接被仿製。

這樣一來,印度的仿製藥產業規模也很大,截至2015年,印度有10500個製藥單元(工廠),3000多家藥企,仿製藥佔印度藥品市場70%左右;另外印度生產了全球20%的仿製藥,印度藥品出口到200多個國家,甚至60%以上出口到歐美、日本等國,美國市場上的仿製藥品近40%來自印度。2016財年,印度出口仿製藥出口額是168.9億美元,增速為9.44%;預計到2020年,印度仿製藥出口額將達到400億美元。

當然,印度仿製藥的成本也相當低,在印度,即便是最優秀最捨得下成本的藥廠,生產成本都要比美國低65%,比歐洲低50%,所以仿製藥平均價格只有專利藥的20%-40%,個別品種甚至相差10倍以上。印度的生產仿製藥的能力比較強,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一種平衡的力量。

抗癌藥的環境大大改善

不過,由於這種仿製藥有存在的空間,導致印度本土的研製能力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是印度的一個短板。

《我不是藥神》裡面反映了專利藥跟仿製藥的差距,在過去是如此,但是現在在中國市場上環境已經大大改善。

近年來,中國政府把進口抗癌藥的關稅已經連續下調,更是在實施了零關稅,而且很多這種特效藥也逐漸進入了醫保報銷領域,環境和過去大大改善,但是在掙錢還是活命之間,這個矛盾,始終是一個大難題,要平衡好也是不容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