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電影《囧媽》:當媽媽對孩子的愛變成強加,愛就不在了

昨天,我在網上看了徐崢導演兼主演的電影《囧媽》,雖然沒有之前“囧”系列那麼搞笑,但走的這條溫情路線,還是讓我對親密關係的相處之道有些感觸,特別是母子之間。

電影《囧媽》:當媽媽對孩子的愛變成強加,愛就不在了

影片講述了徐崢飾演的小老闆伊萬纏身於商業糾紛,卻意外同媽媽坐上了開往莫斯科的火車。在旅途中,他不僅忍受著媽媽的各種“折磨”,還要和競爭對手鬥智鬥勇。期間,他被迫說出自己對媽媽的各種不滿,雖然惹得媽媽不高興,但最後,母子相互理解,共同克服難關,一起面對家庭生活中所逃避的各種問題。

其實,這部影片不僅探討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還闡釋了親密關係之間的相處之道。

今天的文章,我會結合影片情節,來說說媽媽該如何愛孩子。

電影《囧媽》:當媽媽對孩子的愛變成強加,愛就不在了

電影《囧媽》:當媽媽對孩子的愛變成強加,愛就不在了

相信絕大多數的媽媽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愛孩子不能強加。

因為強加的愛,就是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期待來做事,而這種期待會讓愛大打折扣。

就像《親密關係》一書中說的:“期望就是通往地獄之路。因為期望會把接受和讓人自由等充滿愛意的感覺擋在門外。如果我不能接受別人現在的樣子,或不讓他們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麼我就不是真的愛他們。我只是想從他們身上得到滿足,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愛,而是為了滿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影片中的媽媽,自然愛著自己的兒子伊萬,她不僅擔心兒子有沒有吃飯,還擔心兒子的身材;不僅關注兒子的婚姻問題,還關注兒子的生孩子問題,總之,她會無微不至地關心兒子的一切問題,哪怕是在火車上,也會負責兒子的吃喝拉撒。

但是,我們看到,這樣的愛並沒有讓兒子伊萬感到幸福,反而覺得那是一種折磨。

因為媽媽給的愛,並不是兒子自己需要的,而是媽媽“自己認為所需要的”。

可見,當媽媽對兒子的愛,變成一種強加和期待時,愛就不存在了。

電影《囧媽》:當媽媽對孩子的愛變成強加,愛就不在了

電影《囧媽》:當媽媽對孩子的愛變成強加,愛就不在了

很多媽媽愛孩子,會把孩子作為自己的一切。

在她們心中,孩子就是自己的最愛,自己也是為孩子而活,特別是那些夫妻關係不好的媽媽們,她們為了彌補夫妻關係中缺少的愛,會選擇把孩子放在自己生活的第一位,甘願為他們付出,但這樣的犧牲感,讓孩子很難承受。

武志紅老師在其著作《為何越愛越孤獨》中說過,

我們都渴望做一個好人,而這樣做的人內心很可能有一個隱藏的邏輯,即“我對你這麼好,你應當給予我回報”,“如果對方不僅給了回報,還恰恰用的是自己所渴望的方式,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真愛自己。否則,我們就會失望,就會覺得對方對自己不夠好,並生出想遠離這個人的念頭。”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兒子伊萬說出自己對媽媽的不滿後,媽媽因被指責而氣憤,中途下車,伊萬擔心媽媽出事,於是一路追隨媽媽到一片森林。當時,媽媽和兒子說了一段往事,其實是被爸爸家暴的事。

後來,媽媽又說:“那天,你跟我說,媽媽,等我長大了,我來保護你。那一刻我就告訴自己,我這一輩子,就為你活著。”這段話很多人看後覺得很感人,但我不覺得感人,反倒覺得很可怕。

因為當媽媽把孩子作為生活的動力時,媽媽不僅失去了自己,孩子很有可能無法活出自己。

電影《囧媽》:當媽媽對孩子的愛變成強加,愛就不在了

電影《囧媽》:當媽媽對孩子的愛變成強加,愛就不在了

當媽媽給予孩子的愛,是按照自己期待強加時,當媽媽把孩子視為自己的一切時,媽媽一定會以愛的名義來控制孩子,因為媽媽的犧牲感會變成情感勒索的一種形式。

就像《情感勒索》一書中講到,勒索有四種形態,即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和引誘者。

屬於“施暴者”的人,總是清楚地讓我們知道他們有什麼需求,並告訴我們忤逆他們的後果。這種人可能會直接提出要求,也可能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悶不吭聲,但絕對都會將怒氣直接發洩在我們身上。第二種“自虐者”會將所有威脅內化,強調如果不讓步,他們會對自己做出某些舉動。而“悲情者”則在強扣罪名和使別人產生罪惡感這方面頗具技巧。我們可以瞭解他們要的到底是什麼,也會在他們的“引導”下了解,他們的願望能否實現就全靠我們了。第四種“引誘者”則會給我們一連串的測試,如果我們能讓步,他們自然少不了給我們一些甜頭。

犧牲者就是那種悲情者,他們用自己的付出和犧牲,讓對方內疚,以產生罪惡感,進而達到讓對方順從自己的目的。

影片中的媽媽,就是用這種犧牲感來改造現實中的兒子,以達到自己幻想兒子的要求。她對兒子伊萬的所有事都要干涉,從吃喝拉撒,到生兒育女,而且都是打著“我為你好,我愛你”的名義。

其實,現實中很多媽媽會用這種方式來綁架孩子,但孩子感受到的並不是愛,而是一種控制。

電影《囧媽》:當媽媽對孩子的愛變成強加,愛就不在了


電影《囧媽》:當媽媽對孩子的愛變成強加,愛就不在了

電影《囧媽》:當媽媽對孩子的愛變成強加,愛就不在了

前面說到,媽媽愛孩子很正常,但不該是強加,因為強加會讓愛變成咫尺天涯;媽媽愛孩子可以,但不該把孩子作為自己的一切,因為孩子不是媽媽的附屬品;媽媽愛孩子很重要,但不能以愛的名義來控制孩子,因為那樣愛就不在了。

那麼,媽媽該如何愛孩子呢?

媽媽對孩子真正的愛,是以孩子的成長需求為核心,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且懂得分離。

首先,媽媽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活生生的個體,有各自的想法,不該受他人限制,包括媽媽。

影片中的媽媽就是“管得太多”,把兒子作為自己的附屬品,一心想把兒子改造成自己期待的樣子。但是兒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當兒子伊萬生氣地指責媽媽的各種問題時,那一刻他是自由的,因為他在做自己,說著自己想說的話,做著自己想做的事。只是現實中,很多孩子無法做到,因為擺脫媽媽的控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電影《囧媽》:當媽媽對孩子的愛變成強加,愛就不在了

其次,媽媽尊重孩子的選擇,傾聽孩子的需求。

孩子在不同時期,所需要的愛是不同的。

小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長大後,孩子不再那麼依賴媽媽了,而這時,媽媽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傾聽孩子的需求。

影片中的兒子伊萬,時常問媽媽有沒有聽自己說話,這說明媽媽一直在按照自己認為的方式來提供需求,根本沒聽見兒子的需求。就像在火車上,媽媽問伊萬要不要喝粥,伊萬說“不喝”,但是過一會兒媽媽又讓伊萬喝粥,其實媽媽根本沒聽到伊萬說的話,只是按照自己想的“你應該喝粥”來做事。

媽媽們一定要意識到,孩子在不同階段,需求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傾聽孩子內心的需求,這樣才是給予孩子真正的愛。

電影《囧媽》:當媽媽對孩子的愛變成強加,愛就不在了

再次,媽媽對孩子真正的愛,是懂得分離。

有些愛,是為了在一起,比如情侶之間的愛;而有些愛,是為了分離,比如父母對孩子的愛。

媽媽對孩子真正的愛,是為了讓他們學會獨立,以適應更廣闊的世界,去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影片中的媽媽因為把孩子當作自己全部的精神寄託,無法忍受孩子的獨立,更不能接受自己與孩子的分離,這樣才會給予孩子強加的愛、綁架的愛和控制的愛,但這並不是真正的愛。

影片最後,媽媽和兒子相互理解後,感情在增進。當伊萬看望媽媽後,媽媽躺在床上自言自語到,“電影裡的伊萬,是個小男孩,我的伊萬,已經是個大人了”。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媽媽看到了孩子已經長大,並接受孩子與自己分離的現實。

電影《囧媽》:當媽媽對孩子的愛變成強加,愛就不在了

真正的愛,一定是尊重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出自己,因為愛不是控制和索取,而是尊重和接納。

最後,用20世紀著名小說家和哲學家安•蘭德的話來結尾,即:“我以我的生命和對生命的愛發誓,我絕不為他人而活,也絕不要求他人為我而活。

希望所有媽媽和孩子都能活出自己!

電影《囧媽》:當媽媽對孩子的愛變成強加,愛就不在了

本文完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