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何以中國:廣域的二里頭文化體現出的是怎樣一番王朝氣象?

在仰韶文化末期,由於氣候等因素的影響,華夏大地各處的新石器文化普遍經歷了一次文化類型的轉變,輝煌千年的『彩陶時代』退出歷史舞臺,一個更加紛亂的龍山時代走到了前臺。龍山時代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華夏各地的新石器文化發展的更加均衡,不同文化類型之間相互碰撞、兼併,最終二里頭文化從龍山時代突圍,成為滿天星斗中的勝利者。

對比此前的仰韶和龍山時代,考古學上呈現的二里頭文化與以往的任何一種考古學文化都有本質的區別:它更廣域,第一次整合了中原各地不同的考古學文化、首次實現了域內文化類型的均一覆蓋;它更突出王權,功能劃分嚴格的宮城禁區第一次被明確地規劃出來、陶禮器和青銅禮器成組的出現在核心遺址;以上是我們從考古學上看到的社會發展從量變到質變聚合在二里頭文化上的景象,對照歷史我們知道,也正是這個時候,中國的王朝時代開啟了。

廣域文化的萌芽:仰韶時代

仰韶、龍山雖然是兩種前後相繼、內涵不同的考古學文化,但因為域內文化類型眾多,來源去向又各不相同,所以用它們來代表一個時代更合適。仰韶、龍山兩個時代,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龍山實際上是更高階的仰韶罷了。

在仰韶時代,各地的考古學文化分佈即相似又有區別,因此被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如廟底溝類型、大河村類型、半坡類型、後崗類型等等(並不同時存在,有早晚區別),雖然它們同屬於『大仰韶文化圈』下的地方類型,但差異還是很明顯的,如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但他們差異到幾乎可以獨立命名考古學文化了。所以仰韶時代的華夏大地,被『分割』成一個個的文化圈,它們相互之間有聯繫,但又獨立生長,這個時代有大邑,但無明顯的中心,華夏大地遍地開花。

何以中國:廣域的二里頭文化體現出的是怎樣一番王朝氣象?

考古學文化分區圖

中國的第一部歷史鉅著 《史記-五帝本紀》中有黃帝“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 、《史記-封禪書》中有“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的記載,仰韶時代正好對應歷史中的炎黃時代,而《史記》中的『萬國』、『萬諸侯』等記載,也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時多元化、鬆散的社會組織結構。

廣域文化的發展階段:龍山時代

從仰韶到龍山時代的轉變,各地的轉變模式可謂『冰火兩重天』,如良渚、石家河文化者,則是斷裂式的消亡,後繼者並沒能繼承前者的優秀文化;如廟底溝文化、大汶口文化者,則是本土『和平演變』成新的文化類型中原龍山和海岱龍山文化。仰韶時代的多數考古學文化,都是以這種平穩的方式走向龍山時代的。

何以中國:廣域的二里頭文化體現出的是怎樣一番王朝氣象?

各個考古學文化區內文化類型演變,多數都是域內平穩從仰韶過渡到龍山時代

到了龍山時期,仰韶時代普遍存在的環壕變成了城邑,城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華夏大地;使用的工具由石器變成了銅石並存,並且石器打磨的更加精細;陶器的製作由手工變為輪制,更為先進;城防升級變大,工具升級換代,從仰韶到龍山,更像從低階晉級到了高階模式,它們的社會組織方式、文化分佈範圍,同仰韶時代比,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因為這個時期還沒有誕生一種覆蓋更廣域的文化類型,更多的是在各自的文化單元內或兩種文化單元的邊緣地帶碰撞交流,考古人形容這個時期是『滿天星斗』,城邦遍佈、到處都是中心,猶如升級版的仰韶。

何以中國:廣域的二里頭文化體現出的是怎樣一番王朝氣象?

中原區附近龍山文化類型林立,每一種類型背後都代表著一個小的文化圈

龍山時代正好對應史書中的五帝時代,《尚書-堯典》記載“ 百姓昭明, 協和萬邦” 。《左傳》說: “ 禹會諸侯於塗山, 執玉帛者萬國” 。類似的記載還有許多,而且這些邦國應都是有城的,如《世本》、《呂氏春秋》等都記載:鯀(gun,大禹之父)始作城。

從歷史記載的『萬邦』、『萬國』可見,龍山像仰韶時代一樣仍是處於萬邦林立的邦國時代,只是生產力水平更高了而已。

但更高階的社會發展階段,量變積累的背後也必定將帶來質的變化,在龍山時代紛亂鬥爭的表象背後,一個廣域的王權文化,正在孕育著。

廣域文化的肇始:二里頭時代

經過龍山時代幾百年的發展,考古學上第一個廣域王權文化誕生了,她的誕生雖然有著深刻的地緣背景,但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詳見:


如果說從仰韶到龍山時代的轉變是量變升級的話,那麼從龍山到二里頭則是質的轉變。二里頭文化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一種考古學文化,就以她的前輩仰韶和龍山時代作為比較,二里頭時代結束了『滿天星斗』迎來了『月明星稀』的廣域王權時代,她是考古學上第一個廣域文化、第一個青銅時代文化、第一個禮樂齊備的王權文化。她已經有了成熟的社會組織形式,雖然文字還沒有成熟,但她的禮樂文化卻已經突破禹貢九州的範圍,到達了武器都到達不了的地方。

廣域性

二里頭時代形成了以前所未有的廣域統治網絡,間接的影響範圍甚至超過禹貢九州:

直接統治疆域:

  • 東方:在二里頭的東方有面積60萬平方米的稍砦遺址、51萬平方米的大師姑遺址和望京樓遺址,他們是面向東方和北方的軍事據點;
  • 北方:黃河北岸的東下馮遺址,是控制晉南鹽場和銅礦設置的據點;
  • 南方:南陽盆地邊緣的蒲城店、楊莊遺址,是二里頭控制南方的軍事駐點;
  • 此外,二里頭文化甚至開始在遠離中原的南方漢水流域一帶滲透,那裡有大量的銅礦資源,在稍後的二里崗時代正式接管這個區域,江漢流域一帶的盤龍城遺址,正是中原王朝爭奪銅礦資源的據點。
何以中國:廣域的二里頭文化體現出的是怎樣一番王朝氣象?

二里頭文化核心區,史上首次實現了域內文化類型的均一覆蓋

間接影響文化圈:

二里頭文化的廣域性還體現在它的輻射能力,除了直接控制的區域,位於二里頭文化外圍的的一些文化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二里頭文化的影響,如集中於二里頭都邑或主要據點的重要禮器,也在周邊的諸文化中有發現。從空間分佈上來看,二里頭的陶禮器盉(鬹)、爵等二里頭風格的陶禮器北見於燕山以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南及由江浙閩到四川的長江流域一帶,西達黃河上游的甘青一帶。(許宏,《最早的中國》)。

除了嶽石文化和下七垣文化外,這一時期分佈於中原周邊地區、不同程度地受到二里頭文化影響的考古學文化還有江淮地區的鬥雞臺文化、寧鎮地區的湖熟文化、太湖地區的馬橋文化、江漢峽江地區同時期諸文化、甘青地區的齊家文化、晉中地區同時期諸文化、內蒙中南部的朱開溝文化和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等。

二里頭文化『畿內』和『畿外』的這種禮御四方的姿態,頗有後世帝國的味道,甚至在越南發現了二里頭式的牙璋,其文化輻射範圍超過了禹貢九州,足以可以二里頭文化的廣域和強勢,這是以前諸多考古學文化不曾有過的王朝氣象。

何以中國:廣域的二里頭文化體現出的是怎樣一番王朝氣象?

二里頭文化輻射範圍涉及史前多個文化類型所覆蓋的區域

王朝氣象

從考古學上看,到了二里頭時代,東亞大陸第一次有了廣域影響的核心文化,仰韶、龍山時代多中心的時代結束了,而統領二里頭文化的核心都邑二里頭遺址,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王都氣象:二里頭遺址面積達300萬平方米,遺址中心有佈局清晰、規模宏大的宮城區,面積達10萬多平方米。宮城區四周由城牆包圍,功能分區明顯,顯示出王權的權威與獨佔性。城邑外圍不設城牆,大都無城的建都模式,顯示出二里頭文化自信。宮城區外有井字形道路網、祭祀區、青銅作坊區、貴族居住區等等,這些都顯示出二里頭遺址是一處經過縝密規劃、佈局嚴整、功能劃分清晰的大型都邑。

而在二里頭時代之前,諸如陶寺遺址、新砦遺址等超過100萬平方米的大都邑,都沒有發現功能區分明顯、集中排列的方正的宮城區。再往前,如中原地區仰韶時代最大的遺址,鞏義雙槐樹遺址面積雖然達117萬平方米,但一樣沒有體系出明確的規劃與功能分區。

何以中國:廣域的二里頭文化體現出的是怎樣一番王朝氣象?

二里頭文化是青銅文化,它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青銅禮器群

由此可見:到了二里頭時代,社會組織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等級分化明顯,社會分工也更加精細,王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在『硬件』上規劃出了王族獨佔的禁區宮殿區、形成了服務王族與貴族的青銅與綠松石作坊區以及溝通天地祭、祀祖先的祭祀區;在『軟件』已經有加強王權的祀天祭地禮制、形成了表現王權的陶禮器與青銅禮器群。可以說,二里頭文化的這種社會構架方式,是一種在之前的時代從未出現過(或者說當時還未成熟)模式,而後世的商王朝幾乎完全繼承了這種模式,區別只是疆域的大小。所以二里頭文化正好出在中華文明進程由量變的質變的關鍵點,可謂是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引領者。

參考文獻

蘇秉琦,《關於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考古學報,1965年第一期;

安志敏,《試論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考古,1959(10);

許宏,《何以中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許宏,《最早的中國》,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