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盛京秘境之奉系崛起」通天街

——本文资料来源自罗云天所著作品《穿越盛京秘境》


「盛京秘境之奉系崛起」通天街

《穿越盛京秘境》

我们转过身,便会发现在东三省总督府正门前面还有一条南北纵向的街,此街便是通天街。

该街位于今沈河区中部,分为北、南两段。北通天街北起盛京路,南至南顺城路;南通天街北起乐郊路,南至文艺路。实际上,这条街在明代是完全贯通南北的,也就是在前面提到的明沈阳中卫城内那条十字街的纵向部分,北起北门(即安定门,明末改称镇边门,清代民间俗称“九门”),南经南门(保安门)抵南郊,全长约2200米,宽约7米。十字街的交叉之处修建了一座中心庙(另有说法是鼓楼),意在屏蔽四方,使南北、东西相对的四条街不能直视望穿。

据记载,元代通天街就已有雏形,是沈阳市最早的老街。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努尔哈赤拆除了北门之外的三门,所以,通天街只剩城内部分。因当时该街直通清太祖居住的罕王宫,努尔哈赤就是通过这条街“上班”“下班”,这条街被正式命名为通天街。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皇太极改原有的四门为八门,通天街中段被圈入皇宫禁地,至此,通天街被截成两段。


「盛京秘境之奉系崛起」通天街

通天街位置图

晚清及民国时期,通天街鱼龙混杂,是著名的窑子一条街。今天,这里正在以清朝风韵和民国风情的主题雕像、壁画,形成一条文化旅游景观带,不同时期的文化符号在这里交相辉映。

在通天街东侧,帅府三进四合院的所在的位置上,曾经还有过一处“奉天军政署”。

“奉天军政署”是日俄战争后日本在盛京设立的军政合一的管理机构。史料记载,该机构设立于1905年3月11日,撤废于1906年8月1日。此处曾是日本“赫赫有名”军人的聚集处。


「盛京秘境之奉系崛起」通天街

“奉天军政署”旧照,可见左上方为大南门的城楼

上图为“奉天军政署”旧照,从左至右共有八人,分别是:

黑木为桢(萨摩藩士之后,日本明治时期陆军大将);

野津道贯(萨摩下级藩士之子,甲午战争时为第一军司令,日俄战争时为第四军司令,1906年晋升元帅,1907年封为侯爵);

山县有朋(长州藩中间出身,被称为日本陆军之父,1898年晋升元帅,1908年受封为公爵);

大山岩(原为萨摩藩武士,1907年封为公爵,1915年出任内大臣);

奥保巩(日俄战争中为第二军司令,连续打退俄军大规模反攻,战后升为伯爵,1911年受封为陆军元帅);

乃木希典(长州藩藩士出身,日俄战争中第三军司令,昭和天皇的导师。1912年明治天皇病逝后,同其妻剖腹殉节,成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典型代表);

儿玉源太郎(长州藩武士之子,日本陆军大将);

川村景明(萨摩藩武士之子,日俄战争后任东京卫戍总督,1907年升子爵,1915年被授予元帅府元帅)。


「盛京秘境之奉系崛起」通天街

鸟瞰故宫南侧的通天街


行走在通天街上,可以在路东看到一组造型各异的红楼建筑群,这里还有一段隐秘往事。

红楼群整体建筑风格属于英国都铎哥特式,设计者是与梁思成齐名的著名设计师杨廷宝。张学良虽然主持其开工,却并没有居住过。由于该建筑完工时,“九一八”事变已经爆发,所以一直被日伪霸占。


「盛京秘境之奉系崛起」通天街

杨廷宝

1930年,张学良通过国际招标的方式,选择美国建筑商作为施工方。1931年红楼开始施工,“九一八”事变爆发时,红楼仅完成了地基和地下室的工程。这家外国公司以合同为依据,要求张学良赔付损失,并将官司打到日内瓦国际法庭。最后法庭接受了张学良律师的意见,认为中国东三省已遭侵略,包括红楼在内的张氏家族所有房产均遭日本军方没收,红楼为日军占有,日本当局应支付建筑余款48万元。于是,日本方面迫于国际舆论压力,只好接手履行合同,红楼建筑群终于在1932年秋天竣工并交付使用。

「盛京秘境之奉系崛起」通天街

红楼建筑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