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從明朝的建築技術,看明長城的防禦體系和佈局機制的精妙

長城,中國古代第一防禦軍事工程,這座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工程,被稱為世界中古七大奇蹟之一。長城的建造歷史非常悠久,先秦時期就出現在北方,秦朝統一後,開始修建長城,是一條比較長的防禦工程,主要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漢朝時期,再次修復長城,長度近一萬千米。


隋朝也動用力量修建長城,唐朝因國力強大,沒有修建長城,元朝也沒有,清朝也不用大規模修建,明朝修建的可不少。從歷史上來看,長城就是中華民族的見證者,它經歷過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每個朝代,都和長城有聯繫,因此,長城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明朝修建長城,這也反映明朝當時的一些情況。

從明朝的建築技術,看明長城的防禦體系和佈局機制的精妙



一:明朝的建築技術


歷史發展到明朝,明朝已經把古人的建造技術融會貫通,所以在一些大型的建築上,明朝敢動用數以萬計的民工去建造。北京故宮的龐大,是明朝修建最大的宮殿群,它所代表的是木質結構建築群的巔峰。建造如此龐大的宮殿,是集全國的力量而行的。所需要的材料也是來自全國各地,如:高大的木材來自華南地區的深山老林裡。


光有設計師還不行,還要大量的工匠和民工。而修建長城,更是對國家安全的考慮,馬虎不得。明朝改變了修建長城的材料,之前是不用磚的,如今大部分用磚來砌成。這些磚是用特定的泥燒製而成,明朝有官窯,專門燒製修建長城的青磚。這種磚有好幾種尺寸,適用於不同的場景,在明朝,制磚技術已經很成熟,可以批量標準化的生產,所以這種堅固的青磚,可以大量用於長城兩側,中間是砂石等材料。不同地方採用不同的材料,東部山地比較多,更多的是青磚,西部則是就地取材。


從明朝的建築技術,看明長城的防禦體系和佈局機制的精妙


材料的改進,可以加大建造速度,提高建築水平,同時也提升防禦能力。這些都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用磚做材料,同時也看出,明朝的民間房屋,都開始用磚來做圍牆。在長城一些關隘的城樓上,有許多極其複雜的裝飾,顯示出明朝在青磚上的雕刻藝術,是工匠的藝術才華。


二:明長城對蒙古的防禦


在整個明朝中,長城與明朝的興衰有關,一開始,明朝主要防禦的是蒙古,只因蒙古的實力比較強。自從明朝用磚做材料後,防禦能力比之前的長城還要強,這確實大大提了高對蒙古的防禦力。憑著堅固的城牆,加上高山險阻,長城的防禦能力,比任何時代的都要強。因此,明朝受到蒙古的騷擾,只能憑著裡應外合,從關口進入內地,不然很難突破長城的阻隔。


從明朝的建築技術,看明長城的防禦體系和佈局機制的精妙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長城的守軍有種見風使舵狀態,最明顯的是,明朝末年吳三桂反叛明朝,導致清軍入關,最終清軍奪得天下。可見,再堅固的防禦體系,始終靠人來守護,不然形同虛設。在我們梳理長城時,我們發展一些巧妙的佈局,並不輸於如今的軍事防禦體系。


三:明長城軍事防禦體系的佈局


長城主要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烽火臺等組成。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有它的作用,而且是互相關聯的,形成共同防禦。但長城並不是只有如此而已,除了這些組成部分。沿長城邊境而走,我們會發現明朝在長城腳下,設置了不少的城鎮,我們稱之為:九邊十一鎮。九邊的範圍,也就是九個城鎮,分別是遼東鎮、薊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後來有的鎮分化,變成十一鎮,甚至更多。


從明朝的建築技術,看明長城的防禦體系和佈局機制的精妙


這九個城鎮,是長城防禦中的關鍵力量,不要只看到長城的主體,還要考慮到明朝在這些城鎮的駐軍。一道防禦軍事防禦體系,是離不開人防守的。長城有哪些巧妙的佈局?


1、軍事佈局。除了長城本身的巧妙構造外,還有其他佈局,明朝在長城邊境的防禦體系中,等級為鎮-路-衛-所-堡,五個等級。如果根據駐軍軍官的等級劃分,可分為:總兵級-參將級-守備級-守兵級。兩種劃分,都有各的特點,在地緣上第一種比較好。根據《居延漢簡》的記載: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明朝的防禦是:橫向分段、縱向分層,層層輻射,梯層次的防禦,形成網狀格局,互相聯繫,達到共同防禦的目的。


2:經濟上的發揮。由於九邊範圍太廣,土地不少,明朝在這些城鎮管轄地,屯兵屯田,開發長城邊境的經濟,為守城官兵提供軍糧需求。由於長城是漫長的,它的經濟帶也是長的,這裡少數民族不少,民族之間互相貿易,繁榮了這裡。當明朝衰落後,這裡的經濟也跟著沒落。這裡的馬市,成為蒙古和明朝的邊境貿易地區,遊牧民族的經濟比較單一,需要中原地區的商品來彌補。經濟的繁榮,也帶動這裡的防禦,邊境不再人煙稀少,守護這裡的繁榮,也成為各族共同的努力。


從明朝的建築技術,看明長城的防禦體系和佈局機制的精妙


3:傳遞信息與運輸系統。想要在如此漫長的長城傳遞信息,是離不開烽火臺的。烽火臺是長城守軍的聯繫方式,但城鎮並不是,想要通知城鎮將領,還需要驛站的傳遞系統。長城的烽火臺間隔大約是十里,燃燒的材料加上了硫磺、硝石等化學助燃材料。可以延長燃燒時間,煙也更濃,還有放炮、擂鼓等措施傳遞信號。


驛站傳遞系統,長城到大軍駐守的城鎮,是有距離的,遠近不同。驛站系統不僅可以傳遞信息,同樣可以運輸物資,四通八達的道路,是保障驛站能夠暢通。相比於烽火傳遞,驛站傳遞,組織更嚴密,等級更高,結構更復雜。烽火傳遞只能由外向內傳,驛站傳遞是相互的,可以來回傳遞。


從明朝的建築技術,看明長城的防禦體系和佈局機制的精妙


官方管理的驛站傳遞系統是完善的,每個驛站配有不少的馬,通訊員換馬不換人,八百里加急傳遞軍情,明朝的驛站傳遞系統非常完善,不僅包括陸上,還有水路。驛站也多建在衛、所、堡等地區,是防止遭到破壞和山賊的打劫。這些都體現了,明朝對長城防禦體系的佈局和管理,在古代已經是非常完善的體系。


四:自然因素對明長城防禦體系的影響


在古人的軍事思想影響下,明朝長城也集齊了天時地利這兩種因素,在選址佈局軍事防禦體系中,明朝都會用到天時地利,一個好的地方,總能突出它的軍事價值。建造城鎮的時候,優先選擇平坦穩固和富饒的地方,其次是以山為依託,靠近水源的地方,最後是險要的峽谷地帶。這樣不僅擁有豐富的資源補充,還擁有眾多民眾的支持,這就是自然因素對明長城佈局的影響。


從明朝的建築技術,看明長城的防禦體系和佈局機制的精妙


縱觀明朝整個軍事防禦體系中,由於明朝遷都北京,如此一來,河北的軍事防禦尤為突出。這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形成“一點兩帶”,一點是指北京,明朝重要的防禦目標,兩帶是指北帶長城和東帶海防,兩帶共同拱衛京師,而長城的重要性大於海防,主要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太強大了。遷都北京,許多重要的地方,都被建設起來,成為環衛北京的重要軍事堡壘。


隨著明朝的勢力不斷衰弱,北方邊防線不斷內縮,蒙古勢力獲得漠南地區。日本統一後,出兵朝鮮,被明朝打敗,之後的遼東鎮地位變得更加顯著,它是東北亞的軍事重鎮,輻射整個東北亞。而九邊城鎮的防禦作用,遼東鎮—京師的左臂,掌控東北亞;薊鎮—京師左輔,進入中原地區的屏障;宣府鎮一京師的後背,防止蒙古進入內地;大同鎮和山西鎮—外衝內險,是京師的外屏前沿。


從明朝的建築技術,看明長城的防禦體系和佈局機制的精妙


延綏鎮—據險衛內,保護中原內地;寧夏鎮和固原鎮—控制山河,兩鎮形成一條防禦線;甘肅鎮一沙海明珠,是大西北的軍事重鎮,防禦嚴密。軍事體系下的都司衛所,也是明朝防禦體系中的一環。


五:長城的進攻和防禦體系的崩潰


長城不僅僅是用來防禦的,它還是明朝進攻的前沿,可以利用長城做掩護,在長城內聚集兵力,然後越過長城,大軍北上,進入蒙古高原,打擊蒙古地區的各種勢力。因此,長城用來做進攻的前沿,也是合適的,但更多的是做防禦作用。薊鎮的長城,經過戚繼光和譚綸的修理,變得更加堅固,薄弱的環節得以加固,兩人對修建長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明朝末年,長城的防禦體系出現崩潰狀態,許多城鎮出現軍紀渙散,士兵懶惰,階級貪汙腐敗等問題。導致許多地方的防禦形同虛設,為清朝攻入中原地區提供條件,即使清朝不經過山海關,長城其他地方,也擋不住清軍的腳步,清朝入主中原是遲早的事,明朝已經腐敗不堪。

從明朝的建築技術,看明長城的防禦體系和佈局機制的精妙



六:總結


長城並非是單一的防禦工程,它和許多軍事機構,組成明朝的軍事防禦體系,變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在明朝對長城,設置的九個城鎮中看出,明朝初期,在國家安全方面,明朝已經考慮到來自北方的危險,以及對長城的重視,合理而巧妙的佈置這些軍事防禦體系,對蒙古還是起到很大的防禦作用的。


長城如今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它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這一條軍事防禦工程,和中華民族息息相關。如今它也面臨一些問題,有的長城經過了漫長的時間,風吹雨打,導致損壞嚴重,加上去遊玩的人,有的總喜歡在長城上刻字,對長城造成嚴重的影響,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是對歷史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